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追寻红二十五军长征的脚步,我走进了河南省的罗山县何家冲,走进了桐柏革命纪念馆,走进了卢氏县官坡镇兰草红军小学。
——作者
在桐柏革命纪念馆,在天目山脚下的吴家尖山村,你一定会被漫山遍野的红军花所陶醉、所感染。你看,无论是纪念馆的门前,还是吴家尖山村周边农舍的墙上,以及田间地头、瓦垅草棚,处处都爬满了翠绿色的藤蔓,鲜红的红军花就开放在这些长长的藤蔓上。红军花之红,足以让石榴花逊色,更让红杜鹃羞惭,点缀在浩如烟瀚的绿色藤蔓世界,远远望去红彤彤的一片,渲染了整座山村,也渲染桐柏山的沟沟壑壑、山峰座座。
坐落在桐柏县新集乡磨沟村的桐柏革命纪念馆,曾是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中原行署领导机构的办公地,更是红二十五军从罗山县何家冲出发长征途中最早的休整地,也是他们浴血奋战的疆场。如今,金戈铁马依然铮铮有声,硝烟弥漫传承着大无畏的革命气概,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为追寻红二十五军长征的脚步,我先是在桐柏革命纪念馆瞻仰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倾听了红二十五军留在这里的惊心动魄的故事,沿着开满了红军花的山径来到了位于桐柏山主脉天目山脚下的吴家尖山村,听老乡们向我们讲述了红二十五军在桐柏山山区遍植红军花、撒下革命火种的故事。
1934年11月,在磨沟村经过短暂的休整后,红二十五军在离开桐柏山北上长征,把四位伤病员寄养在桐柏山南麓一个叫吴家尖山的村庄,四位伤病员中级别最高的指挥员是汪连长。到第二年春天四位伤病员可以自由活动了,千辛万苦联系上了党组织,在组建豫鄂边区省委红军游击队过程中承担了重任,打响豫南桐柏山对敌斗争的第一枪。从此,豫鄂边区红军游击队的战旗,开始高高飘扬在桐柏山上。
豫鄂边区红军游击队成立后,在边区省委的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的游击战,在成长的过程中,尽管遭受了严重挫折和损失,但是在桐柏山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如这些红军花一样,由少到多,由弱到强,呈燎原之势,越战越强,多次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和进攻,逐步形成了英勇善战、战斗力强,让敌人闻风丧胆的红军游击队。
“这里的红军花名叫茑萝松,是红二十五军从远方带来的!”在讲解完故事后,乡亲们深情地对我们说,“当年,红二十五军的战士们来到桐柏山休整,在清洗身上的征衣时,在磕掉草鞋上的泥巴时,把沾有红军花的种子留在了桐柏山!”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在红二十五军的长征路上,从河南省到陕西省,一路之上撒满了红色的革命种子,无论是山村街巷,还是山岭沟壑,处处都有这种鲜艳的红军花开放。在追寻红二十五军光辉灿烂的事迹、一步步丈量着红二十五军走过的长征路时,我发现如留在吴家尖山的这四位红军伤病员一样,每一位红军战士都能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顽强斗争,不畏牺牲,展示出了强大的蓬勃的生命力,由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火,不仅仅在桐柏山开遍了红军花,经过浴血奋战,红军花也开遍了全中国。
建国七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如今的小山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的饮马池种满了莲藕,青青的荷叶铺展开来,映照着桐柏山的绿水青山;村边的翠竹异常的茂盛,形成了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清风拂面洗涤着人们的灵魂。当然,最为美丽的还是那些漂亮的红军花,如一颗颗闪亮的星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更像一颗颗明亮的眼睛,为我们讲述着往昔动人的故事……
玻璃框内,静静地躺着一双草鞋。
用稻草搓成的草梗开始松散,不再是那样的紧凑。用来束脚的草绊已经断裂,一些散落在地,一些留在鞋体上,如枯树上伸出的脱皮的枝杈,没有一丁点儿的生机;草鞋上面落满了尘埃,不知道是刀光剑影年代的硝烟遗存,还是风雨如晦的岁月里时光无情洒落……
