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儿童教育为主导功能的博物馆交互式展陈设计研究

2020-11-16 02:52仪晓华
艺术大观 2020年22期
关键词:交互儿童设计

仪晓华

摘 要:博物馆是承接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精神殿堂。近年来,在互联网技术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将文物与教育、旅游、设计、文创开发进行融合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带着孩子走进博物馆接受教育,在博物馆中给孩子讲述人类的历史和文明。因此,在博物馆的设计中如何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儿童群体来认识世界,了解科学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交互;设计;儿童

中图分类号:G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2-00-02

儿童博物馆的开设是博物馆教育职能的直接体现,也成为现在较为重要的教育机构之一。现阶段,我国针对儿童所开设的博物馆数量较少,公众对于以儿童教育为主导的博物馆认知较为薄弱。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对博物馆的资源利用率较低。[1]并且,当下大部分的儿童博物馆存在仅仅将藏品束之高阁的现象,儿童群体只能被动地接受说教式的知识与信息,很少实现藏品与儿童之间的互动。由此可见,我国对于以儿童教育为主导的博物馆实施略显不足。与国外相比,西方以儿童教育为主导的博物馆有百年历史,其开设经验丰富值得我们学习。文中以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为例对其展陈方式和展示道具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希望可以从中找到我国以儿童教育为主导的博物馆在展陈上新的发展方向。

一、波士顿儿童博物馆设计思路与展陈方法分析

波士顿儿童博物馆起源于一群科学教师的收藏,他们在课堂上互相分享各自的教学材料。1913年,这群教师在一栋城市公园建筑内向公众展示他们的收藏。在随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发展成一个独立的机构。[2]该馆其构建体系与设计思路方面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整体总结为以下几点。

波士顿儿童博物馆在其展陈大纲上有着姣好的创意形式。该馆将学校教师收藏的教学材料、教具作为创意脚本进行大纲内容的设定,通过展览和项目活动来鼓励儿童参与并为儿童提供教育。这座儿童博物馆的空间构成主要由主题展览区、项目活动区、餐饮区域和露天广场区域四部分组成,常设展览有21个,其博物馆开设展览的创意脚本均采用儿童喜欢、新颖和敏感的展览主题,他们尊重儿童观众的兴趣,认真对待儿童所关注的事情。其中该馆所举办的两大常设展览就体现了这一点。第一个展览是“里面是什么?”,主要阐释物件的工作原理或操作方法,其中一件展品是被切割成两半的抽水马桶,以便观众能够看清其内部构造;第二个展览主题是“如果我做不到,那怎么办?”,主要展出人力所不能及的情况下给日常生活所带来的影响。这两大展览都是从儿童的视角来探讨人的境况。他们以最敏感的方式来回答儿童所关注的问题。

波士顿儿童博物馆在其地理环境的选择上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其选择在一栋旧建筑,而不是建造新场馆。改造旧楼的一大好处是可以把不确定性置于可控范围内,避免场馆被太多的不确定性所困扰。现有建筑已存在既定格局,不需要对格局做出新的调整,只需不断在现有空间做出调整。为了方便公众入馆参观,在2006年对博物馆重新做了修缮,重新设计了室内和室外的空间,并充分利用滨水区域开放了一个露天的学习中心。结合其特定的环境位置,在室外设有用于户外课程和集会的区域、水上滑行区域、软篷奶瓶、奶瓶广场、绿色屋顶等区域。

该博物馆在其设计形式上有一个良好的习惯,那就是在观众的帮助下修改展览要素,这促使该博物馆会不定期地进行展览要素评估。展览设计中如果发现某些展陈形式无法有效地传递信息,那么就会被调整或删除。1981年,展览中心的主任古里安指出:“我们认为,在任何展览的首次布展中,如果65%的地方是对的,这意味着还有35%的地方是需要进一步改善的……我们需要经历观察、试验、再观察、再调整修改这一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地调整展览技巧。”[2]正是因为波士顿儿童博物馆不断更换其展陈的形式,将有趣的、互动性强的展陈方式展现在公众面前从而保持博物馆在公众心里的新鲜度。

波士顿儿童博物馆在展陈道具上的设计不仅旨在为儿童提供服务,也旨在为教师提供服务。开创了可触摸式展示道具的形式。例如,这座博物馆推出的“火柴盒项目”,将博物馆与教学一线的教师保持直接联系。该博物馆利用美国教育部的拨款,创造了许多教学工具和教学材料,教师们仅仅需要支付一小笔费用就可以在课堂中使用这些展陈道具,该项目把教学材料带到了学生们的课堂之中,把教师与博物馆紧密联系起来。另外,该馆的在“探索厅”部分为儿童和家庭提供“材料盒”,让儿童与家长们一起探索某一具体主题。可以说当下儿童博物馆中的“发现展厅”“探索展厅”和“触摸式空间”都起源于波士顿儿童博物馆中的实践与成功。通过对博物馆内展示道具的觸摸,环境的真实模拟,儿童群体能够更加深刻地体验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是怎样的。

