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拐卖影视的观察分析

2020-11-14 17:28
戏剧之家 2020年17期
关键词:人贩子法律意识影视

贺 静

(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1995 年上映的《天伦》,2005 年上映的《生死劫》,2007 年上映的《盲山》,2009 年上映的《嫁给大山的女人》,2014 年上映的《亲爱的》,2015 年上映的《失孤》,2017年上映的《你在哪》,2018年上映的《找到你》、《宝贝儿》……论及人口拐卖影视作品,几乎每个时常接触影视的观众都可以脱口而出几部反响强烈的作品。人口拐卖题材的影视作品虽然在年播映量上不及其他题材类型的影视作品,但一经播映,总是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引发众人的深思。

影视的作用是传播文化,同时也反映社会。所以人口拐卖只要存在,影视业就需要对它投入必要的关注。那么在人口拐卖依然存在的今天,如何兼顾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使人口拐卖影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现将结合《盲山》和《亲爱的》两部票房和反响均较好的影视作品进行分析。

一、《盲山》的法律

《盲山》是2007 年发行的一部中国制片的剧情片,讲述了一名女大学生被人贩子以“去山区采购中草药”为由,拐骗到某个偏僻山区,卖给当地四旬庄稼汉为妻,多年后才被解救出来的故事。在本片中,买卖媳妇的山区单身老汉,联系山内山外却不传递被拐消息的邮递员,了解实情只想要封口费的村委会主任,读过书却帮不上忙的小叔子……这些人都没有帮助女大学生回家,反而成为了处处阻拦她归家的障碍。在这错综复杂的成人社会里,所有人似乎都是法盲,与片名的“盲山”遥相呼应。不仅山区的村民没有法律意识,身为知识分子的女大学生也缺少法律意识。

山区的村民没有法律意识,在于从没有去看过山另一头的样子,在大部分村民看来,毕生的使命就是传宗接代、延续香火,他们不怕警察,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有法,这种法盲甚至是具有普及性的;身为知识分子的女大学生缺少法律意识,在于初出茅庐的她,找工作挣钱的时候没有考虑到首先要确定医药采购公司员工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然后才能进行工作。法律意识的作用不仅包括抑制犯罪,也包括预防犯罪。

本片是较早发行的人口拐卖影视作品,反映的人口拐卖重点在于人们对法律的愚昧无知,以及真实地揭示社会问题。后面的人口拐卖影视则越来越多地对伦理进行探讨。

二、《亲爱的》的伦理

《亲爱的》是2014 年出品的中国大陆电影,根据猫眼电影的数据显示,累计票房为3.45 亿。该片讲述了一群去寻找被拐孩子的父母们和养育了被拐孩子的农村妇女如何为夺取孩子做斗争的故事。相比于7 年前赤裸裸地揭示人口拐卖事实的《盲山》,《亲爱的》在这个基础上更深入地讨论了法律与伦理的冲突。

孩子被拐对于家庭的影响,人贩子的妻子对于被拐儿童的收养,给被拐孩子申请死亡证明后再生一个孩子,需要法律援助的人贩子的妻子……影视作品不再满足于揭露人贩子及其同伙法律意识的淡薄,人口拐卖的犯罪特点也发生了变化,它不单单揭示了人口拐卖的犯罪性,还越来越多地与伦理性产生联系,并且联系越发紧密。

本片中剧情的碰撞点既有法律问题,也有伦理问题,更多的是法律和伦理的冲突。法律上有伦理,伦理上有法律,法律和伦理的交叉,这是人口拐卖题材影视作品一次又一次登上银幕的内核,也是人口拐卖影视发展进步的内核。

三、结论

德国著名戏剧家布莱希特说过:“艺术不是一面反映社会的镜子,艺术是一把锤子,人们应用它去重塑社会”。影视作品中人口拐卖题材热度不减,人口拐卖影视作品历久弥新,人口拐卖影视也一直在发展进步,这都是因为它在反映现实社会后,不止步于此,而是一步步加深作品的深度,直至进入该类影视的内核——法律和伦理的冲突,由此重塑社会,在实现影视经济价值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价值。因此,在人口拐卖影视的后续发展上,仍需要将重心放在法律与伦理的冲突上,并对此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以期历久弥新。

猜你喜欢
人贩子法律意识影视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宣传与法律意识
打死人贩子会触犯法律吗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论公民法律意识对纠纷解决策略选择的影响
谨防陌生人
海地抓获美国“人贩子”
人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