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廷玉
我们都知道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运动战阶段,连续进行了五次大的战役,可能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其实还有一个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签署了作战预备命令,并进行了各方面准备而未发动的第六次战役(亦称九月战役)。那么,第六次战役为什么进行了准备而未发动呢?它有什么意义和影响呢?
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后,朝鲜战争形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地区,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趋于均势。整个战场呈现了相持局面,战争明显地转向长期化。战争双方都在谋求新的战略。
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当局因在战场上遭到失败而被迫调整了朝鲜战争政策,作出了愿意通过谈判实现朝鲜停战的表示。1951年5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作出决定,准备同中朝进行停战谈判,谋求所谓的“光荣的停战”。
毛泽东敏锐地抓住这个机会,一方面为即将来临的停战谈判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一方面要求志愿军做好军事上的准备,以坚决的军事打击粉碎敌人的任何进攻。
1951年6月初,毛泽东会见从朝鲜前线专程到北京的金日成,与他共同分析了战争形势,商谈了如何应对可能到来的停战谈判的方针。毛泽东同金日成研究决定,实行边打边谈的方针:一方面准备同美国方面举行谈判,争取以“三八线”为界实现停战撤军;另一方面对谈判成功与否不抱幻想,在军事上必须做长期持久的打算,并以坚决的军事打击粉碎敌人的任何进攻。
7月1日,中朝两国发表声明,同意举行停战谈判。7月2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高岗并告金日成,提出停战谈判期间军事上应采取的对策,指示志愿军:“极力提高警惕。我第一线各军,必须准备在谈判前及谈判期内敌军可能对我来一次大的攻击,在后方,则举行大规模的空炸,以期迫我订立城下之盟。如遇敌军大举进攻时,我军必须大举反攻,将其打败。”
当时,双方军事控制线大体是沿着“三八线”,但又不完全是。中朝军队虽然在“三八线”以南的西海岸占据了部分地区,但美国和南朝鲜军队在“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山区所占面积较大。当日,彭德怀向毛泽东报告,准备坚持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如美国坚持现在占领区,我即准备8月反击。在反击前还须放他前进数十里,使军事上、政治上于我更有利些。再争取一两个或两三个军事上较大胜利,将影响所谓联合国全部的可能分裂,美军战斗意志的必然降低”。彭德怀还说明如敌进犯甚急,第三兵团、第十九兵团准备不及,即以担任一线防御部队加二梯队4个军于8月中旬“进行中等性的战役”。
7月10日停战谈判开始。谈判开始前,7月9日毛泽东指示志愿军要作给敌人以大量消耗和歼灭后才能和下来的打算,指出:“我前方部队,必须鼓励士气,继续英勇作战,千万不可有丝毫的松懈,不要作此次可以和下来的打算,而应作此次和不下来、还须继续打、还须给敌人以大量的消耗和歼灭,然后才能和下来的打算。”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鉴于谈判开始近半个月双方连议程都未达成一致意见,7月24日,彭德怀致电毛泽东,报告了他对停战谈判的看法和志愿军的准备情况:美帝国主义处在矛盾状态中,我再有几次胜利战斗,打至“三八线”以南,然后我再撤回“三八线”为界,进行和谈,按比例逐步撤出在朝外国军队,坚持有理、有节,经过复杂斗争,争取和平的可能是存在的。从全局观点来看,和的好处多,战亦不怕。我军于8月中旬争取完成战役反击的准备,如敌不进攻,则至9月举行。最好待敌进攻,我军则依靠阵地出击为有利。
7月26日,毛泽东复电,同意彭德怀的意见,指出:“在停战协定没有签订,战争没有真正停止以前,我军积极准备九月的攻势作战是完全必要的。”7月27日,当停战谈判进入确定军事分界线建立非军事区的讨论时,美方代表反对以“三八线”为界,以所谓“补偿”其海空军优势为借口,无理要求将军事分界线划在志愿军和人民军阵地后方,企图不战而夺取一二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遭到中朝方拒绝后,竟扬言“让炸弹、大炮和机关枪去辩论吧”。紧接着,“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下令美国空军对北朝鲜进行空袭,轰炸平壤和一些军事目标,给朝中方施加压力,企图迫使朝中方接受其提出的谈判条件。
