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奥思
(沈阳大学研究生院 辽宁 沈阳 110044)
1930 年,罗尔纯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县,其父罗光绪是影响罗尔纯画画兴趣的第一人。十几岁的时候,罗尔纯就已经在学校的《陶龛旬报》上画插图。1946 年,受姑姑罗军健的影响,他考入苏州美专,师从颜文梁先生。颜文梁是一个谦虚低调的人,一生致力于艺术语言的研究,尤其是对印象主义语言的研究,给了罗尔纯很大的帮助。同时,苏州美专高度赞扬欧洲古典主义,教学上以古典学院派为模式,为罗尔纯奠定了坚实的美术基础。1959 年,经朋友介绍,罗尔纯转到北京艺术师范大学美术系任讲师,美术系有卫天霖、李瑞年、吴冠中等人,其中,吴冠中的思想观念影响了罗尔纯,使他开始思考艺术中的问题。1964 年北京艺术师范大学解散,罗尔纯调往中央美术学院,这是罗尔纯艺术生活中的第三个重要阶段。罗尔纯在苏州美专获得了专业的基础,在北京艺术师范大学任教的五年进一步拓宽了他的艺术视野,中央美术学院的工作则为他提出了“创作”问题。一次偶然的机会,罗尔纯结识了吴作人、李苦禅、艾中信等先生,在吴作人先生的影响下,罗尔纯开始创作中国画,成为一名擅长油画与水墨画的画家。直到1990 年,他才从中央美术学院退休。退休后,他经常往返于欧洲和中国之间,艺术创作进入了鼎盛时期,风格鲜明,作品更加成熟。
在罗尔纯的童年记忆中,故乡土壤肥沃,雨水充沛,村民们热情好客,这一切都赋予他深厚的乡土情怀。潇湘的风情山水为罗尔纯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条件,他画中的树木、风景、人物等都散发着浓浓的故乡气息。其作品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1978 年后,地方性绘画成为罗尔纯艺术的鲜明特征之一,他先后创作了乡土画《红土》《西双版纳大地》《凤凰花》等,其作品曾参加过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全国美展,以及其他各类展览。时至今日,罗尔纯富有表现力的绘画作品仍然凸显着民族特色,作品的魅力仍经久不衰。
唐代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无线者非画也。”表明了线条在中国美学中的地位。自古以来,线条就是中国画中的绘画语言,观赏者可以通过线条的形状、特征、节奏、律动和活力来了解画家的意图和情趣。罗尔纯作品中线与线相互穿插、支撑、分割、整合,无限提升了画面的感染力,这与印象派大师莫奈、图卢兹·罗特列克、高更和梵高的绘画风格如出一撤。同时,作品在东方艺术的影响和熏陶下,大胆地将表达的对象置于大面积的单色背景中,用简单的线条描绘事物的轮廓。在绘画中,罗尔纯将真挚的情感和色彩转化为有力的线条,增强了线条的硬度,使作品中的线条表现苍劲有力,整幅作品看起来甚是精妙。
罗尔纯的绘画用笔具有较强的“写意性”,其笔法丰高,以竖抹、横扫为表达方式,讲究色彩的厚薄。他作画时没有严密的草图,只凭简单速写,虽然笔触仅仅依附于物象的外在造型上,但笔触仍然具备独特的个性意义,这些粗犷、丰富、粗重的笔触不仅触及了物体的内在力量,也暗示了它的周围环境。例如,他描绘的静物(甚至是一个瓶子)都有一个独立于外在意义上的内在精神。对表达的事物进行主观的“笨拙化”和“变形化”,才能对事物的灵魂表达到位。一开始,观赏者会被这些“笨拙化”的东西深深吸引住,仔细欣赏,感觉整体画面明朗不失细腻,呈现出一种温暖、清晰的风格,这正是罗尔纯追求的一种变化,是油画艺术进行本土化表达的一种手段。罗尔纯的“笨拙”追求是一种审美的高境界,是人们对大自然最具智慧的表达方式。
罗尔纯的油画作品为中国油画界带来了新的活力。他在坚持走具有民族特色艺术道路的同时,给人们带来了对中国油画的深刻思考。基于中西油画艺术的异同,他重新认识并建构了中国油画未来的发展道路,可以说,罗尔纯是中国油画发展的风向标,民族特色油画的掌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