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传一份安徽省安庆宿松县人民医院《关于儿科全体医护人员要求转岗的报告》显示,因7月绩效考核明显偏低,儿科部分医护人员联名向该院领导请求集体转岗,此事件引发关注。
随后,医院发布情况说明称,已迅速调整了儿科绩效发放标准,决定给予儿科绩效考核分配倾斜政策,35名儿科医护人员7月份绩效按医院平均水平发放。
当事医院临时调整政策,就这次事件来说,似乎平息了双方矛盾,但纵观儿科医护人员工作强度普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现实,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儿科被认为是最忙、最累、最容易发生冲突的科室。但该院在计发绩效工资时,儿科系數仅为498元,远低于行政后勤系数的2600元,更无法与其他高绩效的科室相比。报道中,该院儿科医护人员认为自己“不能为医院创造财富”,此番表述虽带有一定情绪,却触及医院绩效考核一个普遍不合理的现象——为医院创造的财富多少,决定了绩效工资的高低。
不能忽视的事实是,儿童住院周转很快,但病历书写等常规工作一样都不能少。儿科诊疗操作难度大,检查和化验都很少,药量则是成人的零头。这些因素决定了,尽管儿科的工作量很大,但收入远不及其他科室,若以创造财富多少定绩效,儿科将成为收入最低的科室之一。
医护人员的绩效与营收挂钩,操作起来简单,表面上看似公平,又能激励创收,被很多医院所采纳。然而,假如绩效考评忽视了儿科、急诊科等科室的特殊性,就很容易挫伤这些科室医护人员的积极性。近年来,儿科医生流失严重,与不合理的绩效考评方式不无关系。
很多医院认为儿科不赚反赔,因此能不开则不开,以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须开设儿科”成为很多地方努力多年却难以实现的目标。部分医院即使已开设儿科,在规模上也加以限制,不愿意增加床位与门诊。这类更为隐蔽的功利性做法,同样不利于儿科的发展。
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决定了,医院的科室建设与绩效发放,不能把钱看得太重,而是要时刻考虑社会需求,提供托底保障。否则谁来承担儿科、急诊、防疫等不太赚钱的工作,会成为一道无法化解的难题。
正视儿科医护待遇问题,该提上议事日程了。
(摘自《新京报》 本文作者:罗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