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诗媛 冯瑞
摘 要:生态域的存在为民族单位的存在与繁衍提供了基本场所,民族单位的兴衰皆是在一定的生态域中实现的。因此,生态域的范围大小及其内部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都会对民族单位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本文拟从藏族所在生态域对其进行生存位育条件的提供和范围的限制两方面出发探讨生态域对民族单位繁衍生息的影响。
关键词:生态域;民族单位;藏族;生存位育
在我国,“位育”一词由潘光旦提出,他认为“位育”有两个条件:一个是生物的个体或团体,一个是这个个体或团体所处的环境。”[1]傲东由此提出“生存位育”的概念,认为“各民族在‘生存舞台中安其所、遂其生的客观性,被称之为‘生存位育”[2]并进一步提出“民族的生存位育不是孤立的过程,各民族的人口比例及其民族大小都与生存位育有关”[2]。由此可见民族的生存位育即民族繁衍生息的动态过程,而这一动态发展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作为载体,即生态域。
一、作为民族单位之藏族
民族單位是一个汇集了地理、生物、文化等多重维度的分析单位,它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之中。史禄国将民族单位(ethnos)界定为“它既是人类得以进行种族再生产的生物性单位,又是生物性的进化得以发生的人类单位”[3]。藏族作为一个民族单位,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在我国,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信息显示,全国藏族人口达到6282187人,是我国的第8大少数民族。藏族根据区域文化特征,又可分为三大藏区,即卫藏、康巴、安多。
卫藏又可细分为:前藏、后藏、藏北高原上的阿里。藏南谷地所在的雅鲁藏布江两岸是藏区自然环境最好的区域,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是西藏主要农业区,聚集了西藏大半人口;藏北高原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不宜发展农业,但有茂盛的草场,是藏区重要的牧场。康巴藏区主要包括西藏昌都地区、四川甘孜州和阿坝州、云南的迪庆州等地。藏区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体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平均海拔在4000米左右。北部是山地和平坦的高原且河流上游有谷地,是重要牧区。南部有众多河谷平原,是重要农业区,横断山区为半农半牧区。安多藏区主要指阿尼玛倾雪山到青海湖一带。海拔在2600-4500米左右,有着广袤的草场,黄河上游的草原、环青海草原都是优良的天然牧场。
总的来看,三大藏区大部分分布于高原高山地带,为高原高寒气候,区域内地势高、气候冷、空气稀薄、群山纵横。
二、生态域为藏族提供生存空间
生态域作为一个实际存在的有限的区域,为藏族的生存位育提供了空间。一方面,在该生态域中,藏族族人得以繁衍后代,即作为民族单位的藏族的生物性得以体现;另一方面藏族在该空间中开展经济、文化等活动,即该生态域也为藏族的社会性发展提供场所。
1.人口繁衍。
人口作为民族单位的基本构成要素,是藏族存在的基础条件。该生态域为藏族族人发展畜牧业和农业以满足生存所需的食物、御寒的衣物等提供了条件。作为生物人,藏族在此得以繁衍生息,扩大族群。此外,这一自然环境也造就了藏族族人不同于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人的体貌特征,如肤色相对较黑、高原红以及耐缺氧的基因和强健的体魄等。
2.经济。
三大藏区内虽均有农、牧业分布,但藏族的主要经济产物是来自于畜牧业和该生态域下独有的自然产物。因高原高山气候,农业多分布在高山河谷地区,所占面积小,以青稞为主的农作物多满足于自身需求,但广袤的天然草场为藏族发展畜牧业提供有利条件。同时,受高原山地海拔、气候等因素影响多生长一些当地独有的动植物,如藏药、虫草、雪莲等。因此,藏族在此生态域下主要经济产物有:牛、羊、奶制品(酥油、酸奶等)等畜牧产品和藏药、虫草等自然产物。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同一生态域下往往生活着多个民族单位,或以某一民族为主或分区域分布。藏区也是如此。以甘南州为例,州内主要生活着回、汉、藏三大民族。受自然条件、地理格局的限制,已大致形成了汉族侧重于农事,回族侧重于经商,藏族以发展畜牧业为主的多元生计方式。藏族通常将自己养殖的牛羊在骡马交易市场卖给以回族为主的“牙行”再由回族进行倒卖。同时,因自产的农作物种类和产量均有限,藏族需要通过与周边善于经商的回族或其他民族进行交易才能获得其他农业产物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生态域为多民族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提供了场所。
3.文化。
我国民族居住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这为我国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沟通奠定了基础。在甘南地区,“牙行”虽多为回族,但因其职位的需要,他们会学习一定的藏语以便于与藏族进行经济贸易。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标志,回族在学习、使用藏语的过程中已经与藏族发生了文化交流。当然,藏语的作用和影响远不止于此,它对当地方言也造成一定影响。如汉语的基本句式多为“主谓宾”(SVO)结构,如:你吃饭了吗?而藏族则多为“主宾谓”(SOV)结构,如:你饭吃了吗?在藏族与汉族的交往、交流过程中,藏族的句式渐渐在当地其他民族的日常交流中被普遍使用。
