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芳华
我的讲述,从一个特殊的季节开始吧!
1978年,那是一个春天。
今天在庆祝第21个记者节时,提起那个春天,是因为那个春天和台下的前辈、同仁以及期刊人息息有关。因为在那一年的3月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那是科学春天真正到来的季节,那也是触发前辈着手创办《科学之友》的原点。
1980年,乘着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风气愈来愈浓的契机,《科学之友》这本科普刊物应运而生。聆听一位位前辈讲创办历史,翻看一年年的杂志,我们看到了科友人风雨兼程一步步向前的足迹,我们看到了《科学之友》由创办之初的稚嫩纯朴到今天走过40年后的成熟大气。
最新科技发展动态是我们关注的,最新科技大事件是我们要深度报道的。科技成果、科技创新企业是我们报道的目标;一线科技工作者、科技创新人物是我们采访的对象;高新区是我们记者时常打卡的地方。曾关注3G时代、想象4G,到今天已迎來5G时代;10年前曾遥望过电动汽车时代;曾密切关注地球公民“勇气号”的5年火星征程;“引力波”事件我们高度关注并邀请权威专家作了“专家与媒体面对面”答疑解惑;高铁时代的到来我们报道的步伐也一直紧随。
2014年,我们与山西省文化厅非遗促进会达成了共同保护非遗、传承文明的战略合作协议,将《科学之友》作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会刊。
40年历程,我们内容版式不断创新,传播平台日渐多样化
2012年,我们进入了电子杂志移动客户端阅读时代;2014年,我们首次开设了两个微信平台:科学之友和传承文明;2020年,我们开通了“玩活非遗”抖音平台。
2008年年初,50年不遇的寒冰冻雨袭击了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我社在灾后用极短的时间编辑出版了《雨雪冰冻灾后重建手册》;5·12汶川大地震之后科学之友杂志社积极筹款筹物,并组织编辑人员对灾情和灾后重建工作进行及时报道和实时关注,并编辑出版了《震后心理干预及疾病预防手册》。
2017年,我的同事吉彦杰积极报名投入到临汾永和县阁底村扶贫工作中。他在扶贫一线坚守了800多个日日夜夜,先后5次搬家,落实3个项目,组织20余次科技培训,带动培养了24个种植户、36个养殖户致富。
2020年伊始,新冠病毒发难,一场防疫战由此打响。科友人拿起“科普武器”奋力阻击,策划防疫专题,制作防疫海报,运用新媒体适时推送,积极参与到这场看不见敌人的战“疫”中。
2015年~2019年,我们连续5年组织举办了5届“高校科学营”征文活动;2017年~2020年,我们连续组织承办了4届创响山西“我是创客小达人”青少年创新大赛。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我们的八刊队伍有:《科学之友》《今日农业》《种子科技》《能源与节能》《科技与创新》《山西农经》《基层医学论坛》《天工》,我自豪我们的科普宣传队伍在不断壮大。
我们有不离不弃支持我们的像余塔山、欧阳军这样的作者,我们有无怨无悔支持我们的像张六一这样的读者,正是他们的无私支持,使我们走过了风雨兼程的40年。
40载谱写科普乐章,40载奏出科技强音。2020年,《科学之友》迎来她的不惑之年。一位位热爱科普事业的前辈,一路艰辛一路歌,承前启后,笃学创新。600多期杂志,一期期铺陈开来,就是期刊人不忘初心风雨兼程走过的历程;600多期杂志,一本本叠加垒起,就是科友人秉持科普情怀不断攀登的见证。今后,我们要以全新的传播形象、更丰富的媒介形态、更具特色的内容品质,在40载新起点上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