7月31日,志愿军谈判代表邓华、解方致电彭德怀,指出:“谈判需要战斗胜利配合,并须作破裂之军事准备”,“战役准备,争取8月15日以前完成,准备破裂后的反击8月内动作为宜……如谈判仍在继续,最好是乘敌进攻时予以有力地回击……或者我举行地区性的主动攻击敌人。总之,谈判需要政治攻势,特别是战斗胜利相配合才更为有利。”
8月1日,毛泽东一方面致电中国政府指导谈判的特派代表李克农并告金日成、彭德怀,强调在停战谈判中必须坚持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同时就九月战役的兵力部署和粮弹储备问题致电彭德怀,指出:“以二十兵团替换九兵团一个军或两个军的部署甚好,但九兵团的主力仍以作九月战役的二线兵力(第二梯队)为宜,不要调远了。”“十三兵团的三十八军、三十九军、四十军应在八月上旬调至第一线积极准备九月战役。”“在最前线修建多数粮弹储备库,为九月战役储备充分的粮弹,使作战时随缺随补,此点极关重要。”
“当然是真的。说好了啊,晚上,知味阁,石兄会东。”几个人满脸喜色,吵吵嚷嚷出去了。石警官站起身,整整衣服,用左手五指抄一把乌黑的头发,把大沿帽托到左手上,以标准步伐走出来,恭恭敬敬站到门外。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彭德怀于8月8日致电毛泽东,报告九月战役即第六次战役的作战意图和部署:以9个军作为第一梯队,除以6个军担任牵制和迂回作战任务外,集中3个军争取消灭涟川、铁原一线的美国第一骑兵师,另以5个军作为第二梯队,以便机动使用;拟于9月10日发起战役攻击,如敌在8月底或9月初有向我军进攻的确证时,则在现阵地以逸待劳,适时举行反击;这次战役无论进攻或反击,参战的两个梯队准备连续作战,坚持两个月的攻势,以迫使敌军屈服求和。
从作战意图和部署看,拟发动的第六次战役,与以往的五次战役相比,一是战役作了进攻和反击两种计划和准备;二是改变了以往只能进行一个星期的攻势作战的情况,准备坚持两个月的攻势作战。
从1951年7月份开始,志愿军各部队积极进行第六次战役的准备工作。全军加强训练,补充兵员10余万人,实力大为增强。此时,志愿军第一线兵力两个兵团,8个军,人民军3个军团,共11个军。第一梯队展开8个军,第二梯队3个军。第二线兵力志愿军9个军,人民军4个军团,共13个军。
为了配合第六次战役,中朝联合司令部组建了敌后游击支队。志愿军组成4个游击中队,从第三、第九、第十九兵团各编成一个中队,以各军现有的侦察兵为基础编成一个中队,人员2400人到2600人左右。朝鲜人民军编组若干中队。游击支队部由中朝联合司令部抽组编成,统一指挥中朝各游击中队。游击支队拟在第六战役发动后随大部队打过去,在敌后开展游击战,准备长期斗争。
为加强对第六次战役的后勤保障,为了加强对志愿军后勤工作的领导,保证作战指挥和后勤指挥的协调一致,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志愿军成立了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后勤保障工作大为加强,为第六次战役准备了一个月的粮食和弹药。
8月中旬,志愿军总部召集各兵团和各军领导人会议,研究汇报第六次战役的准备情况。各部队领导人对打好第六次战役热情很高。志愿军第三兵团负责人在会上发言说部队战力已大体恢复,并且总结和交流了一些战斗经验,打第六次战役心中有底,希望总部早下命令。第二十兵团和第四十七军到朝鲜后还没有参战,求战心切,积极要求参加第六次战役。彭德怀在会上要求每个军在战役中要消灭美军一个建制营。这说明第六次战役吸取了以往一次战役计划一举歼灭敌人若干个师,张口过大,不易全歼敌人的经验教训,要求各部队打小歼灭战和稳步前进的战法。
1951年8月17日,彭德怀签发了以中朝联合司令部名义下达的第六次战役的预备命令,主要内容有:拟首先分割包围歼灭山阳里、桃里洞、自逸里、涟川线及其以北地区之敌,再以连续作战扩大战果;先以第一梯队发起战役,首先集中兵力歼灭美军第三师和土耳其旅。第二步伺机歼灭美军第二十五师(两个团)和南朝鲜军第二师。另以5个军组成战役第二梯队,视情况继续发展战果;此次战役较以往不同是敌人有强大的纵深和坚固的防线,我军必须做连续的纵深攻坚战斗的充分准备工作,各部务于9月10日完成此种作战准备。
随后,志愿军政治部发布了第六次战役的政治工作指示,对全军进行政治动员。
