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燕
摘要:作为借助写意性来塑造人物,表现作品主题的戏剧表演艺术,青春版《牡丹亭》在形式上并不拘泥于传统,而是在不违反写意性要求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了现代技术,最大程度上呈现了传统审美理想,充分呈现了神形兼备,意境优美的戏剧舞台;青春版《牡丹亭》审美价值绕不开传统戏剧程式化的表演形式,而时空自由穿越的设定,则使得作品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更加贴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日,传统舞台与科技的结合,对于这门古老戏剧艺术的保护、传承乃至于发展,都有着值得期待与可能的空间。
关键词: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舞台表演;写意性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4-0141-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4.101
作为“百戏之祖”,昆曲流传的历史已超过600年。作为一门影响深远且包含民族文化特征的艺术,它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文学,舞蹈,唱歌,美术,杂技集于一身,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象征之一。
昆曲代表名作《牡丹亭》,由汤显祖创作,迄今已有400多年。2004年,由白先勇带领创作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如一缕清风,使暂处萎靡状态下的传统戏剧呈现出新的气象和活力。瞄准社会剧院和学校剧场的双向市场,齐头并进,一时间出现争先恐后,一票难求的状况。促使人们从现代文化快餐的怪圈中逃脱出来,开始向传统文化回归,对于今天传统戏剧的保护与发展,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
一、青春版《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作为昆曲传承的知名“义工”,青春版《牡丹亭》的轰动,离不开白先勇的坚持与创新,从某种程度上说,白先勇以一己之力的坚持实现了昆曲的“文艺复兴”。
(一)优秀演员的表演
考虑到《牡丹亭》的故事主题与背景,选择演员时,白先勇首先考虑选择处在花样年华的男女主角,“恰好苏州昆剧院“小花木兰班”人才辈出,小旦沈丰英、小生俞玖梅脱颖而出,担任扮演杜丽娘和柳梦梅的重任。”①经过昆剧名家汪世瑜老师和张继青老师亲自教授,指导。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年轻一代演员在表演,唱腔以及文艺修养等方面有了显著地提升,终于把老一代“传”字辈南昆正宗的演唱艺术继承下来,保持了昆曲表演艺术“正宗、正统、正派”的风格。②
(二)出彩的剧本整合
青春版《牡丹亭》在原剧的基础上,挑选了27折,保留了原著的曲白,又将27折分为上中下三本各9折:“梦中情”、“人鬼情”和“人间情”,将“情”字贯作为主线穿整部剧中。其中为了突出剧中的时代背景,适当的穿插了反映当时宋金对抗局面的戏,拓展出不同角色的表演空间。因演出时间所限,为使最精华的部分保留下来,青春版将部分曲白进行了删减。如“《硬拷》一折,重点保留了小生的名曲【新水令】、【折桂令】、【燕儿落】三个唱段,其他的八支曲子全都删减掉。”③【沽美酒】一曲原为十二句,现如今只采用“那时节,才提破了牡丹亭杜鹃残梦”④,导演宁可串联,裁剪也不愿改编改写,这样做不仅让全局更加通畅,更使得剧本精练入髓。
(三)精美的现代舞台包装
演员精湛的表演,剧本台词的出彩仅仅只是整个舞台表演中的重要部分之一,满足观众的期待视野,舞台造型与设计同样重要。如果按照传统的“一桌二椅”的布置,就会使舞台显得过于陈旧简陋,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青春版《牡丹亭》辅以现代舞台技术,借助灯光与舞台设计,营造颇具浪漫色彩的舞台场景,观赏度得到了极大提升。而演员们的服装造型,在苏绣这项非遗技艺的加持下,以充满中式古典意境的风格,极好地衬托出剧中的人物性格与情绪。