这双草鞋在玻璃框内很久很久了,寂寞的日子一天天过去,经过了一次次的风雨飘摇,终于迎来了我们这群远方的朝圣者。站在这双草鞋面前,我嗅到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顽强厮杀,从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到卢氏县官坡镇时一路征尘,更嗅到了红二十五军生死拼搏长征到达陕北时的胜利味道……
2016年7月22日下午,跟随“中国作家万里行”的队伍,我来到了卢氏县官坡镇兰草红军小学内的“中国工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纪念馆”,用虔诚的心倾听着镇政府工作人员为我们讲解这段伟大历史。这是一曲荡气回肠的革命情怀,更是一段动人心魄的壮烈故事:1934年12月5日,为了北上抗日,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到达卢氏官坡镇兰草村。时值寒冬时节,由于国民党的反共宣传,老乡们视红军如“匪”,全都上山躲了起来。部队不仅没有办法进行正常的给养,连一双草鞋也不能保证,战士们的双脚整天踩踏在泥雪中,带来了很大的非战斗减员。一位红军小战士从老乡家的屋檐下摘了一双穿破的草鞋,拾掇了一下穿到了自己的脚上。时任红二十五军政委的吴焕先知道后,要求按照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执行——就是枪毙。听到这个消息后,老乡们才知道这是一支为穷人打天下的部队,并不是国民党宣传的“共匪”,就从山上跑了下来,向吴焕先求情。后来,经过调查,小红军在摘下这双草鞋时,已经在老乡家门框上面留下了一块银元。听到这个消息后,吴焕先同意暂缓执行枪毙,以观后效。
今日的卢氏县官坡镇兰草村已经成为了新时代的美丽乡村典范,省道S 331绕镇而过,其便利的交通条件促进了官坡镇的繁华与发展,整洁的街道上商业、医疗、娱乐以及教育设施俱全,来来往往的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和快乐。这一切,并没有让我陶醉其中,站在兰草红军小学门前,我眼前浮现出的是80多年前那个寒冬的兰草村,以及崎岖山道上走来的红军队伍;兰草村的麦场四周站满了老百姓,一位年少的红军面临执行死刑的命运,一位朴实的老乡眼含热泪向政委吴焕先苦苦哀求;一列悲壮的队伍站在皑皑白雪中,一个个表情肃穆,其中不乏抹眼泪者……
历史记载,经过这个事件后,吴焕先认识到加强部队纪律的重要性。他找到军政治部主任,让他把过去的红军纪律中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修改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从此,《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首歌随着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在革命队伍中逐渐传唱开来。
在我的印象中,这种红军困难时期严格执行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故事,曾经多次出现在小学、中学的课本中。如今,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纪念馆”内再一次听到讲解员讲解一双草鞋的故事,不由得心生疑惑:这么多的故事重复,这么多的情节雷同,会是真的吗?会不会是后人杜撰有意地拔高红军的形象?
当我沿着红二十五军长征时留在卢氏县的红色路线,一次次拜访当地的老百姓,一次次求教于当地的史志工作者后,这个故事的答案慢慢地清晰起来:红二十五军长征从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到卢氏县官坡镇,经历了千难万险,如果没有顽强的革命斗志,早就失去了战斗力;如果没有严明的纪律,在经过国民党经营多年的卢氏县时,怎么能取信于劳苦大众,取得万里长征的胜利?
由此,可以肯定地说,这个故事是真真实实存在的。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唯有坚持“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才能取信于民,才能在国民党统治区打开局面,打开一条通往陕北的道路。
这双草鞋不仅见证了一段英雄史,更重要的是,在它的身上承载了永远也不会改变的严明的革命纪律,传承了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险阻、坚忍不拔的共产主义信念,让我们这些后来人为之敬仰,为之崇拜。
想到这里,我正了正衣襟,立正身姿,恭恭敬敬地冲着玻璃框内的草鞋深深地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