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拓 姜翼飞
(吉林艺术学院 戏剧影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新时代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势态,精品创作层出不穷,社会关注度明显提高。国家的表情、历史的记忆、人文精神、现实生活等体现中国风格与民族精神,展示家国情怀与人性光辉的作品成为主流。大多作品以中国特有的话语文风,以中华美学独具的气质意蕴,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展示着中华文化的道德魅力和传承价值,凝聚成中国精神的记忆符号和丰厚内涵,以“国家相册”的责任肩负起新时代中国纪录片创作潮流的主导和多元共生时空的纪录。
“电影单位是国家地位的反映,同时也是国家成就的记录者。”新时代的中国纪录片创作,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历史脉动,高扬时代主题,聚焦现实生活。它们承载与担当着社会责任,实现着纪录片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建构,彰显着中国精神和中国风格。
中央电视台作为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积极建构着纪录片的国家话语体系。《大国外交》《巡视利剑》《辉煌中国》《一带一路》《将革命进行到底》《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等纪录片反映中国在政治、经济、法治、军事、外交、党风廉政等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用纪实手法展示宏大且厚重的主题,书写时代的影像。《强军》《从胜利走向胜利》两部纪念建军90周年的纪录片,表现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人民军队的砥砺成锋、军魂永驻。上海纪实频道制作的《把梦想点燃:荧屏里的中国》,记录了2012—2017五年间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百姓生活的变化。北京纪实频道制作的《嗨!东盟——一带一路之东盟行》,聚焦东盟各国的旅游资源,助力“一带一路”战略,旨在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湖南金鹰纪实频道制作的《我为祖国守边卡》真实记录了祖国边防战士们鲜为人知的热血青春和家国情怀。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推出的纪录片《重生》,完整呈现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8年的奋斗历程,揭示了中国前途命运的出路与抉择,为观众呈现出蕴含其中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这些纪录片改变传统叙述语态、颠覆原有纪录形态、放低姿态、重塑创作心态,用强有力的数据和案例、符合时代的创作理念、国际化的拍摄手法建构起新时代的中国精神和中国风格。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围绕“三大主题”进行特别节目编排。“辉煌中国”通过《希望的田野》《我们这五年》《中国队长》等纪录片,表现当代中国人不懈追求、奋发进取的“中国梦”;“美丽中国”通过《美丽西江》《航拍中国》《自然的力量》等纪录片,表现全方位多角度的“中国美”;“文化中国”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中国文房四宝》等纪录片,表现传统文化的“中国韵”。“三大主题”分别展示了我国各个领域辉煌的建设成就、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与传承。
中国故事演绎中国风格,中国精神成就中国梦想。新时代中国纪录片紧跟国家大政方针,创新叙事手法及表达语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依托,对国家政策及主流文化进行形象的解读,特别是对“中国梦”这一宏大主题的深刻剖析及高度阐释,以思想内涵丰厚、制作品质精良的纪录影像,构成了独特的视听盛宴。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根脉,形成了当下中华文化独有的气质意蕴和艺术魅力。于是,“文化”成为新时代中国纪录片创作的着力点,从汉字到诗歌、从家风礼仪到国学经典,从文博鉴赏到工匠精神,一系列纪录片形成新一轮的视听热浪,以“文化+纪实”的模式积极寻求中国纪录片创新的路径,回应并践行着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本草中国》《茶界中国》《手造中国》《记住乡愁》《我们的家园》等作品,深入挖掘中国文化与历史资源,将纪实美学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彰显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与灿烂的文明。《苏州史记》《西藏时光》《有个学校叫南开》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作品,以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挖掘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用多元化的表现形态展现绚丽多彩的中华历史与民族文化。
随着中国纪录片的收视升温,一批品位高雅、文化厚重的作品,使其生存的媒介文化生态进一步优化。因此,纪录片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得以更好地展现。叙事方式和视听语言的大胆创新、真实性与观赏性的和谐并存、宏观视角与微观细节的有效结合,使不断创新的纪录片创作手法表现出丰富的多元形态,全方位地满足着受众的审美需求。“中国纪录片美学思潮流过一条从单调向繁富、从因袭到开放的历程,宛如一条河流从发源到多支流汇入、最终奔向大海。”新时代的中国纪录片,在纪实美学和戏剧美学的基础上,正将东方美学的意蕴与形态悄悄唤醒。
