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住宅空间适应性拓展策略研究

2020-11-16 08:49雍忠渝付晓东
四川建筑 2020年5期
关键词:适应性外墙住宅

雍忠渝,李 欣,付晓东

(1.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南分院,四川成都 610041;2. 广州市住宅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北京 100022)

面对我国老旧住宅无法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使用现状,有必要通过合理的改造手段改善居住环境。现有研究在既有住宅节能措施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住宅空间组合方式的改造优化仍然具备较大的挖掘潜力。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住宅的历史演变脉络掌握既有住宅空间特征,并对居住行为与空间适应性的内在关联和住宅空间的多元发展趋势进行了解析,梳理了空间适应性拓展流程,从水平空间和竖向空间两方面阐述了既有住宅空间拓展策略。

1 既有住宅空间演变特征

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人文环境、历史背景、技术手段等时代特征的影响下,我国既有住宅大致分为以下四个发展时期(表1)。

表1 既有居住建筑历时性演变

1949~1978年的国民经济恢复调整时期。该时期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城市住房福利体制的指导下,住宅建设模式以单位生活区和城市公房为主。在结构上多采用板式低层砖混结构,居住类型以“寝”为核心,形成了多代人共同居住、多家庭共用厨房、卫生间的居住模式。由于住宅建设以保证居民基本需求为目标,从而产生了大量施工标准低、居住面积小、使用功能不合理的空间形式。

1979~1984年的改革开放快速发展时期。该时期住宅以联排单元式为主,层高多为4~6层。在功能构成上,虽然注重增加卧室空间面积,但厨卫空间相对较小。另外,通过增加走廊宽度扩大户型进深形成方厅空间,是该时期住宅的重要空间特征。

1985~1991年的住房商业化时期。在商品化试点政策的推动下,房地产经营业务逐渐展开,相关部门制定了中国住宅建设技术政策,提出了住宅“套型”的概念,促进了居住建筑的形式多样化发展。与上一时期相比,设计人员开始重视动静分区、流线独立的使用诉求,形成了大客厅、大餐厅、小卧室“两大一小”的套型风格,增加了套内有效使用面积,居住标准得到了显著提高。

1992年至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多样化发展,在家庭消费力和居住需求的差异影响下,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导的住宅项目逐渐体现出产品化特征。该时期住宅的功能合理性得到了完善,空间专一性逐渐增强,户内动线向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2 既有住宅空间适应性解析

2.1 居住行为与空间适应性

居住行为按照活动的必要性可分为生理需求行为、社交需求行为及精神需求行为。建造于20世纪50~70年代的住宅体现出卧室使用功能复合化、烹饪等功能向走廊空间延伸的使用特征,该类住宅以基本生理需求为导向,高质量的社交需求和精神需求无法得到回应。之后,随着对“客厅主导型”使用模式的逐渐重视,家庭生活中人际交往、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具备了开展条件,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住宅商品化、产品化的引导下,套型面积和空间多样性逐渐增加,影音、娱乐、健身等多项功能具备了独立开展的条件,部分住宅达到了满足精神需求的标准。我国既有住宅体现出了从基本生理功能复合化,到社交需求功能独立化,再到倡导满足精神功能的空间适应性发展特征(表2)。

表2 居住行为分布

2.2 住宅空间的多元化发展

居住空间的发展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因素、基础设施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增长因素、政治体制因素、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等多方面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为了实现住宅空间布局协调、动静分区、干湿分离、公共空间复合、私密空间独立的使用需求,减少家庭成员因不同行为活动导致的交叉干扰,提高居住舒适度和居住生活品质,住宅空间类型的划分逐渐细化。另一方面如何提高住宅空间的灵活性,增强使用者空间改造的主体意识,成为了当下住宅研究的热点之一[1]。有必要通过改善空间的可变能力,满足使用者家庭结构和居住需求的不断变化。

3 空间适应性拓展流程

为了提高建筑改造手段对居住需求动态发展特征的适应能力,有效减少资源消耗,相关学者大力提倡工业化建造,强调提高空间灵活性和可拆改程度的重要性[2]。在空间适应性拓展流程的搭建中,综合考虑了空间现状与使用需求、未来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首先通过探讨住宅使用需求与空间构成之间的矛盾,提出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后以现行住宅设计及改造规范为基础,与使用者进行行为习惯的有效沟通,从而明确空间拓展方案。最后,依据维护结构安全、减少建筑破坏、提高改建灵活性、增加可拆改能力、促进模块化建设的原则,制定实施方案(图1)。

