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词中的处世之道

2020-11-17 13:55程若锦
鸭绿江 2020年18期
关键词:密州词作道家

程若锦

苏轼以其杰出的文学成就在宋代文坛具有突出的地位,他的词作被历代文人所追捧,原因不只是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更是被他词作中独特的处世之道所打动。他尽管命运多舛,但始终坚持自己独特的人生追求。苏轼的词作也常常表现出一种融合了儒释道思想的处世之道,这种处世之道正是他能坦然笑对人生,并从容跨越种种风雨,走向一个又一个辉煌的重要原因。

一、苏轼处事之道的总认识

苏轼的生平可谓诙谐无忌终使其宦海失意,他刚正忠信仍迫其贬谪向南。在面对如此境遇的人生中,苏轼却形成了他以“奋厉有当世志”的积极入世心态为主要,以“我欲乘风归去”的超然出世心态为间断穿插的处世之道。他虽然深切的感受到“人生如梦”,但他并未因此而全面否认人生,而是寻找自我解脱的方法。他将中国古代士大夫们两种看似矛盾的处世态度以他自己的方式融合起来,为后代文人深深敬仰。

二、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处世之道的影响

1.儒教的坚毅执着

在中国文化中,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它对士大夫的人格塑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唐宋更是儒学复兴的时代,苏轼在参加科举考试时,都以儒家思想为本,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对佛老思想采取了排斥的态度。[1]

2.佛教的超脱虚无

佛教世界观的缘起论认为, 大千世界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 缘来则成, 缘尽即散,其本质是虚幻不实的。佛教经典对此多以梦喻示。较著名者, 如《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维摩经·方便品》云:“是身如梦, 为虚妄见。”这样的认识, 无疑会在一个人遇到无法抗拒的挫折之时, 起到慰藉作用。[2]“人生如梦”的感叹常在苏轼词中出现。

3.道家的率真自然

在道家的自然本论框架中,道的特点就是合乎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也强调:“游心于淡,合气于淡,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老庄说的“自然”,不是自然界,而是自然而然的意思。道家教人顺应自然,以淡泊宁静的心态去面对人生。苏轼从中得到有益启示。

三、苏轼不同状态时具体的处世之道

正是因为苏轼那集儒释道三家思想大成的处世之道才使他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有道家的不拘一格,所以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他有佛教的超脱,所以他认为词不应只是“小道”,而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他大胆突破了词的音律规范与内容限制,为中国词曲的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

1.失意时

1.1 此事古难全——豁达开朗

《水调歌头》是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在密州超然台上饮酒赏月而作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几句不仅说到了自然,还喻指了社会,富有哲理,意境一转豁达。虽然人间离别难免,相聚暂时不能如愿,那么只希望亲人身健长在,即使远隔千里,也可以明月与共,心意相通。

1.2 此心安处是吾乡——坦荡达观

《定风波》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元丰二年(1079),好友王巩因“乌台诗案”被牵连,被贬岭南。他的一名歌姬柔奴毅然随行,五年之后苏轼与好友重聚时问及柔奴岭南的风土人情,柔奴对答:“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大为感慨,也以此告诫自己。

下片“笑时犹带岭梅香”一句写的极为精妙,柔奴在蛮荒的岭南随行五年,又在来往途中尝尽艰辛,苏轼以傲雪的梅花来比拟柔奴的坚强意志,又从侧面赞叹了柔奴的美貌。想问一问柔奴在岭南过得不好吧?她却回答:“让我的心能安定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乡。”结合着古人的思乡和柔奴的情操,词人生发出了自己坦荡达观的人生感悟。

2.平常时

2.1 会满雕弓如满月——坚毅执着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春夏,密州旱蝗相继,苏轼曾往常山祈雨,后果得雨。本年十月间,再往常山祭谢,归途中于铁沟打猎,作《江城子·密州出猎》以抒怀。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为国为民建功留名,才算真正的英雄,所以词人愿意用尽力气拉满射雕神弓,向着西北列强所在的方向,射中那些威胁国家安全的“天狼”。苏轼文人出身,却以忧心大宋多年的兵事为己任,这一句不但反映了他个人的豪情壮志,更反映了他愿为国捐躯的大无畏精神。

2.2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宠辱不惊

《定风波》这首词通过描写雨中景色和心情的对比,刻画了一个在人生道路上履险如夷、任天而动的诗人形象。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第三个春天,虽然早先经历了人生中的低谷,但现在的词人在朋友的帮助下,已经不至于穷困潦倒得难以度日了,在前往黄冈相地的途中,偶来的风雨给了词人无限的灵感,词人借此对人生再发议论,文字简约但意味深长。

词中作者的个性与胸襟都是与途中遇雨密切联系起来的,以曲笔写胸臆,日常形象和深谙的生活哲理有机融合在一起,是这首小词的显著特色,特别是这样的超然和乐观出自一位老者之口,更让人觉得鼓舞而有上进心。

2.3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随遇而安

宋哲宗元佑六年春,钱穆父自越州(今浙江绍兴)知州返京,途中路过杭州,当时苏轼在杭州上任,于是少留钱穆父几日便为他饯别。送别钱氏时,词人写下《临江仙》这首词。总看全词,词人的一生并没有随波逐流,心中的信念和情志从未改变,这也是他安然面对沉浮的原因之一,所以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

结论

苏轼青年时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学以致用,积极入世,实践着“仁”的伟大思想,但在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其中包含了儒家、佛家、道家的各种思想。用苏轼自己的话来总结他:“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好人。”所以苏轼一生活的洒脱、活的通透,全因他那独特的处世之道。

猜你喜欢
密州词作道家
密州在哪
苏轼密州诗文研究的新成果
——评《苏轼密州诗文编年》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更 正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凭词寄意 柔情似水——近代词作名家韦瀚章
论帝王词作与尊体之关系
《江城子·密州出猎》课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