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姝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00)
北野武是当今日本电影导演当中最为知名的导演之一,是当今日本电影界中教父级的人物,被称为“新日本电影天皇”。1998 年他自编自导自演的《花火》问世,成为北野武人生和事业的转折点。这部影片中有着北野武对自身和对生死的审视,该年该片获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及蒙特利尔影展最佳导演奖,这是距离1951 年黑泽明的《罗生门》之后,日本电影界的再次腾飞。
北野武拍过的影片虽然涉及类型繁多,但整体看来风格有着一致性。在他的第一部片子《凶暴的男人》中就已经形成了非常明显且独特的暴力美学风格。他的电影会表达两种交织的元素:暴力、温暖。另外,北野武对于“北野蓝”的运用使人印象深刻,比如在《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中,因为主人公是聋哑人,所以全程用语言去交代的东西很少,反而是由蓝色的大海、天空去讲述着主人公对于冲浪的坚持与执着,这部影片中的蓝色时而悲哀时而温暖,让观众感受到主人公无以名状的孤独感,不禁去为聋哑的主人公揪心。
北野武电影的暴力主题成为了北野武的一手好牌,他电影中的暴力残酷又彻底、冷漠又冲动。不管是暴力还是北野武电影独有的北野蓝,他的电影都值得进一步考究,值得探索北野武电影所创造的独特之美。
片名原文为《HANA-BI》,HANA 是日语的花,BI 是火。这部影片用鲜花和烈火来表现爱与暴力,以及用穿插在故事情节之中的暴力,来表现生与死的主题。
《花火》讲述的是一个在追捕逃犯失败后,人生走向灭亡的小刑警的故事。影片主角西佳敬因为要去探望重病的妻子没有及时赶到追捕逃犯的现场,导致自己朋友的死亡与另一位朋友的残疾,他怀着一种对幸存者的悔恨,开始迎接自己如花火般的死亡。堀部虽然在追捕中逃生,但是半身不遂的他对生活也逐渐没有了希望,他想要选择死亡,但从西佳敬寄来的绘画材料中他找到了乐趣,绘画对他心灵上的创伤起到了愈合作用。西佳敬和堀部两个人都是在追捕逃犯中死里逃生,两个人都在命运的捉弄下挣扎,只是一个选择了重生,一个选择了死亡。影片里除了西佳敬和堀部,还有另一个重要的角色。中村在追捕过程中只受到了轻伤,他并没有留下心里的创伤,他对西佳敬还有着一丝羡慕,他希望自己可以像西佳敬一样掌握自己的命运,让自己在生命的尽头像烟火般消逝,漂亮地死去。但中村在片中却说他没办法活得像西佳敬这么漂亮,其实这也意味着中村枯燥的人生还是要继续,中村诉说着一个人来不及生却又来不及死的伤感。在故事的最后,有一个画面上反复写着“雪”与“光”两个字样,就在那片雪地上凑成了“自决”,也就是自杀,表示西佳敬的生命在此到达了终点。
中村渴望向西佳敬一样美丽地死去,堀部在绝望中求生,西佳敬选择坦然接受这一切,这三个人也表达着北野武对希望、感情和现实的想法。他表达着无论烟花多么美丽,最终也只有消陨的思想。
看北野武所导的十几部片子,他所讲述的故事主人公都是平凡渺小但又有着另类特色的:我妻谅介是《凶暴的男人》中狂躁神经质的小刑警;《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中茂和贵子都是聋哑人;《坏孩子的天空》讲述了高中叛逆学生小马和信治的经历;菊次郎是《菊次郎之夏》里毫无追求的中年男人;还有《花火》里的小刑警西佳敬。这些人分布在社会中的各个角落里,他们看上去没有什么相关之处,却又有着一些共同点:他们都是社会中常见的小人物,在生活中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压力,这些压力也许来源于日常的工作,也许来源于家庭,亦或是来源于自身的成长经历。总之他们的压力各不相同,却都在生活的道路上各自前行着。
北野武选择讲述小人物的故事,这表现出了北野武鲜明的电影风格。也正是如此,观众们更容易从片中的这些小人物所面临的种种压力中找到共鸣,可以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也许观众不曾体会到片中主人公所面临的枪杀、死亡,但是他们在片中所表现出的生活压力和各种情感上的矛盾,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多多少少都能感受到的。所以通过这些,观众和电影似乎靠得更近了,导演希望的代入感得以实现。都说艺术源于生活,又要忠于生活,导演遵从了这一点,从渺小的一角开始诉说,这也许就是他遵循的创作信条,这也让北野武的电影更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暴力与死亡,温情与生命,这两个相对的特征在北野武导演的镜头里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如果我们再透彻点了解北野武的电影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电影中会出现很多十分细腻的情感,但他表达感情的方式似乎都要与暴力挂钩,无论是弟兄的手足之情,男女之间的爱情,亦或是朋友之间的友谊,大部分在他的手下都是充斥着暴力的。《花火》中血溅的场景亦是随处可见,但是这些镜头却透露着北野武对生命的敬仰和对死亡的尊重。
