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格尔美学视角探寻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2020-11-16 12:50谢馨熠
艺术大观 2020年22期
关键词:梵高美学

谢馨熠

摘 要:关于艺术与现实关系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一直有争论。艺术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我们可以从黑格尔的美学理论中探寻,其中有许多深刻的问题值得我们探究。著名画家文森特·梵高,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造就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要把握他的艺术语言,就要与他诸多现实历程相联系。本文从黑格尔美学出发,并以梵高的艺术创作历程以及绘画作品为例,探析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试图为艺术创作寻找一些启发。

关键词:黑格尔文艺美学;梵高;艺术与现实;美学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2-0-02

想到梵高,总是被他前所未有的丰富创造力所震撼,然而,他的作品并非一直如此。就他早期作品来看,并不算天赋超群,但之后的现实经历却造就了他超群且无以复制的艺术风格,在他人生的最后几年得以爆发。梵高认为艺术不是脱离现实而凭空捏造的,艺术有着强烈的主体性因素。梵高用一句话概括他眼中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艺术是人对现世事物所做的理解”。[1]

在《美学》中,黑格尔表示艺术美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现实生活是艺术的基础,启发了他们的创意与想象,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创作风格与技法。黑格尔也表示,自然美不是真正的美,艺术美由心灵创造,心灵的产品是高于自然的,因为作为人类大脑的产物,就算是枯燥乏味的逸想也比任意自然产品更优些。

一、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起源

黑格尔认为艺术是人类的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产物,艺术美从理念出发,现实生活是理念外化的产物。因此艺术创造不是没有根据的臆造,而是要从外化的理想转入现实,这就需要来自现实生活赋予。

对于这点,梵高认为离开了现实生活的事物显得虚伪而虚假,生活才是“真实”的,因此他乐于从现实选题,坚持描绘生活中的事物。如梵高早期的代表作品《吃土豆的人》,这幅画描绘了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他说:“我要表达与我們不同的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印象。你看这些在昏暗的灯光下吃土豆的农民,他们用一双粗糙的手来耕地,也用同样粗糙的手去拿盘子里的土豆,他们诚实地获得他们的食物。”[2]

艺术创作需细致观察生活中的点滴,深入体验生活,既要有对表象事物的准确认知,也需要关注到人物的心理动态和精神世界,深刻领会隐藏在表象中的本质;就像黑格尔所强调过的 “艺术的原始旨趣在于把原始地对现世事物的观照和带有普遍性的重要思想摆到眼前来,让自己看,也让别人看。”一样,艺术家的阅历感受和创作素材来源于他们认真体会和思考生活,把生活的痕迹融入作品中。

粗糙纹理的纺织品作画是少见的,但梵高却选择它来作画,他认为这样能在作品中感受到烟火气,而且农民的真实性无法通过传统画法表现,因为传统画法中通常会呈现平整光滑的效果,那违背了农民的形象。我们现在看到的,用粗织布能嗅到“熏腊肉的烟味、煮熟了的土豆的蒸汽味”的画作《吃土豆的人》正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梵高绘画创作的首选难题,便是在脑海中构建和选取想要的画面以表达出应有的效果。为了让作品中的人和物融为一体保持一致,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创作与练习,比如托盘子的手和劳作的手一致。粗糙的掌纹、烟灰色的室内景和黑得不均匀的墙、以及肮脏的麻制材料的桌布等等,他是最能表达农民们“诚实地挣到他们的食物”“文明教养的人完全不同的谋生方法”,真实地表达农民人物真实性特点的画家。[3]

二、艺术和现实生活的相互作用

黑格尔的一段经典话语总结了艺术同人类生活之间的关联,“我们可以看出日常意识里种种兴趣和它们的满足有极大的复杂性,只要检阅一下人类生存的全部内容。首先是广大系统的身体方面的需要,规模巨大组织繁复的经济网,例如商业、航业和工艺之类,都是为着满足这些需要而服务的。比这较高一层的就是权利、法律、家庭生活、等级划分,以及整个的庞大国家机构。接着就是宗教的需要,这是每个人心里都感觉到而从教会生活中得到的满足。最后就是分得很细的科学活动,包罗万象的知识系统。艺术活动,对美的兴趣,以及美的艺术形象所给的精神满足也是属于这个范围的。”黑格尔在这段话中明确了艺术在人类生活各部分中的地位,体现了他对艺术和生活实质之间作用关系的理解。[4]

