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在传达非虚构性事件中的优势评析
——以《我在伊朗长大》为例

2020-11-14 17:28
戏剧之家 2020年17期
关键词:伊朗冲突动画

孔 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我在伊朗长大》是玛嘉·莎塔琵根据自己的同名漫画改编的一部以伊朗历史文化为背景的二维动画电影,谈及自己的创作初衷,玛嘉·莎塔琵说到“人们谈起这个伟大的文明古国,总是将她与原教旨主义、狂热主义和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我作为一个在伊朗长大的伊朗人,知道这个形象远非现实。正因为此,创作《我在伊朗长大》对我来说才这么重要。我认为,不应该根据少数几个极端分子的恶劣行为而对整个国家做出评判;我也不希望人们忘记那些为了捍卫自由而在狱中失去生命、在两伊战争中丧生、在各种暴政统治下遭受折磨或被迫离开亲人和祖国的伊朗人。人可以原谅,但绝不应该忘记。”

李刚和孙玉成在《从模拟真实到追求真相:非虚构动画影片中的表现与纪录》中提到:“艺术表现性和记录真实性既对立又统一的这种关系是非虚构动画影片中的特有现象。”

聂欣如在《“非虚构”的动画片与纪录片》中解释“非虚构”为:“作者创作时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不允许作者任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因此我们知道“非虚构”动画有两个特点:一是事件蓝本是有真实事件作为参考依据,二是其艺术表现手法是受限制的。

该片采用黑白色彩为主要颜色和插画式绘画的手法解读了包括两伊战争在内的错综复杂的宗教文化、波斯文化、革命历程等伊朗历史元素,以主角玛嘉在伊朗生活的所思所想折射出大环境下伊朗社会的变迁。虽然作者已经用动画形式来尽力削弱这部作品的政治性,但依然因为影片中暗含的宗教、种族、信仰等敏感社会话题在伊朗方面遭到了强烈抗议。本篇文章抛开政治因素,从三个方面谈动画形式在表现非虚构性事件甚至敏感话题时的优势。

一、隐喻性的画面构成

影片中使用了大量隐喻蒙太奇方式表达暗藏的意识形态,增强批判效果,例如影片的开始以茉莉花为线索拉开帷幕,玛嘉离开伊朗前提到她的外婆每天早上都会在乳罩里放进茉莉花,当她脱下乳罩的时候茉莉花就会从乳房里掉下来,这样很有魅力,女革命家妮露珐从出场直到被绞死前都穿着茉莉花裙子。茉莉花在这里有两层象征含义,茉莉花对玛嘉而言是和奶奶亲密连接的象征,是浓浓的乡愁;第二层含义在女革命家的身上体现出来,是对自由的向往和坚定的革命斗志。

第二个讽刺意味浓厚的隐喻出现在父亲给玛嘉解释沙所谓“天赋人权”的来源时,导演用一幕人偶戏的形式呈现。内容如下:沙的父亲是当时的一个军官,立志要推翻卡嘉王朝,建立一个现代主义的国家。英国首相从天而降说:“想建立现代国家你可以当皇帝,独揽大权可比总统好多了”,沙的父亲回答:“那我需要做什么?”英国首相回答道:“你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给我们石油就可以了”,皇冠从天而降戴在沙的父亲头上,皇权加身。这段戏中沙的父亲的形象和动作设计成一个人偶的样式,生动地说明沙的父亲不过是英国的傀儡,所谓“天赋人权”不过是为了控制人民的工具罢了。

另一处典型的隐喻构成是在艾诺叔叔和玛嘉讲述自己革命事业被反革命力量强行中断逃亡到苏联时,一个带有共产主义标志的房子从海平面升起,象征着自由、民主、平等和希望升起。

这些隐喻得以体现,一个核心的优势在于这部影片的表达形式是动画,现实拍摄中存在的问题以动画形式呈现时能迎刃而解,有效增强戏剧效果。

二、版画式简约的美术风格

因为本片是以发生在伊朗的宗教冲突、革命冲突为背景的,所以有大量的战争镜头,导演将这些镜头用极端的黑白两色处理,加上一些灰色肌理交织出一场场沉重血腥的冲突斗争场景。将游行的市民形象和带着防毒面具的士兵形象高度概括,抽象成两个符号之间的冲突,紧接着代表强权和专制的坦克碾过屏幕,碾灭了最后一丝光亮。仅有黑白对比色的画面不仅没有让人感觉到单调,反而突出了斗争的残酷、专权不惜一切代价压制自由民主的企图。枪响英雄倒下,人们将烈士高高举起,一片寂静,只有沉重的音乐声作伴,气氛却格外悲凉。

