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博序
荣获黑龙江省舞蹈大赛金奖的大型古典舞蹈《金源神鼓》,十分生动和精彩地反映了黑龙江省非遗文化中的萨满文化。本文作者通过亲身参加表演,较为深入细致地描写了《金源神鼓》舞蹈的全过程,从舞蹈表演的动作、内容到装饰和意念,颇有气势和特色,场面气氛热烈,富有感染力,一气呵成,使读者犹如亲临其境,值得了解和赏阅。
嘟唧.....嘟唧.....唧.....唧.....唧.....
低沉的号角有力而坚定地响起,这是萨满祭祀的号角,也是以往游牧渔猎民族的集结号。随着节奏的加快,分列两侧的男女萨满分别握紧手中的法器——抓鼓和单鼓,身体微微前倾,将鼓置于身体一侧,鼓面深红色的铜坐龙图案朝向观众。这时的抓鼓与单鼓既是法器又是伴奏乐器。后面四面硕大的神鼓、擂出了震天的气势,号角与鼓声激荡在金上京博物馆的广场上空。音乐在角与鼓声中越发地充满力量,给人一种蓄势待发的紧迫感。当音乐终于搅动了众萨满的敬神之心时,手持大旗的族人将面面印有狼、虫、虎、豹、鹰、蟒蛇、雕的彩色大旗高高擎起,口中大喊:“吼!吼!哈!嘿!”狂奔而出。这是猎人的旗帜,是对动物灵性的敬畏之旗。在古代,很多民族都信仰萨满,有的民族(比如赫哲族)认为,小孩一生下来就有“魂鸟”(哈您初坎),一切疾病都是由鬼怪摄走人的灵魂造成的,因此,他们诚信萨满才能治疗百病,有了病便找萨满跳神。同时,他们相信方物皆有灵,通过作画(岩画、壁画)或刻制面具、彩旗对动物野性施加巫术,意在影响动物以帮助猎人。印有动物的旗帜迎凤招展,南北两列旗手将队伍变成环形,恰似围猎之势,再由环形向内卷起狂奔似追捕猎物,再由两队相互交叉通过广场中心,寓意胜利归来。最后于四面神鼓前飒飒而立,将祖先锐不可当的风采全部展现在这一刻。
音乐突然变换节奏,在“快五点”的鼓声中,左右两阵男女萨满跨步起舞,跃向台中,手中的神鼓一下在身体前上方击响,一下在体侧击响,双手持鼓顿挫于肋旁。男萨满手抓神鼓,此鼓直径约五十厘米,面包羊皮,中心一铜环以皮绳十字形结于框上,上部缀铜钱八枚。顿挫之时铜钱发出声响,上下翻动抓鼓时,胯部左右摆动,使得腰间所坠圈长筒形腰铃发出了唰唰的声音。女萨满手持单鼓,柄端缀有小铁环,右手所持鼓槌用柳木、榆木或稠李子木制作而成,击鼓部分是扁平的,稍微上翘,用狍子腿部的短毛皮将击鼓的部分包上,用鳇鱼鳔胶粘好,声音柔和,鼓又不易坏。单鼓舞动时,小铁环叮当作响。就在这样的旋舞跳跃中,渐渐形成方阵,男女萨满隔排而舞,男萨满所着金色神服缀有铜镜,铜镜大小各异,最小的称护心镜,放在胸口处,最大的放在背后。女萨满的神裙色彩艳丽,中有半尺宽的狼皮做腰带,用獾皮和各种布做成长至脚踝的条穗,所用皮条、布条彼此有间隔,且围过萨满腰以下部分。男女萨满均戴鹿角帽并配有飘带、挂腰铃,穿黑靴、戴白色的手套。
此时舞蹈正进入到敬神、娱神的高潮。萨满们表情凝重,用各种膜拜姿态与动作把原始先民对自然宇宙和超自然力的虔诚膜拜,由心底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来。正所谓诚则祭、祭则拜,拜时手舞足蹈,以发崇敬之情。用舞蹈来实现全氏族与神交往的祈祝目的,实现包括祭祀祖先神、驱邪祛病、卜测吉凶以及为氏族成员祈愿之愿望。萨满的舞蹈动作无不充满了敬神娱神的意境,一会儿,虔诚地站立在大地上,双臂上举双手合十过顶,上身挺直,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一会儿,一手击鼓之后另手将鼓平推向前,在击鼓的同时,两脚大大张开,腿一曲一伸,使得舞姿舒展豪迈;一会儿,上臂与肩平,随音乐左右扭转腰胯,每次扭转都形成马步状,整个舞姿给人以力量感;一会儿,利用身体倾斜、挺胸收腹、双臂摆动、手掌张合、手腕抖动,给人造成运动感强舞姿婀娜的印象。
整个广场即为祭祀场,令所有人激奋。大家踏地欢歌击掌呐喊。男萨满在外围做欣赏状,边随音节击鼓边踏步,女萨满在广场中央翩然起舞;女萨满在外围击鼓赏舞时,男萨满在广场中央亦兴奋狂舞。金色与彩色这两个鲜明而不同的颜色交梭舞动,好比两群彩蝶飘舞,又似草原上马群在奔驰。
当旗手再一次奔跑入场时,舞蹈亦接近尾声,整个广场充满了神圣的宗教氛围,有种人神共乐的感觉。男女萨满用跑碎步的方式快速闪出通道,于广场的四角形成四个方阵。抓鼓和单鼓依然随节奏砰砰作响,腰铃与柄环叮当互应。在跑碎步的过程中,萨满们有时突然地做出“顿步”动作,同时将神鼓高举于头上,口中大喊:“哈!”从而形成了瞬间的舞姿造型。这时的舞蹈已经进入到了全族的欢乐庆典状态,整场舞蹈结束于喜庆热烈的情绪中。
这是一场以动作传神的舞蹈,是粗犷而少人为雕琢的野性的舞蹈,是以群体性、竞技性、游艺性的表现形式的自娱性舞蹈;是仿效自然声、态、动貌、习性的模拟性舞蹈,是无我中神气贯通的痴迷性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