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青航
相信很多人心目中的律师形象是:永远忙碌,永远在路上。的确,这是一个需要经常奔波的工作。甚至很多人觉得,越是优秀的律师,越是生活在高强度的工作安排之中。但真的如此吗?
清代文人李渔在家乡浙江兰溪建了一座亭子,取名为“且停亭”。他还为这个亭子拟了一副对联——“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净且停停。”
这想必是在告诫大家,纵然身不由己地奔波在名利路上,但当身处这片青山绿水时,不妨停一停,喝一盏茶,下一盘棋,听一段曲,养一会儿神,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感受下生命里即使片刻的恬静与从容。
可惜,很多律师都没去过且停亭,因为无暇。
不信你看,律师界是不是不乏这样的“行业翘楚”:他人觉得这位律师在工作日太忙,不便叨扰,便纷纷周末约他,其实他那两天更忙——交际应酬,走穴客串,四处接案……
明明未到40岁,只要一个月不染发,两鬓即斑白,他却依然孜孜不倦地每次去机场或经过高速公路收费站就拍照,并发微信朋友圈;有时请同行者拍他在飞机、高铁上熟睡的照片,并发微信朋友圈;每去一处地方开会、开庭、调查取证就拍照,并发微信朋友圈且定位;总在他人早已进入梦乡的后半夜写一段近日来的办案体会或工作心得,再附上一张堆满厚厚材料的办公桌照片,并发微信朋友圈,定位在自己的律所;每到除夕,他就算出一年里在飞机上度过的时间以及飞行的公里数,并发微信朋友圈……
我认识不少这样的律师。有些律师如此是为了暗示大家,那一刻他很忙很累,欲联系,请推迟;但更多律师这么做只有一个目的:不忙不足以彰显其个人成就、行业地位与社会贡献。
那么,这些律师哪有时间和心境去游览且停亭?
我曾同周律师接触过多次,在法庭上也有过三次交锋。他是业界精英,技艺精湛,不幸的是,不到45岁的他已于前段时间永远地告别了律师圈,离开了我们。有位王律师,即使在律所“拼命三郎”组合里他的忙碌程度也使另二位望尘莫及。无奈,昨天他“被”离婚了,因为妻子认为他早已失去支撑家庭与抚养女儿的能力。老友朱律师因长期疲惫,已患上习惯性的精神恍惚,前段时间在处理作废文件时,一晃神,竟将一摞证据原件卷进了碎纸机……
这番狂躁源自不间断的忙碌。
忙碌来自盲目,盲目产生于忙碌;盲目使人忙碌,忙碌更造成盲目。
其实,很多时候,也只有在停下时(哪怕瞬间),才能酝酿适宜的心境去思考一些问题。律师尤其要保持身心健康,才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判断。通常,人在精神饱满的状态下接受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反之亦然。
何况,真的有那么多优质的法律服务需要律师们以“奔命”乃至“赴死”的节奏去竞相追逐吗?诚然,敬业是律师最重要的职业态度,但成就律师之道的路径应是:持之以恒,术业专攻,平心静气,适时调整,才能看清走过的路。在此基础上,准确地判断接下去的行程,在不慌不忙中调控工作与生活的黄金比例,得以在充实、从容中提高法律服务的品质,赢得口碑,树立品牌,实现作为律师的社会和商业价值。
有人说,“亭”字旁边要加个“人”才是“停”。漫漫律途中,歇歇脚,落落汗,看看风景再出发。亭子就是让身体休息、心灵放松的空间所在。的确,唯有觅得在亭中的一瞬静谧,得其意于一刹那,才能得其意于一天,得意于一生。
间歇停,处处亭;虽碌碌,有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