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条被子”:红色精神代代相传的不朽密码

2020-11-16 02:08曾散李造雄郑翔
时代报告 2020年7期
关键词:沙洲被子红军

曾散 李造雄 郑翔

半条被子的温暖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 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横亘在湖南、江西两省交界处的罗霄山脉巍峨耸立,陡峭的山势骤然停止在一片开阔处,滁水河从山中百转千回流经这里,沉积的泥沙承载起一座静谧的村庄——沙洲村。在村口广场上有一座雕塑,基座上有这样一段话:“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驻足桥上远眺,青绿的滁水河荡漾出一层层波纹,翻腾着向前奔涌,将“半条被子”跨越时空的温暖传送到远方。

“半条被子”的故事

踩着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行过马头墙下,就到了故事的主人公徐解秀的故居前。岁月的痕迹印刻在房屋上,斑斑驳驳,与房屋一同变老的还有徐解秀的82岁的儿子朱中雄。

朱中雄说起他母亲的故事,声音洪亮,往事触动心弦——沙洲村位于湖南省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是湘、粤、赣三省交界的地方,崇山峻岭、林密谷深,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当年中央红军长征时进入湖南的第一站。

1934年10月29日至11月13日,中央红军在汝城成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二道封锁线,并在文明司(今文明瑶族乡)进行了长征出发后的首次长时间休整。

沙洲村驻扎着红军的总卫生部和总后勤部,军队纪律严明,战士们进村后睡在屋檐下、空地里,在野外架锅煮饭,不仅没有乱动老百姓的东西,还帮助老百姓打扫卫生、挑水。

但由于当地土豪劣绅的反面宣传,村里很多老百姓都躲到山里去了。

1934年11月7日,三名女红军来到徐解秀家里,经过沟通了解,徐解秀和女红军们慢慢熟络起来。因为时值深秋天寒地冻,徐解秀便邀请三位女红军住到家里。临睡前,女红军看到简陋的床铺上仅有一件蓑衣和一条破棉絮,便拿出她们仅有的一条被子,和徐解秀母子合盖。长夜漫漫,虽然薄被难抵风寒,姐妹之间的情谊却让徐解秀暖了一辈子。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女红军醒来发现朱兰芳竟睡在草垛上,守护着她们。

1934年11月9日,女红军和部队一起离开后,徐解秀发现了留在床铺上的行军被,她立刻抱起被子奔跑着追上了队伍。

徐解秀说:“你们三个人总共就这么一条被子,天寒地冻的,还要赶那么远的路,我怎么忍心收下。”女红军解释道:“红军战士没有吃不了的苦,克服不了的苦难。没有了被子,我们会再想办法。”在你推我让中,红军拿出一把剪刀将被子剪成两半,留了半条被子给徐解秀。

徐解秀用颤抖着双手接过这半条被子,并紧紧贴在胸口,送女红军走过泥泞的田埂,走过茂密的丛林,到山边时天都快黑了。她嘱咐丈夫,一定要把红军姐妹安全地送出大山。可谁承想,这一走,女红军和她的丈夫都杳无音讯。

终于,有一天,徐解秀收到了丈夫从前线辗转寄来的一封信,她才知道丈夫追随红军也走上了长征路。从此,她心中多了3个姐妹,也多了放不下的挂牵。

而后,几十年过去了,革命胜利了,徐解秀再也没有等到红军姐妹和亲人的音讯。

1991年,徐解秀老人去世,临终前还念念不忘三个女红军和她的丈夫。

望穿秋水的等待

“一位女红军拉着我曾祖母的手说,‘大姐,这一半你就收下吧!等革命胜利了,我们还会来看你的,到时候再送你一条新被子。”讲到这里,朱淑华哽咽了。“革命胜利后,曾祖母不愁吃不愁喝,唯一的心愿就是想再见一见这三位女红军。”所以,每当徐解秀想念女红军的时候,她就拖着小脚拿上小板凳,坐在滁水滩头望军归,这一等就是50年。

