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析现当代装置艺术与舞台美术设计的融合

2020-11-14 17:28
戏剧之家 2020年17期
关键词:剧场舞台艺术家

彭 玮

(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一、装置艺术与舞台美术设计美学逻辑上的统一

装置艺术在诞生之初,运用结构、材料等形式,强调其观赏性和视觉冲击力。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化成为一种集强调其作品与周边环境的融合、描述事件与空间感知、突出观者的现场体验感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这一形式的出现,将时间、空间、事件三者整体包含在内,打破了传统绘画、雕塑、建筑等视觉形象艺术中,创作者与观看者之间仅通过视觉传递的单一性和指向性,突出了观众的现场感、体验感和参与感。

剧场舞台艺术则同样如此。现当代镜框式剧场“一面观”式的观演关系从欧洲文艺复兴初始到现代,在不断强化的同时,也不断被突破;森林剧场、水畔剧场、庭院剧场,以及众多的改造剧场和定制剧场的出现,在给现当代戏剧作品的导演思维、表演样式创造了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极大地开拓了观众观剧的视觉角度,强化了观众的现场体验。

二、装置艺术在舞台设计中的运用

在现当代装置艺术中,有一种较为常见的创作手法——重复有序排列,艺术家结合不同的材质、造型,并加以环境设定,创作出了众多极具影响力的装置艺术作品。这种创作手法之所以常见,是因为其美学逻辑根源最早来源于“包豪斯设计”体系中,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重复构成”和“相似构成”。例如:日本装置艺术家Ryo Shimizu(清水玲)在一部文字装置的作品中,以汉字为基本元素,将偏旁部首和笔画进行拆解,并在墙面进行有序的排列组合而形成了整部作品,地面上则不规则地散落着笔画拆解的同类元素,与墙面上充满秩序感的排列形成了对比。这一类创作手法并不寡见,作品的形式也丰富多样。

我国当代著名舞台设计师刘杏林教授在其设计作品越剧《唐婉》中,也同样采用了这一视觉构成形式,并将其与剧中的故事情节和表演完美地融合。剧中讲到南宋才子陆游因其母从中作梗,痛失青梅竹马的表妹唐婉,并在壁上题写了著名的《钗头凤》一词。刘杏林教授在这一舞台情境中,将《钗头凤》一词中的60 个汉字作为视觉个体元素,前后空间错落并赋予一定秩序感地布满了舞台的整个后侧天幕,配合剧中陆游充满悲情和无奈的形体表述上下起伏,勾勒出了“人在词中,词从人出”的视觉空间效果。该舞台设计作品也在2009 年韩国首尔举办的“世界舞台设计展”中荣获舞台设计金奖的殊荣。

2015 年,在著名舞剧导演兼艺术总监杨丽萍的实验性舞台作品《十面埋伏》中,视觉造型设计师叶锦添同样也将一部在业内享誉盛名的装置设计移植到了舞台设计中,这便是由美籍华裔装置艺术家刘北立创作的装置艺术作品《缝补计划2012·The Mending Project》。

在这部装置作品中,艺术家刘北立将1500 把剪刀作为主体元素倒挂垂悬在半空中,使得作品空间中无处不充满了“危险感”和“不可预知感”,观者走在作品空间下方,上空寒光闪烁的剪刀带来一股强烈的“命悬一线”的视觉感知力。叶锦添将这部装置作品移植到了舞剧《十面埋伏》中,将剪刀元素进行了一定比例的放大,并将其数量增加到了原作品的十余倍,通过舞台机械化运动装置使“漫天”的剪刀呈版块形式上下升降,并组成“拱型”、“平型”、“挤压”等多种空间变化形式。该装置作品在本剧中的合理运用,使得舞台空间不仅将楚汉相争时期刀光剑影、生死一瞬的时代背景描绘得淋漓尽致,架构出了舞台主体空间的环境情绪,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该舞剧在演出过程中的空间变化和剧情基调。这也是装置艺术作品在舞台设计中被运用的一个经典案例。

诸如此类的经典案例数不胜数。

三、装置艺术与舞台美术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装置艺术已经成为了规模更加庞大、表现形式愈加成熟的艺术创作类别,在强调艺术作品的视觉感受、环境融合、现场体验等创作规律之外,艺术家们更是不断地开拓和挖掘新颖的表现手法和新型材料,这也使得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在国内外艺术创作和展览中大放异彩。

我国著名的装置艺术家蔡国强,不仅通过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沿北京城中轴线上空燃放的29 个焰火“大脚印”名声大噪,他的“天梯”、“九级浪”,以及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所创作的“空中花城:佛罗伦萨白天焰火项目”等作品更是奠定了他在现当代装置艺术界中的地位。在201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夜间国庆联欢活动中,蔡国强通过42000 次焰火的点火和10000 多发礼花弹在广场上空的燃放,使得整个广场的地面和空中形成了一个“无限”的舞台,造就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举国欢庆的热烈场景。

2019 年6 月,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办了四年一届的舞台美术盛会,这一舞台美术盛会也被誉为是“世界舞台美术设计艺术的集结地与风向标”。值得注意的是,从2011年开始,这一项享有52 年历史的艺术盛会,由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戏剧研究学者阿诺德·阿隆森提议,展览名称从“布拉格国际舞台美术与剧场建筑四年展”(The Prague Quadrennial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Scenography and Theatre Architecture),更名为“布拉格演出设计与空间四年展”(The Prague Quadrennial of Performance Design and Space)。这一更名,实际上是标志着世界舞台美术未来的艺术发展趋势将不再单纯地依托于传统剧场和传统舞台本身,戏剧艺术的观演性和广义性也被极大地拓展到了传统剧场和舞台之外,无论是从近年来法国的“阿维尼翁”、德国的“柏林”、英国的“爱丁堡”这世界三大戏剧节,还是浙江的“乌镇戏剧节”和2019 年在四川西昌首次举办的“大凉山国际戏剧节”来看,都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戏剧作品更加强调剧场的多样性、演出环境的适宜性,以及演出本身“观”与“演”之间的互动体验,这一发展动态和趋势便是其最好的佐证。

四、结语

“装置艺术”像是一个大熔炉一般,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其艺术作品的美学样式、表现手法以及呈现形式还在不断推陈出新。而这种艺术形式介入到戏剧舞台创作中来,从根本上来看是具有必然性的。

传统的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建筑艺术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形成了我们所理解的主流定式,在经历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等艺术流派之后来到了今天,视觉艺术中所强调的材料、技法、题材这些二维元素早已被大众所详熟。传统的戏剧艺术同样如此,既定的表演体系,自文艺复兴时期所形成的镜框式舞台、透视布景,对场景在舞台中的再现、表现……我们如何通过今天使用的“事物”来有机地传承、有效地突破?这几乎是每一位当代艺术家都思考过的问题。“时间和空间”三维式体验的介入给了我们莫大的契机。装置艺术和舞台设计,此二者在“三维式体验”的介入中产生了高度的融合,这一融合在今后也必将成为一种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发展趋势。

猜你喜欢
剧场舞台艺术家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论《日出》的剧场性
开心剧场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