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叫答”的妙招

2020-11-16 06:04王艳銮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22期

王艳銮

【摘要】课堂的“成”与“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师生教学对话的策略。师生教学对话策略包含教师提问、叫答、答理(评价)的策略,在现今的教学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对于“叫答”鲜少提及,由此可见,“叫答”确实被我们忽略了。其实课堂“叫答”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是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与学和谐统一的不可少的环节,它能有效促进师生的对话,提高课堂的效率。在教学中,当面对课堂上高高举起的小手时,我们就要思考如何“叫答”更有效。

【关键词】叫答;抛砖引玉;面向全体;暗藏玄机;留有余味

课堂的“成”与“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师生教学对话的策略。师生教学对话策略包含教师提问、叫答、答理(评价)的策略,在现今的教学教研活动中,老师们都注重提问和评价这两方面,而忽略了“叫答”。其实在教学实践中,或从一些名师的优秀课例及他们的点评中,我们会发现“叫答”也是有招有式的,而且不同类型的问题所用的招式各不相同,招招都能有效促进师生的对话,提高课堂的效率。

一、导入问题的“叫答”——抛砖引玉

导入问题只是课堂教学的一块敲门砖,旨在敲开探究的大门,所以导入问题的叫答候答时间不宜过长,“叫答”应该干脆利落,让师生尽快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确保后面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千万不要为了这块“敲门砖”而忘了宝贵的“探究之玉”。

如,笔者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现在老师用他们来摆几个不同的长方体,请同学们数一数,它们的体积是多少?课件动态演示摆拼的过程并打上小方格。(出示一个长方体叫一个学生回答)提问——叫答——回答连接紧凑,一气呵成。接着,课件突然出示一个没有打方格的长方体,提问: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呢?学生沉默了,虽然没人举手,但笔者并没有给学生太多的思考时间,因为这个问题只是抛出的一块“敲门砖”,笔者叫了两名没有举手的学生回答,他们表示没有方格数不出来。此时的“叫答”笔者要的并不是答案,主要是营造一个认知冲突的氛围,创造导入的最佳时机,顺理成章导入新课: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看见的长方体实物都是没有方格的。可见,用数的方法求长方体的体积不方便、不实用,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一种方便、实用的方法。整个导入3分钟完成,导入问题完美抛出,新课引入水到渠成。

二、重难点问题的“叫答”——面向全体

现今教学中对重难点问题的“叫答”存在两个比较明显的问题:一是迫不及待的叫答。问题提出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部分学生举手就立刻叫答,剥夺了中下层生思考问题的权利,导致他们自信不足,慢慢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是以偏概全。大家对问题一番探究之后,汇报交流时,老师叫答的都是优生,从而产生了课堂内高正确率与课堂外独立作业低正确率之间的落差。

重难点问题一般难度较大,所以问题提出后,我们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再叫答,才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得到大家的响应。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片段:学生通过小组实验探究本节课的重点问题: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实验后,笔者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观察: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问题抛出后,一个小女孩举手了,笔者微笑地看着她说:“你是第一个发现的,真棒,其他同学加油。”一分钟后,十多个同学的手陆续举了起来。笔者想,每一个同学都动手做了实验,收获时不能只有少部分人吧。于是,笔者让学生们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发现。目的是让那些不自信的学生在同学面前说出自己的想法,还没有发现的学生也能透过别人的提点有了自己的想法。讨论后,笔者再问:“你发现了什么?”全班“唰”地都把手举起来,这时笔者让各层次的学生代表回答,他们的回答都是响亮而自信。

在高高举起的小手中,老师的“叫答”要面向全体,从不同层次的学生中抽取学生代表作答,避免以偏概全的现象出现。这样做才能真正了解到从课堂中反馈回来的真实信息,后续教学就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如,在“两位数乘多位数”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重点设计了一次小组活动:学生运用竖式尝试计算114×21,并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教师巡查时选好学生代表上台展示汇报,先让一名优生进行展示汇报,让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再让其他代表汇报,让他们也说一说算理。其中一人的做错了,教师不失时机问:“该怎么改正呢?”“计算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成功把全班所有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纷纷出谋划策。这样的叫答,优生的回答起到典范的作用,其他学生也得到练说的机会,即使是错题也给学生提供了错题辨析的课堂资源。课后信息反馈:学生的计算出错率大大降低。

重难点问题的提出,表明要学习新课的核心内容,且问题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叫答”前要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叫答”要面向全体学生,才能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

三、拓展问题的“叫答”——暗藏玄机

拓展问题是为了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用拓展性问题来满足课堂教学中个性化的需求,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景:老师问:“还有问题吗?”“还有其他想法吗?”“有不同意见吗”无论叫谁答,往往是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需求,拼凑出来的一些没有创造性的想法。更多时候会听到学生说:“没有。”很多老师都觉得这样的拓展形式只是走走过场,有些老师甚至连问都懒得问了。教学中如何叫答才能使拓展问题引发更多、更有探究意義的新问题呢?这可是有窍门的。

如,教学《圆柱侧面积》时,小组操作:把圆柱体实物的商标纸沿高剪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探究此图形与圆柱的关系。汇报时,笔者先让两个沿高剪开的小组汇报展示,顺利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S=Ch。此时,笔者不急着进入下一个环节,而是接着问:“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并用鼓励的眼光投向一个小男孩,一只小手举起,笔者把他请到台前展示,小男孩说: “我剪的时候剪斜了,剪开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却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圆柱的高。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我发现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聪明的班长得到启示:我们组有一个剪开是正方形的,我们也可以试一试……课堂因小男孩的回答引出更多的讨论。或许你会问,为什么笔者知道小男孩有不同的想法呢?其实是笔者在巡查指导时发现小男孩正在对不小心剪歪了的商标纸发愁,就对他说:“可以利用这个平行四边形进行研究,你的发现会与众不同哦。”并给他一些提示,果然有精彩的发现。这就是专家所说的“埋点”,“埋点”就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巡查发现小小的端倪时,在旁提示学生,完善他的想法。有了“埋点”的作用,当你问出“还有吗?”时,心中对你想要的答案已了然,叫答一击即中,使拓展问题不再是形式,真正起到拓展的作用,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四、总结问题的“叫答”——留有余味

无论你听谁的课,最后总结性的问题基本上是一样的:“今天你学到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问题的空间很大,学生想说什么都行,但在实施过程中,无论老师叫谁答,除了知识性方面的总结,基本上听不到其他方面的声音。要改变这种现象,还真得从源头(问题的设计)入手。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课,侧重点的不同,后续需求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总结性问题。在目的明确的问题指引下叫答,才能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方法、活动经验等进行归纳,起到课之将结,而余味无穷的感觉。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类课型应侧重数学方法和活动经验的总结,可以这样问:“课的开始我们遇到什么难题?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叫答对象是思路比较清晰的学生,引导他们清楚说出活动的过程。这样的“叫答”,等于学生再回忆一次探究的过程,把活动经验、数学思想都总结了。课的结语也以问题结束:转化的方法真好,为我们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它也能帮我们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带着这个疑问回去想一想。这样的总结有目的地将课内的活动经验、数学思想延伸到日后的学习中,起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课堂叫答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是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与学和谐统一的不可少的环节,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当面对课堂上高高举起的小手时,我们要思考如何“叫答”更有效。

参考文献:

[1]黄爱华.黄爱华与智慧课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夏璐.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疑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参考,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