生活一直是梵高的灵感来源,他敏锐地观察着人类的生活,敏感地体会着生活地爱意,他曾说过“人们在直接与事物接触中所产生的思想,要比抱着预定的目的向事物寻找某些论据,更能得到动人的效果。”于他而言,现世是永久的可依赖的,艺术则是人们事物的理解,情感表达得越直接,越能让事物保持可感和可触。尽管他非常强调现世事物的重要性,因生活的实质能激发起他内心中各种情感,这种情感在艺术中得以表达,但梵高也及不赞成为了表达情感而去寻找绘画的对象,这是本末倒置。即使是最普通的生活情景,都可以激发梵高的感情和创作灵感。[5]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讲,艺术来源于现实却不等同于现实,艺术家用更高层次的主观表达来反映现实存在。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讲,艺术家或作家的主观能动意识不是单纯地反映社会存在,艺术不是对现世的重现、模仿与反映,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反映。

研究者柯林斯认为,梵高是在自然环境中领悟到了线条的走动,并运用在创作之中,“主要的曲线移动通常始于撖榄树或柏树随风摇免的树枝,然后延伸到田野、山脉,甚至云层。”梵高创作了大量的橄榄树以界定现世事物的准确性,这是他坚持在现世的事物里找创作源泉的体现,而在后期,他的曲线开始变得更为夸张。在《峡谷》这一作品中,梵高将曲线创作出了流动和狂乱,他将自己从现世中得到的热情融入了作品中。

梵高的代表作品《星月夜》一幅想象的作品,在这幅作品中,仍然能看到现世的实体印记,虽都是仍是以现实的存在作为描绘对象,却存在些许矛盾,天空变成了漩涡状的弧线,而前景和远景却在线条下融合为一体,却又通过弯曲构造出空间感。而色彩也在曲线的勾勒下,给予了不可思议的神秘感。梵高以强烈的色彩和舞动的曲线的画面组合形式来表现绝对自由的矛盾冲突。在梵高的创作中被生活化的画面和富有寓意以及强烈个人情感的色彩与线条所缓和,这是当现实本身无法忽略,而个人情感又急需被证实他给到自己的最终解决方案。[6]

三、艺术是人对现世事物所做的理解

前文说到梵高说的“艺术是人对现世事物所做的理解”,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他的绘画美学。

首先是明确创作意图,优秀的作品都是在人们脑海里长存的。艺术家传达给观众的是艺术家头脑中的情感与现世事物的契合,需要艺术家明确创作意图,就客观对象过滤掉多余的信息和情感。艺术的深刻是来自于作品的感染能力和作品中的思想,是作品表达的深刻,创作意图决定了表达,而表达决定了深刻。

其次是作品呈现要清晰易懂,梵高力图实现有着哲思却也能被各色观众容易理解的画作。艺术家应该像诗人一样对自然和自由加以理想化,忠实于自然但又不死守于自然艺术。因此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感染力,能够激发观众脑海中的共鸣,就像梵高认为思想呈现的“度”在绘画作品中是极为重要的。

最后是作品要有思想高度,梵高所设想的未来艺术家都应该是深邃的思想家。他赞同在创作中做减法,放弃表达一些东西是极有必要的,这可以让作品变得更有力度和感人。在梵高艺术创作的思想中,暗示了表现真实生活与表达情感之间的冲突也给出了一个可行的解决矛盾的答案:即绘画内容题材的生活化和形式表达的情感化及自由化的融合。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黑格尔美学思想中对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的分析,有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进行艺术创作。对于艺术创作所选定的现世事物,艺术家首先应构建意图,抓住主要透析本质,将作品理解建立在思想高度基础之上,同时也要注重与观众的互动,让观众易于理解。

真正的艺术大师并不是偶然出现的,他们自身对艺术有着坚定的理想和执着。人们因为梵高经历的传奇而通常误以为其作品是在特殊的精神状况下产生的,其实不然。这抹杀了梵高自身的艺术追求和艺术理想。他帶有着现实生活与情感自由表达之间的矛盾,自觉地肩负着艺术精神,真实的表达情感和现实生活。真正的艺术美是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的内容与形式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参考文献:

[1][荷]文森特·凡高.亲爱的提奥[M].平野,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10.

[2][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李衍柱.西方美学经典文本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李玢.梵高绘画美学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14.

[5]谢立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6]朱立元.西方美学范畴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梵高美学
梵高的世界
印花派对
相悖美学
梵高笔下的秋天
趣图
闯入梵高的世界
試述梵高经典作品
纯白美学
麦西西摩登童装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