纪实美学经过长时间的创作实践,依然绽放着独有的魅力。《镜子》《生门》《零零后》等纪录片改变传统宏大叙事的创作方式,通过长时间跟踪拍摄直面生活现实、展现社会变迁、凸显人性魅力,以平民化的视角,让纪录片创作体现出现实主义和人文关怀的双重意义。纪录片《初心》以国家领导人的同期声取代画外音解说,以众多历史见证者的口述凸显真实的情感力量,使历史资料焕发出崭新活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可看度。纪录片《重生》以真人扮演与历史资料深度挖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情景再现,由143位和历史真实人物极为相似的演员进行搬演,用考究的服装、化装和道具还原历史人物,用国际化的拍摄手法还原历史事件,在叙事结构和视听语言上尝试着大胆创新。为了满足受众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新时代的纪录片在找寻意识形态与审美表达相互融合的叙述方式,“好看的故事”几乎是当下纪录片的标配,戏剧美学也将成为所有类型纪录片都追求的主流叙事风格,用讲故事的方式挖掘历史、传递文化价值,这种表达方式让纪录片的语态更加平和。在此基础上,东方美学则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化嬗变,以娓娓动人的叙述方式铺陈在观众面前,把隽永的东方美学蕴藏其中,将古典美学融入现代视听语言,呈现出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了不起的匠人》《我们的家园》《苏东坡》等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纪录片,通过对深层文化内涵的探求,展现出东方独有的文化底蕴。“静观产生优美,静观产生诗意。通过静观获取的中国纪录片,大都弥漫着或浓郁、或清淡的诗意,让人咀嚼回味。”
新时代的中国纪录片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继承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纵横古今,跨越时空,承载着观史知今、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寻找着文化的脉动和历史的回声,让历史观照现实,呈现出对历史负责、对文化坚守、对社会担当的纪录片特质,将纪实美学与传统文化的东方意蕴融为一体,凸显着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涵。
近年来,多媒体竞争日趋激烈,两微一端、视频网站等新媒体异军突起。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新时代的纪录片“跨界”传播已渐成趋势,除了依靠传统电视平台的影响力和优质节目内容的传播之外,传播渠道慢慢从电视荧屏转向更青睐“微记录、短视频”的移动云端,在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主流渠道传播的基础上,利用新媒体平台搭建更多的纪录片传播渠道,形成完整、立体、多元的传播路径,“新媒体不仅是挑战,更是改写传播规则,重塑传媒版图。”
为了适应移动端受众的观看习惯,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推出《中国字》《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一系列适合移动端用户观看的“微纪录、短视频”,并从2017年起,将原有片长50分钟、25分钟两种规格,增加了5分钟的短视频规格。在新媒体领域,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借力央视新闻移动互联网上线的契机,设立了“纪录频道”矩阵号,开展微纪录、短视频的征集活动。跨媒体的“纪录片+互联网”模式,打破了电视平台播出周期长的局限,扩大了受众群体的范围,已然成为新时代纪录片传播渠道乃至行业发展的鲜明趋势。
据综合主流视频网站的数据显示,近两年纪录片总点击量为80亿余次,以飞快的速度翻倍增长。网站、APP、弹幕及其他移动云端的多屏共振,让传统媒体上默默无闻的纪录片瞬间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红”,“原本被视为冷门与小众的纪录片,却成为青年观众追捧的“爆款”中国纪录片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创新突破与无限可能。”《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等纪录片就是在社交媒体与弹幕视频网站迅速走红,同时,在第三方平台的助力下,促进网络点击量能够超百万次,成为多种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话题。“先网后台”的播出模式正从电视剧、综艺节目延伸至纪录片领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传播趋势。
此外,围绕纪录片创作与播出的国际合作也日益频繁,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发展空间,更有效地推进了中国形象及中国精神的国际化传播。联合摄制、单双向输出、播出平台共享等国际化合作方式,提升了拍摄制作水准,催生了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理念和表现形态。从宏观角度看,是文化和理念、技术和设备、经验和方法的互补和提高;从具体来说,是不同文化的差异和认知、制作理念的借鉴和融合、技术手段的尝试和应用、创作经验的分享和实践、制作方法的选择和创新。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丰富了新时代纪录片的传播形式,拓宽了传播渠道。面对多屏互动的传播格局,纪录片需要逐渐适应多平台传播的兼容性,坚持以创作生产为本,创新叙事模式与表现手法,努力开拓纪录片产业化路径,加大力度创作并生产出符合市场规律与大众审美需求的精品佳作。
纪实美感的形态、厚重文化的内涵、现代话语的文风与质朴故事的情感,共同凝聚成了新时代中国纪录片作品的独特气质与意蕴。以明确的价值取向和政策导向为基础,以故事化叙事策略凸显平民立场,以多元化纪录形态传递情感共鸣;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让民族的根脉有所继承,让影视的文化有所升华,让远离的受众得以回归;对主流价值的传播,对文化品格的坚守,使原创精品与品牌建设相得益彰,这是新时代赋予中国纪录片的新语境与新责任。在全球化、融媒体的大环境下,在市场逐渐完善扩展的趋势下,新时代的中国纪录片在不断适应时代发展进步和广大观众精神需求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拓宽行业格局,铸就品牌形象,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