文 杨颖
受惠于互联网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平板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的广泛普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出和接触到的文化信息急剧增长,进而催生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现象。在此背景下,信息海量化随之成为了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一大新特点。辩证来看,信息海量化对采编人员来说更像是一把“双刃剑”,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都十分明显。具体来讲:
第一,信息海量化的优势机遇。顾名思义,采编即对信息的采集与编辑,信息量的增长也就意味着工作人员信息采集视野的极大拓宽。在新媒体视角下的日常工作中,工作人员可充分借助公共搜索引擎、主流社交平台的用户基数与资源体量优势,进行主题下新闻信息的大范围、多元化挖掘搜集,从而获取到足以支撑新闻作品产出的信息集合。同时,在互联网环境当中,每个网民都能成为新闻信息的发出者与传播者。基于此,工作人员在采集、编辑新闻信息时,可通过分析网民群体所谈言论、所发视频,实现新闻视角的数次迁移,以便多角度、多立场地审视新闻事件,梳理新闻脉络。
第二,信息海量化的风险挑战。网络具有虚拟性,且尚未形成有效的身份认证与环境管控机制,进而导致各大社交平台、网络社区中遍布虚假信息与未证实信息,对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人员的信息辨别能力、工作责任意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若工作人员将不实信息纳入到新闻内容当中并发布出去,一方面会对大量受众形成误导,降低新闻的媒体传播价值。另一方面,也会引发“信任危机”的现象,降低广大人民群众对电视新闻节目的认可程度,严重削弱电视新闻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市场竞争力与群众公信力。
在传统时期,电视新闻的采编工作是极为复杂的,工作人员在采集信息、整理信息的基础上,还需进行信息的编辑整合、质量审核、价值挖掘等工作。这样一来,既会给工作人员造成较大的工作压力,也不利于保证电视新闻节目的时效性。而在新媒体视角下,随着网民群体的日益扩大,以及各类社交平台的持续活跃,社会中的新闻事件在发生后,会短时间内形成可观的舆论环境,引发网民群体的热议讨论。此时,工作人员通过调查分析网民对新闻事件的言论观点、辩驳论证,便可有效实现编辑、审核等环节的简化,进而达到提高采编工作效率、缩短新闻产出周期的效果。
受到编制周期、审核流程、时间安排等种种因素的限制,新媒体视角下电视新闻节目的信息输出速度远远弱于网络媒体。当电视新闻正式播出时,人民群众通常已对新闻事件有了基本的认知了解。这样一来,若电视新闻节目所报道的内容与网络中流传的新闻信息基本一致,将显著削弱受众的新鲜感,进而淡化群众追看新闻节目的欲望,不利于稳定受众的维系与潜在群众的挖掘。所以,在新形势下,电视新闻策划工作人员必须要做好新闻报道方式、新闻报道角度、新闻报道定位等多方面的合理规划,以此强化对新闻事件的挖掘深度,或另辟蹊径地呈现新闻内容,满足受众群体深层次、独特化的节目观看需求。
在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在媒体市场中的垄断性地位被打破,并受到了各类新媒体、自媒体的强力冲击,生存状态岌岌可危。同时,市场规模的缩小也带来了更激烈的竞争,并逐渐催生“同质化”的电视节目现象。基于此,为了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竞争力,在奔涌的市场洪流中站稳脚跟,工作人员就必须要从策划角度出发,对节目的新闻体裁、播报风格、叙事技巧等进行个性化设计,以此打造出独具一格的品牌形象,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目的。
在策划新闻点、制定电视新闻宣传方向、选择电视新闻投放平台时,工作人员也应控制好节目供需之间的平衡性。若节目的宣传范围较小,工作人员应尽量选取地方性、基层性的新闻作为主体内容,并投放到地方性的新旧媒体平台中。若新闻点是围绕女性群体选取的,那么电视新闻节目的宣传方向、投放平台也应以女性受众的需求特点、行为习惯为核心,从而吸引目标群体的有效关注,凸显出新闻信息的价值性。
近年来,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运营发展,为人们提供了网络交流的优质环境,同时也为电视新闻采编策划工作人员与人民群众、节目受众建立互动交流提供了便利。基于此,工作人员应积极加入到网络环境的社交队伍中,通过开通官方微博账号、个人微博账号、节目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在社交平台中构建出动态化、双向化的群众互动机制。其后,再通过组织投票、发布话题、发放问卷、私信交流等多种手段,实现对网民群众节目需求、新闻喜好、风格期望等价值信息的准确掌握,进而据此完成采编、策划等工作内容的优化调整,为电视新闻节目夯实最基本的受众支持保障。
新媒体时代是追求个性、崇尚创新的时代,工作人员在电视新闻的采编策划过程中,要适当提高新闻语言的创新性。例如,在策划、编辑地方性新闻内容时,工作人员可一改传统中严肃、规范的语言口吻,将基层群众听得懂、用得多的方言俗语、网络热词融入到新闻当中,以此拉近新闻节目与观众群体之间的情感距离,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亲切性。
面对“同质化”的竞争现象,工作人员在选取新闻报道切入点时,应在保证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尽量凸显独特性,以此实现新闻信息输出角度的灵活化,满足观众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例如,在报道某地市场的食品安全问题新闻时,工作人员可缩小新闻点的选取范围,将食品安全问题的波及影响落实到基层个体上,以具体的家庭或个人为视角,对新闻事件的进展情况、危害程度传递给广大受众。这样一来,观众可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共鸣,并形成跟进观看新闻节目的欲望和动力。
总而言之,新媒体时代对于电视新闻行业来说,具有“双刃剑”的矛盾属性。一方面,新媒体极大程度地改变了采编、策划等环节的工作模式,提高了信息采集与处理的便利性。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复杂性、观众需求的变化性也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此,工作人员在实践中应积极做到趋利避害、优化创新,以此满足观众群体的切实需求,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竞争力与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