图1 空间适应性拓展流程

4 既有住宅空间适应性拓展策略

结合既有住宅使用面积过小、动静分区不明确、行为动线混杂等现状,尝试通过水平和竖向空间的扩建和重构,达到改善居住现状、适应长期发展的目的。

4.1 水平空间拓展策略

水平空间拓展可以采用水平扩建和水平合并两种方式(表3)。水平扩建是指在既有建筑间距及周边场地允许的条件下,于既有建筑水平方向相邻区域扩建部分建筑空间,以增加既有住宅使用面积。常用的水平扩建方法包括外墙扩建、局部悬挑和外墙贴建。外墙扩建在低层建筑的改造中应用较多,沿建筑外墙局部加建空间,并通过增设构造柱、圈梁、分隔缝确保外扩后墙体结构的稳定性(图2)[3]。局部悬挑一般用于阳台空间拓展,在项目进程中仍然可以维持既有住宅的正常使用,对居民日常生活影响较小。悬挑方式包括壁柱悬板式、悬板式、壁柱悬梁式、拉杆式、斜撑式、挂挑式(图3)。当扩建面积较大、具有整体改造需求时,可以采用外墙贴建的方法,将既有住宅的门窗洞口与预制模块相连。该方法的优势在于预制模块能够预留既有管道位置,减少对旧管道的移动、损坏和更新(图4)。但在极端地域性气候地区,该方法对预制材料的保温及隔热性能有较高的要求,应用程度受到了限制。

表3 水平空间拓展策略

图2 外墙扩建示例

图3 外墙贴建示例

图4 外墙贴建示例

水平合并是将相邻的两个空间沿水平方向通过拆除或打通隔断的方式合二为一的过程(图5)。通过在分隔墙增设门洞的方式实现相邻户型的合并,从而有效增加套内房间数量和使用面积。套型合并对既有建筑及周边环境要求较低,改造过程灵活方便,改造完成后效果明显,对既有建筑造成的影响较小,根据使用对象要求衍生出多种空间布置方案。

图5 水平合并

4.2 竖向空间拓展策略

竖向空间拓展可以采用下沉式拓展、竖向合并和竖向加建的方法(表4)。下沉式拓展适用于上部空间无法满足改造和拓展要求,且向下拓展对原有结构的影响在可控范围内的建筑。通常采用设置挡土墙、夯实基础部分土壤、弱化与上部结构的连接等方式减少对上部结构的不利影响[4]。同时采用通风井、采光井等措施保证下部空间的天然采光、自然通风,减少空间幽闭感以及增强空间开敞性,更好的满足使用者居住生理和心理需求。竖向合并适用于水平分隔较多,水平方向改造难度较大,而上层或下层空间结构相近的情况(图6)。在竖向合并时,应根据原有设计资料核算楼板开洞对原结构的影响程度,同时避免垂直交通空间位置影响住宅使用或采光通风。竖向加建多指建筑楼顶加建,常采用坡屋顶或偏移加建以保证不影响相邻楼栋的采光效果(图7)。

表4 竖向空间拓展策略

图6 竖向合并

图7 竖向加建

上述策略中,水平合并和竖向合并的方法最大限度的维持了建筑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并且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可拆改性。外墙扩建和下沉式拓展对建筑原有结构的改变较大,并且存在改建后可逆性较低,难以满足未来使用者动态需求的矛盾。利用钢结构等高强度、易施工材料对既有建筑局部承重墙体进行替换,能够大幅提高建筑的适应性[5]。屋顶加建和外墙贴建的拓展策略有效促进了组织结构一体化的工业生产模式在既有建筑中的推广和应用。

5 结束语

本研究探讨了符合我国既有住宅特征、满足使用者需求的空间适应性拓展策略。利用水平和竖向的空间拓展方法提高居住舒适度。通过空间功能置换,满足不同社会角色、家庭衍变、个人驱动因素下的居住使用需求。倡导利用可拆改模块、可升级构件提高建筑空间的灵活性,减少建筑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猜你喜欢
适应性外墙住宅
Jaffa住宅
高层建筑外墙外保温节能体系施工工艺
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卷评析及备考建议
外墙防渗工程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判断:哪位洗得快
挂在“树”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舵叶选型及适应性参数优化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