二、青春版《牡丹亭》表演艺术的写意性分析
中国的传统戏剧崇尚“贵乎像真,而又不必果真”的艺术境界。“像真”,是一种对于有限之形进行无限之意的追求过程,而“不必果真”又说明其实实质并不是真实的。⑤对意的追求和体验,使得写意性的表现方法成为了必然。在昆曲中表现为对“意”的描写、阐述和表达。
(一)昆曲舞台表演写意性的特点
“写意性”是昆曲表演艺术十分重要的原则之一,它具体表现在表演的程式化、时空的自由化、砌末的虚拟化以及人物的行当化。⑥这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虚和空”的观念。
1. 词曲演唱的处理
常言道“因景生情”这个景在舞台上的表现,就要依靠演员来创造,演员凭借强烈的虚拟性和程式化的表演并结合优美的唱词,逼真的描绘出当下的环境,藉此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情感。昆曲在演唱过程中实唱和虚唱,两者交替使用,产生虚实的变化,给昆腔带来抑扬顿挫的婉转美。昆曲剧本的特征之一是文人倾向颇重,用词典雅、精炼。演员们在虚拟的舞台上,以演唱或是念白的方式来叙事还原真实景物,利用表演穿越时空的界定,也正是因为在虚拟环境里的自由转换,演员可以在广阔的虚拟空间里更自由的表演。
2. 动作表演的处理
在昆剧表演艺术中,除了唱词可以获得故事与情感的紧密结合,使人身临其境外,富有浪漫色彩的虚拟动作结合程式化的表达方式来展现生活中的种种动作,既生动形象又能贴近生活同时还能简化舞台。例如:上下马车,开门关门,摇浆划船,赶车坐轿等行动的演艺,不需要借助很多的外物,就可以很好地表现并表达意境。昆曲表演中演员的表演为虚空的舞台注入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也为故事的发展环境渲染了氛围,真正做到了舞台表演写意性的虚实相生。
3. 舞台美术的处理
昆曲的舞台美术包括服装,化妆,道具,布景,灯光等。而脸谱和服装作为表演程式的基础,是演员根据行当着装和脸谱的种类来化妆,同时规范了演员的社会属性。由于长期以来昆曲的虚拟性表现手法和昆剧舞台的随意性,使得传统昆曲表演艺术在舞台上基本没有舞台背景。传统的昆剧会根据故事情境需要的不同,有时一桌一椅,有时空空如也。正是這样简单的舞台背景,它可以被假定为表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大部分道具,它可以是客厅,也可以是花园,也可以是学堂,也可以是高山,这种写意性可以把一切自然的东西变成虚拟的现实来表现。昆曲不需要掩饰舞台上的“空”,反而需要利用这种“空”来表现想要表现的生活。如果为了追求生活的真实而堆砌不必要的布景,反而会事倍功半。
(二)青春版《牡丹亭》在舞台表演中写意性的表现
1. 舞台美术
青春版《牡丹亭》以符合昆曲特色,如水泻般流畅俊美的草书为基调,大到舞台布局,小至道具摆设,在现场简单勾勒出苏州园林的氛围,营造出水墨画般的意境。演员在布景之中演绎,布景又因为角色而具有生命力,演员与布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舞台上一幅幅流动着的“画卷”。使观众在舞台的各个角度都能领略到中国传统艺术的中和之美,不仅迎合了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也让习惯了自由之风的西方观众体验到中国的和谐之韵。
(1) 背景。青春版《牡丹亭》的舞台布景仅排列六副书画作品,它们作为流动的艺术线条,伴随着折子戏的发展而变化,时极大丰富了作品的舞台表现力与艺术内涵。
在《惊梦》一折中,书法作品被重新改换为绘画。此时的所有写意性的情景都因具象化的背景而真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使观众置身于百年前的浪漫爱情故事中。
青春版《牡丹亭》非常注重细节的严密和整体的逻辑关系,在柳梦梅第一次出场怀着郁闷情绪,感叹时运不佳,又不愿放弃,憧憬功名的情境下,将柳宗元的《袁家渴记》搬上舞台。在此情此景中,突出作者想要表达的自己的凄苦心境和对未来美好自由的追求,抒发了对丑恶现实的愤懑之情。恰好这种心境正是柳梦梅此时的心境,柳梦梅置身书法之中,细细品味之态,尽显书生之气。