西佳敬是到现在为止的北野武作品中最为沉默寡言的角色,比起运用语言,他宁可用眼神表达感情。在这部作品里,西佳敬的沉默被当作一个手段,片中西佳敬性格的极度克制,让片中的暴力更加展现出戏剧性的冲击力。而西佳敬的沉默也表达出他与妻子间相伴相依的温暖。故事结尾,西佳敬无言地打劫银行,带着患绝症的妻子进入雪境,在山顶和妻子放烟花,在空旷的沙滩上和女孩一起放风筝,在沙滩上穷途末路的西佳敬和妻子追赶着风筝奔跑,就在沙滩的后面,警察默默地等待着。广袤无垠的大海起伏着微澜,随后两声枪响,女孩停了下来,毫无表情地注视着——以烟花的美丽代替绝望、以鲜艳书写着死亡。
对于片中的悲剧与幽默,北野武说“如果尽可能地以趋近主角的情感来观看这部影片的话,那么将会把片中所有能令人发笑的场面视为悲剧。故事的最后,主角和已知自身将不久于人世的妻子使用自动摄影装置一同拍照之际,恰巧一部车子通过让照片没拍成,对于他们俩来说,是再也没有比这更令人悲伤的事了。再想想,就算照片拍了,又有谁会看呢?”
北野武想要告诉我们的是,生与死并不是完全相对的,我们能在面对死亡时再次感受到生命的顽强,所以才会更加的珍惜。
北野武对于蓝色有着很独到的运用,很有他自身的特色,他的“北野蓝”被国际电影界所津津乐道,可以说蓝色是他表现电影感官和感情的核心。具体到电影《花火》的视觉表达,跟随着主人公西佳敬的个人经历和感情的变化,蓝色也随之变化着,从而有着更多的意义诠释。在电影中北野武将自己的手绘剪接进影片,这些手绘将花拟人化。这些单纯画面的美感,似乎就在告诉大家生与死在北野武的眼中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在对于电影的表现上,北野武跟其他导演不同,他大胆地省略对白、过程,这在日本可以被称为是“削落的美学”,这也就是“北野蓝”。
在《花火》的前半部分,蓝色整体处于一种昏暗的状态,这里的蓝色想要表达西佳敬心里的困厄和无助之感,西佳敬在前半部分承受着各种波折,内心处于压抑的状态。例如,医院的墙壁,还有洗车工的工作服,这些都是蓝色,它们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人们荒凉无助的痛苦经历。在电影的后半部分,这里的蓝色被赋予了清澈透明,是没有污染的纯洁表现,它伴随着西佳敬对命运的反抗和控诉,传达出主人公对于命运的不屈服。正是北野武在电影中对于蓝色有着十分独特的理解和十分巧妙地运用,使他的“北野蓝”在世界电影从业者中常被谈起。
以暴制暴,在北野武大部分的电影中主角的处事性格都是如此。暴力是他在影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其他喜爱表现暴力的导演比如吴宇森、昆汀·塔伦蒂诺相比,北野武的暴力更简单明了。当你不在意它的发生时,就已经结束,这时在主人公脸上的冷漠表情就和血腥暴力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会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效果,让人不寒而栗。
在《花火》中有一个场景,西佳敬坐在酒吧桌前,他正在为堀部的瘫痪而烦恼,桌子上摆放着还没动过的酒杯和筷子。在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沉默后,两名黑帮分子来到西佳敬两边坐下,他们是来要钱的。沉默瞬间被打破,还不清楚筷子是怎样扎到左边的黑帮分子的眼睛里,他就已经捂着眼睛,脸上都是血,另一个黑帮分子不知所措,跪下求饶。突如其来的爆发,就像是浮在水面只露出眼睛的鳄鱼的捕食,这是北野武最喜欢的招数。用不同于常理的叙事手法和编辑技巧,放弃一些重要的过程,这是北野武最喜欢的电影效果。
北野武不同于通常的“暴力美学”电影,他更注重于在电影中寻找人们面对死亡或经历死亡时的无助之感。这种方式会更加直击人心,就像是用放大镜观察蚂蚁一样,让人更加透彻地观察着暴力。
北野武习惯在暴力中撕裂人性,在人性中寻找温暖。
随处可见的暴力与鲜艳的烟花融合在一起,展现着生与死的主题,中村对美丽死亡的渴望,堀部对生的挣扎,西佳敬对现实的平淡接受,对生命的敬仰和对死亡的尊重在北野武导演的电影里一览无余。暴力是手段,体现温暖才是导演表达的主题。北野武用放大镜把暴力展现在观众的眼前,让观众在电影里对这个冷酷无情的世界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观众对顽强的生命中的温暖有一个更加彻底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