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峥剡
摘 要:笔者曾在北京舞蹈学院艺术硕士毕业论文中提出舞蹈的“叠画”设计,在这一设计思想的探索中更进一步探寻舞蹈创作中的“虚实关系”。在实际的舞蹈创作中,舞蹈结构的编排是否科学合理,与舞蹈的虚实关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舞蹈艺术,作为能够引导人民进行精神享受的艺术形式,开始逐渐为人们所重视。人们对于舞蹈表演的追求,也从单纯的欣赏舞蹈体态美逐步转换成了欣赏舞蹈结构、舞蹈感染力等更加专业的层面。“叠画”设计是为了进一步探索良好的舞蹈虚实关系处理希望能够优化舞蹈结构的编排效果,也能够有更加完美的视觉呈现。本文将会以《子夜四时歌》为例,对舞蹈虚实关系的处理对舞蹈结构的影响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舞蹈虚实关系;舞蹈结构;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J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3-00-02
之所以将《子夜四时歌》拿来作为评鉴案例,是因为它本身就是虚实结合的典范,在“叠画”设计中——双人舞的设计就是典型的“重叠的形体设计”,这在编舞技法中的双人舞的设计中就是互补的设计关系。因此虚与实的同时呈现在舞台上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叠画”下的舞蹈设计之一,其中的舞蹈结构由于虚实关系的良好处理显得十分优异。
一、双人舞的“叠画”
舞蹈《凳之龙》的“叠画”设计一文中,笔者曾经讲述了形象的虚实刻画,其中描述了舞蹈的形象的透视刻画与虚实转化。这是针对集体性的群舞而设计的。王舸的作品《汉宫秋月》中的实是现在的“老宫女”的实与过去的“年轻宫女”的虚形成了人物之间的虚实关系,描写了“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内心情感。其实在双人舞作品中,男女不同性别在舞台上的同时呈现就代表了不同形象的“叠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叠画”更是“叠话”。双人舞设计中的交织、托举、呼应等等艺术手段的处理,就是在讲述一种人物情感的不同以及“对话”,“叠画”设计的理念在此从“画面设计”走向了一种“语言设计”。在笔者对“叠画”设计的进一步探索中,无疑将这种设计思想拓宽了。因此在双人舞中进一步来探寻叠画设计下的虚实关系有助于我们从编舞技法层面深入舞蹈结构层面,同时中“叠画”更是在创作理念和作品呈现上的“叠画”。舞蹈中的虚实关系研究能帮助研究作品在创作中的结构关系。[1]
二、舞蹈虚实关系概述
所谓舞蹈的虚实关系,其实是站在舞蹈内容表现与精神表现两个层面而展开论述的。对于舞蹈表演而言,实际行动与精神内涵二者缺一不可,这二者的配合演绎使得舞蹈开始有了虚实关系的讲究。在实际情况中,舞蹈的虚实关系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实际行动实,精神内涵虚化。这种虚实呈现形式符合我国典雅含蓄的古典审美倾向,也就是所谓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这种虚实呈现形式中,作品最本质的内核被虚化了,通过实际的动作与道具转述出来,需要依靠观众进行自行的体悟。第二种是实际行动虚,精神内涵实。这种虚实关系的呈现其实就是通过精神内涵来带动实际行动,与文学作品当中的“意识流”有异曲同工之妙。此时的舞蹈形体以及道具等外在部分是否写实已经不重要了,它们都是为了实际精神意念的传达所服务的。当然,舞蹈的虚实关系呈现形式除了这两种之外,还有一种“焦点”模式。不论是实际行动还是精神内涵,都在某一个高光时刻聚集,即“焦点聚集”,焦点之外的桥段被虚化以及弱化,这种表现方式有点像文学作品当中的“留白”,这种留白更可以说成一种“画外之话”,它会将文本的空白完全交给读者,让读者通过自身的阅读经验进行填补,这种舞蹈模式也是一样的,它会将虚化的地方完全交给观众,让观众通过自身的审美经验进行填补。[2]
三、通過《子夜四时歌》分析虚实关系对舞蹈结构的影响
(一)起:“春部分”的行虚意实
《子夜四时歌》的春部分,是整个舞蹈表演的开头部分,因此对于相关舞者而言,如何以引导观众进入到舞蹈情境当中,是整个“春”部分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故而春部分的舞蹈结构带有极强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是通过行虚意实的虚实关系呈现出来的。在这一部分内容中,道具只有一张“凳子”,男女主角围绕着凳子翩翩起舞,场景呈现是“虚化”的,但是整体的舞台氛围与结构是欢乐的,是纯真无邪的。由于观众不需要在舞台效果上过于分散精力,因此会较为容易被情节以及精神内涵所吸引,进而品味出男女主角想要通过“凳子”所表达出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发小相交之情。这是整部舞蹈作品的起头部分。
(二)承:“夏部分”的行实意虚