(2) 服装。戏曲服饰常以浓艳为主色调,而青春版《牡丹亭》中女性角色服装以暖色调为主,男性角色着装大都以冷色调为主,冷暖色调在舞台上交织在一起,更好的表现角色的人物性格特征,增强舞台表演的活力和生命力。
在《言怀》一折中,柳梦梅以一袭淡绿色出场,一如既往的体现“青春”的主题,通过观察可以看到,柳梦梅的服装在淡雅之下略显高贵,不仅让观众直观的看到作为书生的柳梦梅意气风发,鹤立鸡群之资,同时委婉的道出柳梦梅对富贵的渴望,对功名的期盼。
而在《冥判》一折中,舞台布景变暗淡,主要人物的服装颜色也根据故事背景加以变化。杜丽娘着以白色衣装,判官着以大红色,小鬼身着蓝色、黄色、紫色、绿色,护卫身穿黑白色,舞台上多重颜色交相辉映,打破之前平淡的基调,烘托出阴曹地府那种清寂、阴森、恐惧的氛围,较之前的舞台风格令观众眼前一亮。
《圆驾》一折中,杜丽娘与柳梦梅经历种种的磨难,终于走在一起,舞台上的喜剧气氛油然而生,此时以“龙”的主题为背景,整个舞台衬托出权威肃穆的氛围,柳梦梅和杜丽娘身着的深红色在护卫浅红色衣服的衬托下,既突出舞台的层次感,也体现主题,而此时舞台上陷入一片红色的海洋,又暗示了最后大团圆的喜乐局面,同时符合中国的传统美学观念。
2. 表演艺术
青春版《牡丹亭》延续了昆曲的细腻,柔美和梦幻,并将昆曲的高雅放大,它在向观众描绘了一个意想的世外桃源,使生活在喧嚣里的人们静下心欣赏这珍贵的艺术。
舞台上风姿卓越,娇艳妩媚,风情万种的杜丽娘,斯文儒雅又英气逼人,敢爱敢恨而又丰神俊逸的柳梦梅。这两个形象被优秀的年轻演员俞玖林、沈丰英演绎的淋漓尽致,演员这种青春靓丽,充满朝气,扮相俊美的形象非常符合当代观众的视觉需求。
在《折寇》一出戏中,人物动作与配乐节奏一致,相辅相成,武术杂技轮番上演,演员的腔调,眼神,步调相互照应,交接圆润,戏剧性十足,这些夸张性的表演为的就是变形的刻画人物性格,烘托现场气氛,同时也向观众表达出人生的智慧和生活的态度。
青春版《牡丹亭》将不同的表演风格杂糅在一起,增强了舞台的画面感,使演员的表演在原有的规则中自由的发挥创造,可以说青春版《牡丹亭》的表演艺术已经成为时尚的代名词,是对传统昆曲艺术标新立异的表达。
三、在现当下文化语境下昆曲写意性传承的思考
20世纪以来,中外众多导演携演员演绎不同版本的《牡丹亭》,如上海昆剧院出演的“整本”《牡丹亭》,中国旅美导演陈士曾执导的全本《牡丹亭》,美国著名先锋导演塞勒斯(PeterSel- lars)执导的三合一《牡丹亭》等,均在国际舞台上各领风骚。他们不同程度的追求一个立体的剧场环境,或多或少现代写实的元素,营造出一个真实的苏州园林,使整部剧目显得更为真实,淡化了其整体写意性的演绎,在跨时代跨国界的时光机中,通过“变型演绎”激发出更大的力量来吸引现代观众⑦。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离不开昆曲几百年积累下来的实战经验以及与其他艺术融合碰撞出来的精华。通过写作,演绎和表达三维立体的互动式审美交流中,追求创新和理解,也许这也是一种在当下文化语境中,对昆曲的传承和发展最适合的一种解读方式,同时也是保护和发掘做出的最好的诠释,进一步在深化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中,为昆曲的复兴铺就灿烂的前景。
注释:
①吴梅.中国戏剧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84.
②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5-48.
③徐朔方.汤显祖全集[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70,71.
④俞为民.昆山腔的产生与流变考论[J].南京大学学报,2004,(1):118-126.
⑤徐渭.南詞叙录[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43.
⑥四百年青春之梦--姹紫嫣红牡丹亭[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6.
⑦沈宠绥.絃索辨讹[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