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中,AI、5G、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快速发展,让我们的生活不仅变得更加便捷、精彩,也对新闻采写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既需要关注对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有效运用,使新闻传播更具时效性、真实性与互动性,还应促进采写工作的转型升级。譬如:应重视对数字化信息工具的运用,创新工作思路,使新闻传播速率得以进一步提高。只有使采写工作更具时代性、开放性,发挥新媒体优势,才能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让新闻报道更具深度、接地气、冒热气,以便突破自身发展瓶颈。
关于新闻传播媒介的新变化。经济快速发展,智能设备的广泛普及,使新闻传播的媒介产生显著变化。以往,人们多需要依靠电视、广播、期刊、报纸等传统媒介获取信息,而新媒体时代中,人们可通过微博、微信、APP短视频等了解新闻的发展情况,这便形成了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在新媒体时代中,记者与受众没有绝对的身份区别,人人手中都有麦克风,百姓不仅可以作为新闻的发现者、线索的提供者,有的也将变为“平民记者”。同时,人们的阅读也更加碎片化,大多数受众对长篇大论式的报道不再感兴趣。而且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使新闻呈现更加多元化,媒介变化也令受众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新的改变。
关于新闻产生过程的新变化。以往的传统新闻采写工作,需要专业的记者收集新闻线索,深入实地调查,进行采访、整理,再进行稿件撰写等,继而展开新闻制作与报道。因工作专业度较高,记者在采写中处于相对“核心”的位置中。在新媒体时代里,普通民众也可以成为新闻的发现者、报道者,并可通过移动设备记录新闻发生的过程,通过智能软件进行简单的剪辑、文字搭配,这便形成一条社会新闻,吸引更多的受众来进行关注、评论、转发与点赞等,这一时期的新闻产生呈现“去中心化”特点。与此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中,生动直观、图文并茂的新闻呈现,使受众的选择更具多样性,更重视新闻发现者与受众间的互动交流,就新闻内容展开相应的探讨。
用户新闻阅读需求的新变化。新媒体时代,随着新闻呈现方式变得丰富多彩,受众可依据自己的阅读偏好,通过不同的端口接收、阅览新闻,并且大家也可以依照自身的阅读习惯与喜好进行自主选择。譬如:有的人习惯在上下班途中观看短视频新闻,有的则习惯在睡前阅览微信公众号的新闻等。不同受教育程度、兴趣爱好、生活方式的受众,可对众多新闻节目的风格、采写方式等加以筛选,以选择能满足自身需求的进行订阅与关注,并且可与好友进行新闻共享与评论,这便更考验记者的新闻采写能力。
采写内容较为片面。为获取更多用户的关注,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很多记者在进行新闻采写时,会选择猎奇性内容,以期满足受众的阅读需求。虽然这样的采写方式有助于增长粉丝,但其本身的内容缺乏深度与新闻传播的意义,看似博眼球,却失去了新闻的传播价值,甚至有些记者为了抢占先机,面对影响力较大的社会事件、民生问题,未经深入现场,不了解民众诉求,便进行新闻报道。因采写内容相对片面,产生了“扬其一点,不及其余”的问题。
采写方式千篇一律。新时期,为了做好新闻采写,不仅需要记者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与信息操作能力,还应具备综合素养。只有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深入新闻现场,多渠道进行素材的收集、分析,选取有价值、真实的内容,快速地呈现一篇高质量的报道,才能具有“拨云见日”的效果,使新闻采写更加有速率、具价值。但是仍有很多工作人员,忽视前期准备工作,在素材收录中只是简单采访一下现场人员的感受、看法,抑或从网络中查找相应的资料,未对新闻价值、事件热点进行思考,导致新闻采写千篇一律,使受众产生疲乏感,难以在新闻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内容。
取材渠道较为狭窄。互联网的应用愈发普及,为新闻记者的工作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在素材选取与筛选中,不可对网络产生过度依赖性。有些新闻工作者缺乏分辨意识,面对网络热传的事件,未经调查便进行人云亦云的报道,过度追求新闻新奇性与报道的时效性,导致新闻采写有失真之嫌,这也使新闻报道失去了价值,甚至会造成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一味地做网络新闻的“搬运工”,致使取材视野狭隘,无法写出更真实、有深度的新闻。