第六次战役的预备命令下达后,在开城参加谈判的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接到8月17日预备命令的电报,8月18日发电报给彭德怀,认为在敌人阵地已经巩固的情况下出击,进行阵地攻坚,于我不利。邓华在电报中说:当前敌人已有强大纵深的强固设防,又是现代化的立体防御,如果我们以现有力量和装备进行攻击,伤亡和消耗会很大。如果敌人离开它的阵地,大举向我进攻,我以现有力量装备是可以将敌人打垮的,而求得部分歼敌,代价也不会很大。邓华同时建议:如果目前不立即进行战役反击,也应当尽可能作战术反击,收复一些地方,将我与敌人的接触线向前推进,以便于我更好地了解敌人阵地情况及其坚固程度。
彭德怀对邓华的建议很重视,为他在关键时刻讲出自己的看法很高兴。彭德怀在答复邓华的电报中,表示同意邓华的意见,并向邓华说明8月17日的预备命令,一是为了把全军动员起来,积极准备作战;二是在有空军的配合下,对敌人防御阵地的坚固程度进行一次试探,看能否打得动。能打得动更好,如根本打不动,则作有计划的撤退,诱敌出击,在运动中歼灭之。
周恩来和聂荣臻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对彭德怀8月17日签发的预备作战命令进行研究以后,8月19日,以中央军委名义致电彭德怀,电报根据敌我双方谈判的情况和后勤保障等问题,提出对9月份进行的第六次战役再行考虑,“可否改为加紧准备而不发动”,如此,既可预防敌人挑衅和谈判破裂,又可加强前线训练和后勤准备。电报分析了9月份第六次战役加紧准备而不发动的原因:
一、在朝鲜境内缺乏我军直接利用的机场,空军11月份方能出动作战,空军不仅9月份不能参战,并且也不能掩护清川江以南的运输。
二、朝鲜雨季8月底才能结束,一些桥梁还没有修通,连续作战一个月的粮食9月份得不到保证。有些仓库距离前线较远,弹药不能及时供应。我方粮弹储备只有一个月,而后方运输又未修畅,假使敌人窥破此点,我将陷入被动。
三、从战术上看,在9月份的谈判中,敌人向我进攻的可能性较少,因此,我军出击必须攻坚,而作战正面不宽,敌人纵深较强,其彼此策应亦便。经过反复激战,时间拖长的可能性极大,结果对谈判可能起不利作用。
中央军委的电报强调:“在作战上,我们也应与谈判的要求相配合、相适应。”“现在我们握有重兵在手,空军、炮兵逐步加强,敌人在谈判中对此不能不有顾虑。设若战而不胜,反易暴露弱点。如谈判在分界线及非军事区问题上,在九月份尚有妥协可能,亦以不发起战役为能掌握主动。”
彭德怀接到中央军委的电报后,同意军委对情况的分析和提出的方针,复电中央军委:九月战役改为积极备战,防敌进攻,准备适当时机反击。如敌暂不进攻,待10月再决。
8月21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要彭德怀认真考虑一下邓华8月8日关于“在军事上我应有所准备,纵目前不进行战役反击,也当尽可能作战术反击”的意见,并请彭德怀计划一下,“九月份能否进行此种战术反击”。彭德怀复电毛泽东,表示“九月不举行大的战役进攻时,可选择伪军突出部举行局部进攻”。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志愿军在进行第六次战役准备的同时,以第一线的部队,于9月初,选择当面之敌数个要点发起了战术反击,歼敌数千人。
9月4日至9月10日,志愿军党委召开扩大会议,经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意,正式决定将第六次战役推迟到11月初再进行。
志愿军经过多次反击作战,先后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动的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歼灭敌人16万人。在此情况下,1951年11月27日,美国被迫与朝中方达成军事分界线协议。此后,战争重点转到阵地防御作战,第六次战役的计划事实上取消。
第六次战役,虽然准备了而未发动,但它动员了志愿军全体指战员的作战积极性,促进了志愿军的军事训练和后勤保障工作。同时,也给敌人造成不安和压力,迫使敌人不敢发动全面进攻。“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每半个月给联合国安理会的作战报告中,经常不安地提出中朝军队要发动攻势。他在报告中指出:“敌人很快要发动第六次攻势。”“大批中共增援部队已开到韩国,强大的炮兵预备队已开到前线,正在准备发动新的攻势。”“敌人的人力、装备、补给品,足以试图发动一次重大攻势。”美国专栏作家艾伦写的一篇“内幕报道”称,李奇微已向美国当局呈交了一份停战谈判以来“最黯淡的报告”,李奇微最关切的问题是敌兵的不祥发展,明白显示共产党准备一旦天气好转,即发动全面战争。据有关资料介绍,李奇微关于中国志愿军要发动大规模攻势的报告,引起了美国当局的不安和震惊。有人要求“参谋长联席会议检讨一下韩战的全盘战略”,主张“韩境停战”。
志愿军的第六次战役计划,重兵备战,备而不发,一方面迫使敌人不敢使谈判破裂,另一方面使敌人不敢发动全面进攻,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