同一生态域中,在经济交流、语言交流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甘南地区的藏族虽以族内婚为主,但已经出现的较多的与周边民族进行族际通婚的案例,甚至有回藏通婚案例。
三、生态域大小对藏族生存位育的限制
另一方面,生态域大小对藏族生存位育也起着限制作用。一是气候、地势对人口数量的影响。三大藏区主要地理分布在高原地区,普遍存在气候高寒、紫外线强、缺氧等情况。缺氧直接影响到藏族幼儿生长,近年已有研究表明,藏族因长期生活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中,已形成了适应稀薄氧气的基因,这是中低海拔地区的人们所没有的。但恶劣的气候依然限制着藏族人口增长,不能适应环境的幼儿仍将被自然环境所淘汰。
二是食物对藏族人口的影响。藏族的日常饮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牧业生产而来的肉食以及其乳制品,如牛羊肉、酥油等;一是通过农业生产而来的以青稞为主谷物。近年来,我国的农业科技虽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受地理地势的影响,其在藏族农业劳作中的使用有限。此外,有限的生态域限制了农场与牧场的范围。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藏族肉类、谷类食物的产量,有限的食物只能满足有限的人口生长。
四、藏族的生存位育
作为民族单位的藏族正是在这样的生态域中得以繁衍生息,延续至今的。生态域范围大小与区域内环境对藏族生存位育的限制,促使这一族群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如生育观念的转变与生态搬迁。
1.生育观念。
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制约双重作用下,藏族人的生育意愿由过去的多生转变为如今的少生,从单纯追求子女的数量逐渐转向重视子女的素质。
在过去,生活在地广人稀的自然环境中的藏族几乎感受不到人口的压力,加之受藏传佛教的影响,他们形成了多子多福的普遍观念。而今,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子女养育成本提高;另一方面,因人口的不断增加,生产、生活所需的养殖的牛羊的增加以及全球变暖,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环境压力变大。藏族族人传统的生育观念正在发生转变,少生优育正在成为普遍追求。
2.迁徙。
在该生态域内人口向自然环境相对更优的地方搬迁。例如,2019年12月23日西藏那曲市双湖县2900人牧民告别了平均海拔5000米的家乡,经过近千公里搬迁到海拔相对较低的藏南雅鲁藏布江南岸的贡嘎县境内。随着人口增长,当地人畜和野生动物争夺生存空间的现象愈发凸显。特别是因为地处偏远,环境恶劣,投资成本高,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出行难始终困扰着极高海拔地区的群众。藏族族民通过向低海拔区迁徙来解决人与自然共生的难题。
当然,除了上述的两点,在该生态域中,藏族还有通过加大对现代科技、媒介的利用等以实现自己的良性发展。如,通过利用抖音、快手等媒介进行直播宣传当地特有的美食、美景、藏族风俗等吸引游客来访,推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以获得经济收入。也有将当地的特有的农副产品、畜牧产品放在淘宝、京东等网站上进行直接贩卖从而获得收入。总之,这都是藏族为适应这一生态域,为在這一生态域中实现长足发展而做出的举措。
五、结语
生态域是民族单位繁衍生息的基础,民族单位在其中得以产生、发展。藏族的生存位育也有其相对固定的生态域,一方面该生态域为藏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生存空间与场域,另一方面,生态域大小也限制的藏族生存位育的无限扩张。当然民族单位在这一生态域中也不是完全被动的。生态域是民族单位生存位育的土壤,民族单位要想在其中得以长久发展,不仅要被动接受生态域对它的影响,还要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生态域,在必要的时候适时改造生态域以实现生存位育。
参考文献:
[1]潘乃谷.潘光旦释“位育”[J].西北民族研究, 2000(1):7.
[2]傲东.论民族兴衰的根本原因 [J].西北民族研究,2001(4):106.
[3]史禄国.ethnos( 民族)及其变迁过程 [J]. 满语研究,2015(1).
[4]吴秋林.藏区天葬仪式文化根源探析——兼论汉藏“彼岸”共融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11).
[5]叶远飘.西藏天葬源流考——兼论天葬师角色歧视的缘起[J].西藏研究,2016(3).
作者简介:
尹诗媛(1996—),女,汉族,四川岳池,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民俗学。冯瑞,女,哈萨克族,1971.11,新疆伊犁,职称:教授,学历:博士,研究方向:民族学、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