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诗写作的语境、诗境与现代生态观

2020-11-17 11:52林馥娜
鸭绿江 2020年35期
关键词:建构诗歌生态

林馥娜

生态诗歌的写作,在国外部分发达国家发展得较早,因为社会科学现代化的脚步同样也影响着环境生态与文化生态,而国内也有一些分散的生态诗歌写作,但明确提出并付诸实践的地区在广东。清远市2003 年便在当地日报开辟生态诗歌创作与赏析专栏,2008年举办了“生态诗歌研讨会”,2019 年又举办了“清远国际生态诗歌笔会”,汇聚了来自国内外及各地的生态诗人与生态诗歌研究者,为生态诗歌的交流与发展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东莞市也在2019 年举办了“森林诗歌节”“观音山国际文学与生态文化座谈会”等活动,倡导生态文学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广东诗歌界一直有通过传播诗意而形成观念启蒙、形成和谐人文环境的抱负,致力于把诗歌带入群众中,与社会文明建设相促进的举措。比如广州的“新年诗会”“东荡子诗歌奖”;深圳的“诗歌人间”“诗剧场”;粤东的“诗民间”等,通过持续走进各种社区、人群的诗歌活动,进行文化传播与共享,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2018 年5 月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国家强调“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广东这些向下深挖已有资源和向上建构精神图腾的双向努力,正是在建构属于自己的,同时又具有开放性的文化传统和生态体系。

从语境到诗境的现代性表现

生态文明理念化、常态化无疑是城乡发展的趋势与目标,在追求GDP 最大化所带来的自然环境恶化与人文价值缺失之后,亟需重新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生态。生态文明的造境在本质上是力图通过圆融式的生态建构,追寻具有现代性的天人合一,使环境、语境与诗境相吻合,产生像古诗与农耕时代相融洽般的现代诗与当下生态相融的语境。而环境、语境与诗境这三境所对应的自然、人文生态和诗歌生态也随之得到发展。

语境的现代性可以“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变革为例来说明。山水田园诗总体来说是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栖居地与心灵的安妥,这一点是可以守恒的,但在言说上,则须随着时代的变革与现实境况而有所演变,一味的抒写“记忆”中的乡土已脱离了诗歌的现代性,会出现滞后与割裂感。

传统山水田园诗多为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兼寄隐逸情怀,写景在作品中所占的份量较大。因为处在农耕文明时期,山水田园均为天然环境,故诗人常有天人合一的追求。而在现代,中国乡土的普遍状况是——虽然还有一些自然环境,具有山水田园诗的产生条件,但都处于无可避免的城市化大潮中。故抒写也随之演变为写景与寄意各半,且寄意多为思辩式,既有对美景的眷恋,也有对日渐被破坏的环境的思虑。清远生态诗群中,华海的《笔架山》、唐德亮的《生成》、唐小桃的《行走在静福山是幸福的》都是自然景物与诗思相融的抒写。还有另一部分诗人所抒写的徘徊在城乡之间的惘然之诗。

而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深化,现代人居于山间林中的机遇越来越小,未来山水田园写作的走向将更偏向于表现圆融式的生态景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比如建筑设计界在提倡“理想城市模式”即兼顾田园山水景观,着重城市与大自然因素的揉合,比如佛山梁园等师法自然的园林景观式建筑,兼具可居可游的双重功能。又如,建造兼有现代生活设施的山居,在顺应周围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使其成为舒适度假地,同时注重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呵护。国外也有一些摩天高楼在每层外墙或某些楼层上留出花槽、花园栽种绿植的例子,这些圆融式的生态建构可以说是人的诗意栖居,落实到诗歌上,应是一种与万物共存的禅意之境,在现实与理想中营造胸有山岳江海、腑生清气式的心灵旷野。“其实 看透世事后/你也是竹 卓然而立”(谢克强《郑板桥:<风竹图>》)。诗人以观画、观史、观世的自省与自适,建立起自洽自足的澄静清境。

现代生态观的重建与反思

在生态诗的表达上,是否与当下正在发生的事物有所关联与观照,以及对价值缺失的追问,也即大自然(包括自然景物与人造物的大环境)与现实境况(个体在现实遭遇之中的人文追求)的互相介入与交融;是否具有对大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关注,对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建构,是笔者对生态诗是否具有现代生态观的基础判断。

在文本呈现上,当下诗界的生态诗多数为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呈现,针对现代生活方式冲击下的某些破坏性发展的反思和现代化生态观建构偏少。在2019 年东莞以森林与生态环境为主题的第三届诗歌大赛所收到的参评作品也同样是自然生态抒写占较高的比重,只有少数作品较好地呈现了现代生态观。

