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浅层地温能潜力评价及其环境效应

2020-11-16 06:59姜子健
装饰装修天地 2020年21期

摘    要:文章在对地温能利用情况进行简单介绍的基础上,从开发与利用的角度出发,对地温能所具备潜力进行了评价,随后,围绕其所带来环境效益展开了分析,希望能够给其他人以帮助或启发。

关键词:环境效应;潜力评价;浅层地温能

1  前言

本文所研究浅层地温能,主要指的是与地面有一定距离的地热能源,相较于常规的化石能源,地温能既可做到无污染,又能够满足就地取用的要求,对其进行开发并利用的潜力有目共睹。

2  地温能潜力的评价

以热储法为依据,对地温能所具备潜力进行计算,通常以下列公式为参考:

式中:

Q——地温能在开发与利用方面具备的潜力,单位:kWh;

QR——地温能总量,单位:kWh[1];

α——建筑面积真实系数,即:规划面积和建筑面积的比值,通常为50%,若情况特殊,有关人员可对其加以调整;

β——可采系数,为地层所存储地热能和可利用量的比值,一般取30%;

γ——利用效率,利用地源热泵所提取能量和总数的比值,通常受机组运行给地热能带来损耗影响;

ψ——能耗提取所对应系数,本文将该系数定为30%。

式中:

d——热储厚度,单位:m。

在200m范围内,我国的地层结构较为复杂,结合不同地区对地温能加以利用的情况,本文将深度确定为50m。

A——热储量面积,单位:m?,与各地区规划面积密切相关。

[ΔT]——利用温差,单位:℃,通常不低于5℃,并且不高于15℃。

结合我国情况可知,地温能所对应储热介质,通常由细砂、砂粘土混合所得,二者比例为1:1,其中,细砂比热容是1000kJ/kg·℃,砂粘土比热容是1400kJ/kg·℃,水比热容是4200kJ/kg·℃。表1为不同地区对地温能加以利用的温差,供有关人员参考。

3  地温能开发效应分析

3.1  节能效应

由发改委所提供数据可知,1kg标准煤往往能够发送3kWh电,对1t标准煤进行燃烧,通常会产生7kg氮氧化物,8kg二氧化硫,2600kg二氧化碳。现阶段,我国主要城市每年对浅层地温能加以利用的总量,大约是7.5×1011kWh,将其换算成标准煤,则为2.5亿t。通过计算可知,NxOy每年的排放量可减少175万t,SO2的排放量可减少200万t,CO2的排放量可减少6亿余t,气候变暖所带来一系列问题,均能够得到有效缓解[2]。

3.2  空调面积

由气候特征可知,我国对浅层地温能加以运用的情况,主要分为3种,分别是:仅需取暖;仅需制冷;既要取暖,又要制冷。

从冷热均衡的角度来看,仅需取暖的地区,取暖所用热能普遍源自浅层地温能,在取暖的过程中,向地下输入冷能,在半年及以上的非采暖期来临之际,受冷能影响所下降的地下温度,通常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例如,黑龙江等北方地区。而以海南省为代表的地区,对制冷需求十分迫切,这就决定其更倾向于以浅层地温能为依托,获取制冷所需冷能,随着大量热能被带入地下,地下温度将会展现出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随着非制冷期的结束,上述温度问题将会得到有效解决[3]。当然,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为第3种,即:冬季取暖,夏季制冷,采暖所带入冷能,通常被用来辅助制冷工作的开展,使冷热均衡的设想成为现实。

研究表明,浅层冷热能是否能够达到均衡状态,主要取决于热能/冷能最大值与浅层地温能的契合度。若利用浅层地温能,完成空调的安装工作,则可利用下列公式,对空调面积加以确定:

热负荷指标指的是以室外温度为参考,出于使室内计算温度得到保持的考虑,特定面积建筑提供给供热设施的热量,通常涉及缝隙渗入冷空气、围护结构和孔沿进入冷空气所消耗热量等指标。而冷负荷指标,主要是指要想将室内温度维持在合理范围,固定时间内,制冷设施需要从建筑内部所带走热量的总和。此外,还应当明确一点,无论是空调运行时长、取暖时长还是制冷时长,均受气候影响,我国各地区夏季制冷的平均时长是8h,冬季制暖的平均时长则为18h~20h,部分地区还会达到24h。

现阶段,被用来对热负荷指标进行计算的公式,主要是:

通常代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温度升高1℃,空调需要耗费的能量,主要受建筑类型影响,地域差异可以忽略不计。本次研究的对象,主要有住宅建筑、非住宅建筑两类,其中,非住宅建筑又分为学校、商店等,由于此类建筑所占面积较小,出于使计算精度达到预期的考虑,遂决定将住宅建筑视为研究重点。

4  结论

由上述内容可知,我国地温能拥有良好的开采与利用潜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综合运用现有理念和技术,完成开发地温能的相关工作,可解决化石燃料被大量消耗的问题,所排放温室气体量随之减少,节能减排对气候变暖所具有缓解作用,自然可以得到十分直观的展现。

参考文献:

[1] 朱明占,林武,陈永鹏.广西浅层地温能资源潜力评价及开发利用模式探讨[J].南方国土资源,2018(6):24~28.

[2] 刘爱斌,翟如伟,景家俊,等.江苏徐州城市规划区浅层地温能潜力评价及环境效益分析[J].地质与资源,2017(3):296~302.

[3] 劉海风,王沙沙,韩明月,等.河南城市浅层地温能潜力及其环境经济效益分析[J].地质学刊,2017(1):165~170.

作者简介:

姜子健(1987—)男,硕士,工程师,从事建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