二、分析我国儿童博物馆的存在问题,构建其可行性的建议和对策。

通过对波士顿儿童博物馆的分析,结合当下我国儿童博物馆的发展情况,针对我国儿童博物馆的存在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我国的儿童博物馆在建设的初期存在没有针对其受众群体制定合适的大纲脚本的问题,儿童博物馆的主要受众者是儿童群体或者说是亲子群体,这就需要设计师将角色切换到儿童的视角来设定大纲脚本。一个优质的大纲脚本在儿童博物馆展陈设计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没有高质量的内容脚本,就不可能创造出高水准的儿童博物馆陈列展览。

第二,由于儿童博物馆当中大部分展品都是没有特殊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这些展品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儿童们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在玩的过程中了解某一事物,学习一种生活技能,感受不同的生活状态。[1]所以,以儿童教育为主导的博物馆的展品、展示道具与其他博物馆的展品、展示道具在本质上就存在差别,其展示道具和藏品不在于稀缺性,而在于他们是否能够在阐释或教育中发挥作用。即其职能重在教育与互动而不在于收藏。我国当下的儿童博物馆存在展品、展示道具与社会发展脱节严重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即降低儿童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又违背了寓教于乐了的初衷。我们应遵循大纲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其特定的环境进行构架创意。在不同的展示空间内设计不同的动手制作项目。

第三,我国的儿童博物馆存在“展”与“教”严重脱离的现象,博物馆当中的展示项目与活动并没有与学校教学进行紧密结合,其博物馆的展示陈列项目、展览活动并没有与学校所受的相关课程进行同步设计。针对这类问题我们可以结合中小学在校的相关课程进行相应的展示项目设计,在博物馆中按照不同年龄层次设置相应的展览的活动,将学校所需要的教具作为展示陈列中可触摸式的展品和道具进行陈列,此处空间应尽可能结合相应的新媒体教学方法与手段。例如,可以运用场景还原与全息投影或4D影院相结合的形式讲述人文社科类课程的相关知识,也可运用实验道具进行自然科学课程的实验演示。

第四,我国儿童博物馆缺少主题性展览,可根据不同主题设立相应展览和项目活动来鼓励儿童参与互动。例如,波士顿儿童博物馆所设置的攀爬式大迷宫,这个迷宫并没有固定的攀爬架,全部由小朋友自行探索道路;该馆中还設有一个看似简单的游戏项目“吹泡泡”,小朋友们可以吹出形状各异、不同颜色、大小不一、色彩缤纷的泡泡。展厅中还设有泡泡博士,为大家展示更高难度地吹泡泡。当然,设计主题展览和项目活动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另一个同样重要的目的则是通过设计互动展项从而获得反馈。这就需要观众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进行评估,它能够有效地帮助设计师了解什么是可行的,什么是不可行的。通过评估的结果不断更新设计思路与项目创意。

三、结束语

儿童博物馆的已成为当代博物馆建设的主要潮流趋势,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注意到儿童博物馆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本文针对儿童博物馆在我国的发展境况及存在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根据这些分析,提出针对我国儿童博物馆展示陈列的改进方法与手段,主要总结为以下四点:第一,儿童博物馆建设初期要选择儿童群体喜闻乐见的创意大纲脚本。第二,儿童博物馆的建设中应将可触摸式展陈设计形式作为主要的展示形式,将参观欣赏的陈列方式作为辅助展示形式。第三,将儿童博物馆的建设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让儿童博物馆不仅为儿童提供服务,更应为教师提供服务。第四,儿童博物馆的设计应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主题设立相应展览和项目活动,做到定期更新展览及项目活动,保证博物馆在儿童心中的鲜活性。

纵观我国儿童博物馆的发展之路,我们不难发现,儿童博物馆的建立是对传统博物馆的全新挑战。不论是从展陈的创意方式上还是展陈道具设计上我国与国外相比都存在一定差距。我们在儿童博物馆的设计当中应该提供更多的感知体验,不再延续传统主、客分离的博物馆叙事方式,将叙事的主题与观众合二为一。运用新颖的技术与手段为我们儿童博物馆的展陈方式和道具设计上提供新的机会,使我国早日迎来儿童博物馆建设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韩雪.中外儿童博物馆对比研究[D].辽宁大学,2011.

[2]爱德华·P.亚历山大/玛丽·亚历山大.博物馆变迁[M].译林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交互儿童设计
BUBA台灯设计
有种设计叫而专
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多点触控交互技术综述
留守儿童
虚拟现实技术概论
六一儿童
关于信息化教育模式的大学教育变革的探讨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设计之味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