在“夏”这一部分中,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犹如夏天炽热的温度一样急剧增长,因此男女主人公的服饰为“绿”和“红”两种互补色,这两种视觉冲击强烈的互补色对比,既反映出了男女主人公的互补,又反映出了他们感情的炽热,这是舞台表现方面的“实”。而前文已经说到过,中国传统美学观念讲究典雅含蓄,故而炽热的情感由两小无猜时刻,也就是“春”部分的“实”,转化成了“虚”。这一部分的舞蹈结构与“春”部分是一脉形成的,但是虚实关系与情感上又有强烈的变化,而这一部分结尾的男女主人公分开,使得第三部分的“转折”提前到来,打破了中国古典情节流变中惯常“起承转合”的分配,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转:“秋部分”的行虚意实
在这一部分的内容中,于舞台表现的时间线上已经到达了食物丰收的秋季,而在实际的时间线中其实已经到达了男女主人公长大成熟的年纪。舞台中以麦穗来虚化时间,整个舞台场景变得丰收且充满希望,但是男女主人公的精神世界确实痛苦的、恋恋不舍地。以美好的、饱含象征性的麦穗来与男女主人公的精神痛苦进行鲜明对比,使得情感上的“实”愈发凸显,这是能够让观众产生共鸣的,从结构上来说,这也是整部剧的高潮。
(四)合:“冬部分”的焦点聚集模式
到了冬天的部分,男女主人公也依旧走到了人生时间线上的暮年。与秋相比,这一部分的时间跨度显然较大,无法通过写实的手法一一展现出来,通过焦点集聚的模式着重“重逢”以及女主角独坐在门槛上仰望星空进行人生思考,能够起到绝佳的舞台呈现效果。对于舞蹈并未体现出的地方,观众可以通过想象进行填补,对于舞蹈呈现出的情节,观众能够产生深刻的共鸣。最后在舞蹈结束时,与女主角一同哀悼这令人怅惋的爱情悲剧,整个舞蹈结构也显得格外完整,充实。
四、影响策略分析
(一)行实意虚与行虚意实的结合
不论是实际舞蹈行为与精神内核哪一方面实化,哪一方面虚化,都需要进行较为合理的交互安排。换句话说,一部舞蹈作品是无法从第一幕到结尾一直都以一种虚实关系来进行呈现的,这不仅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也不利于舞蹈精神内核的传达与舞台效果的呈现。在中国古典舞蹈的虚实关系编排过程当中,虚实关系的整理是按照古典审美趣味来进行的,当舞蹈需要表现十分炽热的情感时,通常会选择使用情感虚化而实际舞蹈实化的方式来进行呈现,这种呈现形式不至于让整个舞台呈现效果失控,又能够保证整个舞蹈结构的张力。[3]
(二)善用音乐来完善舞蹈结构
由于人的感官使用是有规律可循的,太过注重观感就会使得听觉接受减弱,太过注重听感就会影响到视觉捕捉,故而在舞蹈作品的表演过程当中,舞者会较为科学地进行视觉与听觉体验的交互呈现,而不会让观众一直处于听觉与视觉极度紧绷的状态,这是无法取得很好的审美体验的。具体而言,就是舞蹈作品的编排,结构的分划要善于使用音乐。当较为实化的舞蹈形体表演进行了夺人眼球的呈现后,就应当在下一幕逐渐弱化,使得情感精神内核变得清晰起来,此时舞蹈形体部分的表演稍弱,需要通过音乐来综合整体的舞台效果。这样一来,观众的注意力就会由视觉逐步转化为听觉,并且通过音乐的渲染熏陶,对舞蹈的精神内核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换句话说,没有合适音乐加持的舞蹈结构本身就是不完整的。缺乏音乐加持,弱化的舞蹈就无法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会使得整个舞台呈现效果大打折扣。
(三)善用焦点集聚法完善舞蹈结构
对于时间跨度长,叙事宏大的舞蹈作品而言,使用“焦点聚集”的虚实编排模式是很有必要的。它像是音乐作品当中的“华彩乐段”,能够快速的吸引人的注意力,在观众心中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这种模式适宜作用在重点情节当中,能够表达舞蹈的精神内涵,也能够达到较好的舞台呈现效果。它能够将原本松散的叙事情节粘合起来,通过散文式的讲述方式自然而然的带领观众略过那些不重要的情节,是舞蹈结构完善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法。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舞蹈的虚实关系编排对于舞蹈结构的划分与完善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相要对一段舞蹈作品进行精准的虚实关系编排设计,是需要较为深厚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的,因此相关专业行业新兴从业者,还是应当多花费一些时间进行积累与感悟,才能够有较为成熟的舞蹈编排以及设计,才能够使得相关舞蹈作品在表演过程中达到最佳的舞蹈效果。
参考文献:
[1]成雨恩.论舞蹈作品中“虚”与“实”的运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9.
[2]丁瑶.舞蹈虚实关系的处理对舞蹈结构的影响[J].黄河之声,2018(23):132.
[3]賀楠.舞蹈虚实关系的处理对舞蹈结构的影响——兼论张云峰作品《子夜四时歌》《春之祭》[J].戏剧之家,2015(09):17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