1984年,重走长征路的《经济日報》记者罗开富来到沙洲村。84岁的徐解秀听说北京来人了,找到罗开富讲述了50年前的故事。老人撕心裂肺地哭着说:“胜利了,女红军怎么没来看我呀。我的男人为什么还不回家啊。”

“记者同志,当年的三位女红军,你晓得她们现在在哪里吗?”面对记者罗开福,徐解秀老人好像看到了希望,一直在一旁等着,希望向记者“求助”并讲出“半条被子”的故事。“你们说,一条被子能剪下半条给穷人,天底下哪有这样好的军队!她们要爬山、过水,风里来雪里去,我哪能要她们的被子?可她们不依。她们离开时,还一步三回头地对我说,‘大姐,天快黑了,你先回家吧,等革命胜利了,我们给你送一条新被子来。”徐解秀一边抹眼泪一边说着。

罗开富回忆,当徐解秀老人讲到这段经历时,表情始终很悲切,而在一旁聆听的村民打趣地说道,这位记者就能找到那3名女红军,这时她才高兴地笑起来。

采访结束后,徐解秀随着罗开富走了半个多小时仍恋恋不舍。于是罗开富对她说:“阿婆,我一定想办法给您找。”徐解秀这才回了家。

罗开富被深深感动了,他将这个故事整理后,以《三个红军姑娘在哪里》为题发表了文章。

稿件刊发不久,邓颖超、蔡畅、康克清等15名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看到了报道,表示要想办法找到3名女红军,并委托罗开富代表所有的红军战士,给徐解秀老人送一床崭新的被子。遗憾的是,当罗开富把被子送到沙田村时,徐解秀老人在几天前已经去世。直到1991年老人去世,她也未能再见到这三位女红军。

罗开富曾五次到过沙洲村,每次都会带去一条新被子。在罗开富看来,被子是军民鱼水情深的见证,同时也是对老人的宽慰。罗开富说,这件事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徐解秀老人那期盼的眼神,至今还停留在他脑海里,每次只要提到徐解秀,他心里就隐隐作痛。

1991 年,徐解秀老人去世,她生前留下遗言,把自己当年与红军女战士共同用过的木盆、火钳、烤火盆等物品送给罗开富留念。罗开富返回沙洲村时,将这三件物品带回了家,至今珍藏着。

这么多年来,罗开富想方设法寻找那三位女红军戰士,但没有得到一丝消息。“直到徐解秀老人去世,心里一直很遗憾。”

虽然未能如愿见到曾经的恩人,但是,徐解秀经常把这个故事讲给孩子和村民听,“我母亲经常跟我们说起这件事,还不忘教育我们要跟着共产党走。” 徐解秀老人的小儿子朱中雄老人说。

那如今“半条被子”去了哪里呢?每当有人问起“半条被子”的下落,现已81岁的朱中雄老人还是有些难过,“三位女红军留下的半条被子被敌人清乡队搜出烧毁了”。

1934年红军走后,敌人把全村人赶到祠堂里,逼大家说出谁给红军做过事,大家都不说,敌人就搜家。女红军留下的半条被子被搜走了,他们还强拉、踢打徐解秀,让她在祠堂里跪了半天。这也让徐解秀更加感到了“半条被子”的温度。

她曾说:“虽然那时候为了红军留下的半条被子吃了一点儿苦,不过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叫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老百姓就是从这“半条被子”中,最直接也最深刻地认知了中国共产党,并下定了“一定要跟共产党走”的决心。红军长征经过汝城全境前后十几天,当时全县12万多人中,为红军挑担、带路、做掩护等的拥军者就有1.5万余人。

村部还建起了“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朱中雄把意义珍贵的被子捐给了陈列馆,“女红军的被子,在战争中被国民党烧毁了,邓颖超大姐和北京大学送来的被子,都在陈列馆里展出”。

现在,尽管腿脚不便,朱中雄每天坚守祖宅——“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旧址,义务讲解“半条被子”的故事。还是会时常抬出木梯,爬上阁楼,向游客展示母亲徐解秀当年藏被子的暗格。