我们今天提生态话题的目的何在?正是因为自然环境与人文精神的恶化与退化需要有识之士的纠偏与重建。诗人对环境恶化所带来的物种消失,以及人们无动于衷,甚至还把生物消亡的加速度幻听为胜利凯歌的现象进行了反思,“难以想象,人类还活在/一群失联的名字中间/每一阵风吹过,我们还把/失踪者的消息,听成/占领和杀伐的凯歌/我们乘坐高铁、宇航船/和互联网飞跑,比地球/跑得更快,与生物消失的速度/同步”(华海《失踪的消息》)。“在一条河流的边上/我开始自己的下半生//大海很近,海水一次次倒灌/平静的河流每天朝相反的方向涌动/我无法接近那几只栖息的白色鸟/它的动与静像生命的逃离与消遣//河面上常常飘浮着生殖力旺盛的/外来物种,积木、图纸、家具、塑料制品/坚硬的、犹豫的、重要的、消失的/潜行于河水的底部并为河水所消化”(方舟《如何爱上一条河流》)。诗人在这里表达的,既是自然的河流在当下挟污带秽的遭遇,也是一个人对生命过程所经历的际遇的隐忍,并更进一步试图接受并消化异物。这种能够立足于当下又跳跃于其上看待生态问题的角度与表达,呈现出看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的现代性追求。

古诗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曾经在连州5 年的刘禹锡,写过游玄都观的两首讽谕诗便具有该时代的现代性,“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再游玄都观》)。这个因拥护制度革新而被贬后回来的刘郎,依然坚持其理想,率直不改,数度做诗讥讽权贵,再数度被贬,凸显了其刚正与不羁的个性,尽见其旷达自由的人格。诗中以自然景物的更替与个人当下遭遇相结合,既是自然生态的呈现,也是当时官场生态的敞露及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同时,这种不逃避现实与勇于担当的使命感对于当代普遍萎靡化的写作不无启示作用。

生态理念在不同地域与意识形态间的可通约性

随着互联网普及与全球化的契机,生态理念得以在不同地域、不同意识形态之间传播,在讨论与思考中扬弃,共同维护好大环境已是世界共识。长期以来捕杀野生动物及侵占栖息地,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的破坏;能源过度开采,全球变暖的气候破坏,使极端天气灾害频发。2019 年9 月至2020 年的开端更是火灾、蝗灾、新冠病毒的肆虐并在全球漫延,冠状病毒领域权威专家认为“从2003 年至今,17 年之内已经有3 次严重致病型冠状病毒疫情出现,最近这次更是引发了全球大爆发,这表明生态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可能加速了冠状病毒的流行。”那么人类如何以求同存异的前提共同建构、维护具有普适性的价值公约,正是能否团结一切力量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亟需求解之题。

自古以来,诗人就有心怀天下的胸襟,关注并思考着各个时代的问题,也有将自我纳入天地万物间的自省。吉狄马加的《孔多尔神鹰》以神鹰的俯瞰“看清大地的伤口”,“见证过屠杀、阴谋和迫害”,在视野的更高处、以历史的眼光审视过往地域之间、种族之间的问题,以及牢记苦难以免除重蹈覆辙的警示,表达了对自然葆持敬畏之心与形成命运共同体的推崇。“人在雾霾中消失/树在雾霾中消失/色彩和曲线在雾霾中消失/寂静弥漫,远方的深渊/让一切漂浮,又坠落/时间陷入重围……也许,伸出手臂/就能唤醒一个姿态/四月的少女/我愿你面带笑容穿过田野”(高兴《早晨,在雾霾中上路》)。诗人试图以敲钟人的词语来唤醒足以清除雾霾的风,唤醒超越深渊、改变世界的梦想。“绿化带不隔离向东或向西,/它隔离着,生与死。/普通人常常就特殊在/他们的面目已非常模糊:/所以,你的阴界,怎么会巧到/与我的阳间重合?甚至人性恶/也预料不到,飞起一脚,/死神的软肋都会跟着颤悠好几下。……倾倒到太平洋里的核废料/随着洋流循环到蓝色的记忆深处,/但下一个不会是海鸥。”(臧棣《绿化带简史》)别国的核废料涉漏,可能通过洋流环流而与你相关,那条地缘隔离或心存侥幸的绿化带,并不能隔开某一国、某个人与他者、与死神之间的关联,诗人说“下一个,很有可能仍不是你”,但他恰恰是要告诉人们,下一个,也很有可能是你。一切的列举表面与你都不相关,但又都息息相关,无不指向你与所有人都同属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事实。每一个单独的人“都抓不住一根救命的稻草 都是给别人送稻草的人”,而正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互送稻草、共同努力,“因为有期待 我们的日子才如此尊荣并哗哗流淌”(唐成茂《在水之湄》)。

人类只有放下樊篱,互通有无,才有持续健康发展的希望。全球命运共同体的大世界需要建立、维护具有通约性的共同价值观,比如科学精神、体育精神、社会契约等,而不以政治与国界为限。同样能跨越地域与意识形态边界的,是诗学精神。疫情期间,英国BBC 推出了一部杜甫专题纪录片,为何选中杜甫,当与其人格与诗作所折射出来的人文精神相关,杜甫在遭遇社会困境与人生逆境中,依然能超脱一己之私,葆持着忧家国、爱他人的人文关怀。而能够超越一切疆界的正是互爱,爱让全世界百位明星响应美国女歌手Lady Gaga 的倡议,在北京时间4 月19 日一起“云演出”为全球一线医护募集善款,为宅居防疫的人们唱起“One World: Together at home”。团结在家,既是每个人的小家,也是与他人和万物共存的大家——同一个世界。在此,万物“快乐地待在它们所在之处,在沙滩上,而不是/被锁在黄金之中”(玛丽·奥利弗《这个世界》,倪志娟 译)。这是诗人想写的“一首关于世界的诗”。

猜你喜欢
建构诗歌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诗歌岛·八面来风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