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经典中的修养价值

2020-11-17 13:55玄美顺
鸭绿江 2020年18期
关键词:知者仁者中庸

林 燕 玄美顺

五千年中国文明所汇集而成的中国传统经典,如四书五经,其中包含着诸多修养智慧,无论从道德、文学、哲学还是医学、科学方面,都能给现代人以启迪。本文仅从《论语》《大学》《中庸》三本经典书籍中寻找修养智慧,以古人的智慧启迪今人的智慧,古今结合发扬光大。

一、《论语》修养价值

读了《大学》《论语》《中庸》等经典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读经典可以益寿延年。《论语·雍也》记载孔子说的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段话大体可以翻译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聪明的人喜欢流动的水,仁者喜欢稳重的山,聪明的人性格好动,仁者性格好静,聪明人快乐,仁者长寿。仁者为何能长寿呢?

运用孔子的话解释。《论语·颜渊》篇里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请教孔子如何修身。孔子用三个词作了回答即崇德、修慝、辨惑。这句话主要是从自身角度而言的,如果人们都能做到这三点,那么其心胸首先是豁达的,人品是方正的,在社会上也必然是有好名望的,这样的人也是安然快乐的。这样的心境必然带来好的健康状态。即所谓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从孔子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君子成人之美”等话语,可以看出多为别人着想,最终成全的还是自己,这也是“吃亏是福”的一种写照。这些话也都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良言警句。

二、《中庸》修养价值

中庸即为“用中”之道,同样也是“用性”之道。山东的土话说“中用”“中不中用”,与中庸很有关系。中庸要求人们办事要审时度势,执两端而用中,注重变通,最主要的是凡事都秉承“过犹不及”的思想。这也是自我修养与自我调节的一种方法。中医重视阴阳和和、气血协调方能百病不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做到延年益寿。这也是“中庸”的思想得一种体现。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讲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换句话说人的情绪与健康是紧密联系的。孔子就主张“哀而不伤”“君子无所争”“不怨天,不尤人”,可以想象这样的心态对人们的五脏六腑是没有伤害的。现代科学也已经证明,精神状态对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美国有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精神方面的痛苦对人的健康损害影响非常大。现代医学还证明,心态平和、保持乐观可以使人的代谢、内分泌处于良好的状态。否则,则会引起内分泌失调、血压升高等问题。

三、《大学》修养价值

《大学》云:“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正心的重要性。关键是怎么正心。首先是对各种情绪,特别是人常有的喜怒哀乐这几种情绪要正视,尽量做到不怒、不争、不急、不躁、不过分激动、不过分悲伤、不过分哀怨、不大喜、不大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尤不怨、不哀不忿。二是需要专心致志。专心致志的进行自我提升和修为,不能三心二意,不能心不在焉。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这里就提到了诚意的问题。我们也经常说“你有没有诚意啊”?如何诚意呢?《大学》这本书中提到了要慎独。什么叫慎独?就是独善其身。如何独善其身?独善其身是不是自私自利?并不是。只有人人先独善其身,才能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才能积小成多,达到社会的大和谐。所以,慎独很重要。做到慎独,首先要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其次不能唯唯诺诺,做乡愿,即伪善的人。要有自己的立场。再次,要做到智慧。即既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又要活用知识,不能成为书呆子只懂得掉书袋。

“慎”这个字可以理解为恭谨之意,“独”这个字一方面指人单独的具体方向,一是指内在的活动状态。慎独也可以理解为不欺骗,包括欺骗自己和欺骗别人。特别是在当今信息急速传播和爆炸的时代,欺骗的行为很容易辨别。欺骗就是不诚意的表现。《中庸》中讲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从而我们可以看出慎独是做到诚意的方式,也是诚意的表现。对待自己谨慎小心,时刻提醒自己要提高自己的觉悟和思想,保持向上向善的积极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多读中国传统经典,可以多方面提升个人修养,中国五千年文化所汇集而成的经典中既有文学、哲学、医学也有科学。多读经典可以格物致知,当然在读经典的同时还需要专注、需要内省、更需要笃行。要明确目标,坚定意志,坚持不懈。

猜你喜欢
知者仁者中庸
中庸自明
仁者爱人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古语积累
《论语》佳句精选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后知者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仁者爱之理』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