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监管场所艾滋病患者中的实施意义

2020-11-16 01:45黄锐敏杨艳艳
吉林医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艾滋病淋巴细胞依从性

黄锐敏,杨艳艳

(广东省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中山 528400)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又称艾滋病,发生原因是机体的免疫系统被人体免疫缺陷病毒所侵犯感染,造成体内的免疫细胞被大量杀死,最后致使免疫监督功能低下[1]。此病为严重危害到人类生命安全的传染病,现阶段临床中尚未发现有效的治愈方法,对于患病后的患者而言,其身心均受到严重打击,容易产生抑郁、恐惧、报复等负面情绪[2]。对此,医护人员应予以正确的引导和护理措施,使患者具有更长、更高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本研究以75例艾滋病患者为例,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旨在探讨其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就诊的75例艾滋病患者,收治时间为2017年3月~2018年5月。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7例,男30例,女7例,年龄25~51岁,平均(32.6±4.1)岁。观察组38例,男30例,女8例,年龄21~67岁,平均(43.3±2.2)岁。全部均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2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干预及对患者进行入所宣教,遵医嘱给药等。

观察组: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措施:为患者每月增加2次单独宣讲的机会,地点可选教室内等单独空间,向患者表明所有资料均保密。护理者与其一对一沟通,掌握患者的内心想法,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解决办法,并多次约谈,定期予以患者不同的心理护理[3]。对于内心抑郁、焦虑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对其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出现的症状、治疗过程和家属的支持和重视[4]。同时,可将使用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及配合的重要性告知患者,如依从性差会导致病毒载量提高,直接造成临床治疗失败。治疗过程中,护理者可定期给患者看检测指标结果,如其不满意,可对其解释病情发展有轻重,个体有差异,需坚持积极治疗。对于存报复心理的患者,护理者可联系干警向其进行法制宣教,同时告知患者说话、握手等并不会感染艾滋病,避免患者以为被嫌弃。谈话内容主要涉及:①他人对患者的不尊重表现是因其对患者和疾病的不了解,无需将他人的看法变成自己犯法的缘由;②如若有亲属在此方面受到歧视,可依靠法律对自己维权;③提高道德素养,通过感同身受,告诫自己不可引导他人就犯;④让患者耐心学习监管所内的奖罚规定和行为规范,多参与车间劳动、文艺汇演等活动,争取好的表现,提前出所。针对轻生者,可联系家属共同抚慰,并告知家人在探望时可带来新衣服、营养品等,使患者感受到自己没有被放弃。聊天内容可为轻松话题,此外,护理者应让患者明白家人的期望和失去亲人的痛苦。

1.3观察指标:①参考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判患者的心理情绪和状态,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抑郁及焦虑状态越严重[5]。②检测患者在空腹状态下的静脉CD4+T淋巴细胞数量,记录并对比。③观察患者遵医嘱情况,将依从性分为四类:良好:完全遵医用药;较好:大部分情况均遵医用药,但完成时间不定时;较差:完成部分医嘱药物,且用药时间差异较大;差:不按医嘱用药。④依照SF-36量表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估,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6]。

2 结果

2.1护理前后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对比: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两项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对比分)

2.2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数量比较:护理前两组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数量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的护理配合度及生活质量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配合度及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护理前后二组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数量比较个/μl)

表3 两组患者的护理配合度及生活质量对比

3 讨论

艾滋病为HIV(人体免疫缺陷病毒)对人体进行侵犯感染的一种严重威胁生命安全的重大疾病,此病现阶段尚未发现完全有效的治愈方法,其传染率及死亡率极高,主要通过母婴、性接触、血液接触的方式传播,同时艾滋病具有病程极长且复杂的特点[7]。该病发病的主要机理为CD4+T淋巴细胞受到HIV的攻击,致使该细胞的数量在短时间内迅速减少,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趋于丧失,最终使得全身器官衰竭而亡[8]。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艾滋病感染者持续增多,开始向一般人群传播,而鉴于该病的特定传播方式,使得民众将患此病的患者同“滥交”“吸毒”等联系起来。因人民对艾滋病的恐惧和歧视等因素,使得患有艾滋病的患者极易产生负面情绪,这种现象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用药依从性,部分患者甚至出现拒绝治疗、轻生的念头,对患者身体及心理造成了双倍影响[11]。大多数艾滋病患者的身心状态差,因此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不仅应对患者的机体症状采取相应措施,还需将心理健康放在护理首位,以此作为判定诊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随着医学水平的进步,心理护理逐渐成为临床中必不可少的护理措施。该护理主要以患者的心理状态为核心,针对其心理特性,实施全方位精细化的照护,逐步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12]。本研究观察到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中最严重的为抑郁、恐惧、睡眠障碍等。究其原因,多数患者对艾滋病的认知不全面,在确诊后害怕死亡、精神紧张、惶恐不安,担心被亲属、社会等歧视和抛弃,进而对生活和机体造成了更加不利的影响。在心理出现变化后患者对生活和治疗失去信心,部分患者认为自己同样为受害者,从而产生报复心理。本文通过对艾滋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研究发现,观察组的CD4+T淋巴细胞数量及心理状态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前者具有更高的护理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由此证实,缓解艾滋病患者的负性情绪,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强化患者的应激反应效果,对病情的发展、临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对艾滋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改善其免疫功能,提高治疗护理配合度,有效降低患者的负性情绪和心理压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艾滋病淋巴细胞依从性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 世界艾滋病日》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Ⅱ~Ⅲ期NSCLC患者术后辅助化疗依从性分析
小鼠胸腺上皮细胞的培养、鉴定及对淋巴细胞促增殖作用的初步研究
什么是手卫生依从性
乳腺癌原发灶T淋巴细胞浸润与预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