红色精神的传承

“半条棉被”故事主角——徐解秀老人已经去世20多年,但她的故居还在,当时她与三位女红军挤在一起睡的床还在,她的照片还在。年复一年,红军身影早已远去,而沙洲村的群山依旧青青绿绿,滁水河照样淙淙汩汩,“半条被子”的温暖也始终在传承和延续。

徐解秀在弥留之际留下遗言:“要永远记着红军,听共产党的话。”从此“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她家代代相传的家训。

徐解秀的后人中,有11名共产党员,有5人参军保家卫国。

今年68岁的朱分永是徐解秀的孙子。1985年,他当选为沙洲村村委主任,后又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在职20多年间,他带领全村百姓通电、修路、架桥、建学校……初步改变了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

全村百姓忘不了,“绿化、亮化、美化、硬化”工程是他带领大家完成的。垃圾堆原址建成了村民广场,安装了路灯,种上了花草树木;水果品种黄金奈李是他带领大家引进的。每家每户都分发了果苗,请来专家实地教授剪枝和施肥技术,使果子更大、销量更好;大棚蔬菜是他带领大家推广的,高峰期达到80多个,茄子、辣椒、南瓜等蔬菜销往周边县市及广东……

2014年村两委换届,传承“半条被子”温暖的使命传到徐解秀第四代人朱向群手中。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和一名共产党员,朱向群给自己的定位是:坚守共产党人的赤子情怀,带领沙洲村百姓脱贫致富,决胜小康。

沙洲村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是朱向群近几年工作的重中之重。2017年3月启动,在全村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下,短短8个月就建成了3A级景区,打造成为全国旅游扶贫示范村和全国知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眼前,古老的沙洲村已不是旧模样。一条平坦的“红军路”将村庄连缀起来,黛瓦白墙依偎着绿树青山;村中央耸立的“半条被子”青铜雕塑,把80多年前的感人场景艺术地再现在世人面前。

然而,沙洲村贫穷落后的历史不曾在人们记忆中抹去。因交通闭塞,山多地少,直到20世纪90年代,村里还有不少人家吃不上饱饭。十多年前,贫困户占了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二,村子被列入罗霄山脉连片特困地区。直到2016年,贫困人口仍有31户98人,贫困发生率达到18%。

2017年2月,汝城县水电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黄飞,被任命为驻沙洲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戴副眼镜斯斯文文的黄飞给自己立下“军令状”,把“家”从县城搬到村里。先摸底,后开方,他去贫困户家中走访,有的户超过50趟,鞋子都跑坏了好几双。

以前,村民增收只有去村外卖卖小菜,近年来却大不一样:朱海忠在新房里搞起了民宿;朱学敏在民俗广场上摆摊做起了小生意;黄玲通过手机直播把自家的土特产卖到了省外,让沙洲水果成为“网红”产品……

几年下来,昔日边远落后的小山村蝶变成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大景区。2018年底,沙洲村所有的贫困户全部实现高质量脱贫。截至2019年,村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12000多元。

“我们贫困户,要是在旧社会只能出门讨米,现在共产党是送‘米上门。”这句话可阐释为“半条被子”的当代意义。

在后山上俯瞰:沙洲村全貌尽收眼底,一幅充满希望的乡村图景铺展在山川天地间。

穿越血与火的历史烟云,只见那崇山峻岭天堑变通途,高速公路大桥飞架东西,奔驰的车辆南来北往。当年红军徒步跋涉的蜿蜒小道,在某个山谷沟壑和现代化路桥会合,两条道路无限延伸,仿佛两个时代的守望,幽幽远远,沧海桑田,它们连接着过去,同时,它们也连接着未来……

半条被子盖不住一个人全身,但能暖人心;半条被子已经化成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也化成了红色精神代代相传的不朽密码。

猜你喜欢
沙洲被子红军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无题(5)
闽南秘境:鱼骨沙洲
Mary’s Cninese
心海浪花
天那么热,是谁在裹被子
天那么热是谁在裹被子
十送红军
云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