独家报道难度提升。立足于新媒体环境中,消息传播的途径、方式更加快速与多样。当一件社会热点事件发生后,目击者及周边的民众都有可能成为“网络记者”,促进信息的传播。而记者赶到现场进行采写时,可能“新闻”都已变成了“旧闻”。这便给新闻采写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是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新闻的共享性、灵活性更强,使独家新闻报道难度加大。
具有求新求变思维。在新媒体时代中,受众在观看民生新闻或社会热点事件时,往往会选择多家媒体加以比对,从多角度对事件进行解读。因此,为了避免新闻报道的“同质化”,记者应具有求新求异思维,能够走近民众,了解其关注点,并且应确保自身优势,不可使采写工作脱离其内在的规律。虽然新闻传播的媒介、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专业记者保持自身竞争优势的“秘诀”,在于具有敬畏心、理性视角与客观态度。如此一来,才能把握融媒体发展的新机遇,促进工作的转型升级,实现采写创新,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传递正能量。为此,面对融媒体的发展,加强对新媒体的运用,需要记者掌握专业理论,不断地充实自我,加强对采写规律的认识;应具有实践经验,在探索中发展求新求异思维,以便更好地了解与运用理论知识。
保持采写的专业度。无论新闻报道工作发展产生怎样的新变化,采写工作为了保持公信力与影响力,成为民众了解真相的重要信息途径,应保持自身的专业性。为此,在新时代促进新闻采写工作的转型,需要具有专业视域,并应使工作开展方式具有多元化特点。
这便需要记者摆正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使新闻报道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也应适应新变化,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专业度,使节目更具吸引力、感染力与竞争力。为此,既应考虑新闻传播的速率问题,还应运用多种传播渠道,展开用户的画像分析,尝试进行采写模式的创新,以获得更多受众关注,助力新闻采写的转型升级。另外,采写工作也不应是固化的,应秉持用事实说话、高效及时的原则,打造多维度的新闻阵地。
形成侧向采写视角。新工作环境下,促进新闻采写工作转型,需要记者展开创新思考,能够形成多角度审视问题的意识。如此一来,才能形成自身的报道风格与语言特色,让采写具有新视域、新观点。
为此,应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能够运用辩证思维、侧向思维审视热点事件,寻找新的意义,探究事件的本质,还原事件的真相,更好地满足受众的新闻阅览需求。记者需要跳出事件本身或同行影响,除了客观地描述其所产生地影响或危害性,还应深入现场,展开采写调查,尽可能多的掌握一手资料。可以从侧面收集、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警示大众,使其提升防范意识,以免同类事件的发生。形成新闻观点,促进采写转型,远比简单的陈述事实更有意义。
形成网络采写意识。在新媒体环境中,为了促进工作开展的转型升级,新闻采写也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可借助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优势,拓展自身的资源渠道,多维度、全方位地进行素材收集,进行快速筛选与有效甄别,选取有价值的内容作为新闻报道素材,这有助于丰富采写内容,使采写工作更加接地气、冒热气、入人心。
同时,记者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具有综合素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从广泛的网络素材中去粗取精,掌握可靠、真实的一手信息,使采写更加有深度、具温度。
总之,立足于新媒体时代中,为了形成品牌影响力,突破发展困境,应重视新闻采写工作的转型升级,培养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为此,一方面应保持作为传统媒体人的专业度,用理性、客观的视角,深度展开新闻调查,使新闻采写具有时效性、真实性;另一方面,需重视融媒体发展,使采写思维不断地升级,追求呈现方式的多元化与报道的深度化,立足民生问题,传递时代正能量。唯有如此,才能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使采写有意义、接地气、入人心,提升自身影响力,打造良好的新媒体品牌栏目,让新闻行业发展具有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