战争时期的生活是艰苦的,但即使专政压迫极其严厉,西方流行文化依然悄悄在街上流行,玛嘉躲过像软体动物一样无孔不入的纠察队回到家中,听着铁娘子开始发泄心中的不满和愤懑,玛嘉拿着网球拍当作吉他的画面和炮火将人体炸得血肉模糊的画面在摇滚乐下来回切换、重叠。坦克碾过人体,轰炸机摧毁一切,当局说着烈士的鲜血灌溉了神圣的大地、绝望的沙漠因此而富饶、烈士的牺牲为社会的血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此类鼓吹战争的话语通过广播传向大众。紧张局势下得到短暂放松的人们一起参加私人的聚会,舞池里随着音乐疯狂摇摆身体的剪影和警车巡逻搜捕的剪影重叠,交叉剪辑,冲突感加剧。巡逻队成员端着枪追藏在楼道里的男人们,此时为了突出紧张的气氛,画面用大片的黑色表示夜晚,简单的几根白色线条勾勒出房屋和远山的结构。

版画式的简约风格让每一根线条都充满力量,降低了画面无效信息干扰观众注意力的可能性,减少了制作上的难度同时避免了场景过于血腥的问题,强烈的黑白对比色构建了一个极端的和矛盾尖锐的社会背景。

三、散文式的叙事结构

现今的剧作越来越多元化,难以清楚明确地进行划分,但是笼统地进行区分还是可以区分为三类:戏剧式结构、散文式结构和小说式结构。本片看完可以将之归类为散文式结构。散文式的叙事结构突出性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纵观全片,没有小说式的人物矛盾,也不见戏剧式的冲突斗争,有的只是零散的生活片段和概括的人物环境。

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戏剧式结构往往把人物和事物的冲突都围绕在一个中心点的周围,不断激化矛盾,强调冲突,让观众的情绪不断高涨。散文式的结构摒弃了这种封闭性的模式,把一个大矛盾下的很多小矛盾的很多侧面聚集在一起,看似彼此之间没有多少联系,而实际上都是一个矛盾的产物,每个小侧面延伸出去的范围都会给观众带来新的思考。例如女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强调面纱是自由的象征,正派的女性一定要把自己遮住;买卖磁带变成非法的行为,人们只得把它偷偷放在大衣里和路人以对暗号的形式进行售卖。这些延伸出去的非主体事件却让观众看到了战争时期对人们行为的管控是多么的严格。玛嘉的父亲为了给朋友的儿子治病,联系到一位制造假护照的友人,这个延伸出去我们可以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藏身在制造假护照的友人家的革命家被抓走绞死,受牵连的友人逃亡到瑞典,朋友的儿子也因此没有办到假护照,无法出国医治而身亡,这些看似和战争没有关联的悲剧串在一起,背后的原因却只有一个:战争。导演在描述这些事件时只用了简单的几句旁白、几幅画面,但是因为冲突已经暗中积累,观众的情绪也有所沉淀,所以这些非主要人物的事件冲突能够渲染出整个大局势的紧张。紧接着就是玛嘉家附近被炸,玛嘉要出国。这里是一个转折点,但是这个转折点主要是靠非主要人物和非主要冲突慢慢铺垫而来的。

散文式的结构不是说不注重情节冲突,而是将冲突散布在故事的各个片段当中。看似无关的事件中每一件都把观众的情绪紧紧抓住,情感逐渐积累,戏剧张力和矛盾冲突在暗地里交织在一起形散而神聚。

四、结语

本片的故事背景有些敏感,描写了特殊时期下的伊朗环境,但是作者不想过多地纠结于战争政治的话题,而将注意力放在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将自我打碎又重构以及思乡之情的抒发上。用动画这种不那么严肃的形式表现非虚拟性的严肃话题,通过对大量色彩的提炼、对人物造型的概括和具有暗喻性的元素来讲述故事,以版画形式简约的风格去突出内容,让整个影片少了一份现实意义上的残酷,多了一些情绪上的感触。

猜你喜欢
伊朗冲突动画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做个动画给你看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动画发展史
我的动画梦
我是动画迷
过于逼真
投 缘
自产自销——原载“伊朗漫画网” ▲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