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娟
(1.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心外重症监护室一区,广东 广州 510000;2.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000)
心脏瓣膜病患者需要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而在手术之后患者则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物,而抗凝药物的使用需要十分慎重,一旦抗凝药物应用不得当,容易引发机械瓣膜血栓,进而造成血栓栓塞,最终可能导致患者的死亡结局[1]。有研究显示,术后严格遵医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发生血栓的概率仅为3.5%左右,而未能遵医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发生血栓的风险则高达30%,如何提升术后抗凝依从性成为临床研究中的重点[2-3]。本文就护理干预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依从性的改善作用进行探讨,以临床患者为例,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作如下整理报道。
本次研究对象是2017年12月~2018年12月间在我院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抽取76例,按照入院时间分组,早于2018年6月30日的38例划为对照组,晚于2018年6月30日的38例则划为研究组,已采用书面形式将研究内容告知患者并征得其同意。对照组患者的男女比例为21:17,年龄分布在28~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34±5.87)岁,其中主动脉瓣置换术8例,双瓣置换术11例,二尖瓣置换术19例;研究组患者的男女比例为20:18,年龄分布在29~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89±5.62)岁,其中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双瓣置换术12例,二尖瓣置换术19例。对两组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发现性别、年龄等资料上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即可以进行随机对照研究。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包括饮食指导、环境护理及并发症护理等,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入心理护理与健康宣教,主要内容为:①心理护理 由于抗凝治疗本身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患者容易产生沮丧、悲观的情绪,使其抗凝依从度明显下降,影响术后康复。因此,护理人员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并且根据每位患者的个性,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使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治疗。同时,充分尊重患者,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使患者能够感受到尊重与温暖。②健康宣教 许多患者没有认识到抗凝治疗的重要性,在治疗过程中容易我行我素,擅自停药或是减药,导致抗凝治疗效果欠佳,护理人员首先要向患者讲解抗凝治疗的目的,并且就步骤、注意事项等进行强调,使患者了解抗凝治疗的重要性,主动配合治疗。健康宣教可以采用视频、宣传册、座谈会等,不仅患者参加,也应邀请患者家属参与,从而督促患者进行抗凝治疗。
术后随访1年,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组患者的抗凝依从性进行评价[4],共有4个维度,分别是按时服药、定期复查、饮食调理和自我监测,每个项目总分4分,完全能做到计4分,基本能做到计3分,偶尔能做到计2分,完全做不到计1分,共发放问卷76份,实际回收76分,回收率达100%。
所有统计数据均需经SPSS 21.0系统分析检验,统一使用(n,%)则表明为计数资料,行x2值检验,使用(±s)则表明为计量资料,行t值检验,凡有P<0.05,即统计学差异存在。
术后随访1年,根据调查问卷显示,研究组患者在按时服药、定期复查、饮食调理等方面的评分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抗凝依从性评分(±s,分)
表1 两组患者的抗凝依从性评分(±s,分)
组别 n 按时服药 定期复查 饮食调理 自我监测研究组 38 3.45±0.56 3.61±0.55 3.55±0.57 3.58±0.53对照组 38 2.48±0.47 2.53±0.41 2.46±0.40 2.38±0.39 t 8.179 9.705 9.649 11.242 P 0.000 0.000 0.000 0.000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需要终身服药抗凝,但由于患者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医学知识的认知十分有限,这就使得抗凝依从性大打折扣,尤其是一些偏远山区的患者,信息相对闭塞落后,部分患者甚至拒绝抗凝治疗[5]。心理护理与健康宣教从两个方面出发,首先环节患者的不良情绪,为患者树立起治疗信心,而健康宣教则是让患者认识到抗凝治疗的重要性[6],二者共同应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中,研究结果显示,术后随访1年,根据调查问卷显示,研究组患者在按时服药、定期复查、饮食调理等方面的评分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
综上所述,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能够提升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抗凝依从性,从而提升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