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分层”与发展

2020-11-13 09:44杨中彦
艺海 2020年9期
关键词:鸡毛信聚焦分层

杨中彦

〔摘 要〕舞蹈道具虽非舞蹈本体,但其因符号性而重要,因参与表达而重要,是舞蹈作品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元素。本文以舞蹈道具为研究对象,对舞蹈作品《鸡毛信》道具的独特运用进行分析,得出“聚焦”道具的方式,可辅助实现人物形象、时空、结构、画面的“分层”与发展,从而达到复合式叙事效果的结论。

〔关键词〕舞蹈道具;鸡毛信;聚焦;分层

舞蹈作品《鸡毛信》是东北师范大学“抗战系列三部曲”之一,是东师大叙事性作品又一力作。作品以鸡毛信为题,选取鸡毛信的时代背景,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无数情报员用鲜血汇流成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流向胜利的彼岸。”

作品在形式呈现上,采用鸡毛信与红色围巾作为道具辅助完成表达,且在使用上有独特理解,手法运用上也独具创意,主要体现为用“聚焦道具”的方式,配合其他编舞技术,实现人物形象的分层与关照,时空的分层与转换,结构的分层与发展,以及画面的分层与联系。

一、人物形象的分层与关照

通过道具以及颜色的对比,吸引观众视觉关照点,实现聚焦效果,达到突出主要人物,区分主要演员与群众演员的目的。作品开头出现在观众视野的,是一队举手投降的人群,以及人群中系着红色围巾的一对夫妻。运用聚焦功能,实现分层目的,让同一场景做出两个镜头的效果。第一个镜头为群体性画面,人群高举双手投降示意,节奏顿挫地沉重迈步前行,形象描绘一幅被俘的群像;第二个镜头为特写性人物画面,带着红色围巾的女子,双手交握于胸前,面带悲苦看着前方,无助地依靠在丈夫怀中,生动刻画一名被俘女子的人像。群像与人像的双重呈现,让场景、情感、角色的表达层次更为丰富立体,解决静默麻木色调的表达中易出现的单一贫乏现象。

二、时空的分层与转换

作品通过围巾意义的转换,结合“A-B-A”的舞段结构与画面再现方式,实现时空分层与转换。围巾意义转换的实现方式依托其功能的变化。当围巾双层围在脖颈时,围巾所承担的是生活物品的功能,与生活中围巾的保暖等功能相同;当围巾不再双层围在脖颈时,编导赋予了其更多意义,此时围巾承担的是表意功能。围巾意义的转换,即为生活物品的功能与表意功能的转换。作品通过此种方式,完成了三次时空转换。第一次转换为“女子的逝去”,完成过去到现在的转换。当女子双手托着红色围巾立于高空,如献哈达般圣洁时,结合群舞演员挥手再见以及丈夫的悲痛欲绝的呈现,不难想象此时女子已然或正在逝去。联系作品开头女子头靠着丈夫的无助,到现在甩围巾绕脖的洒脱坚定,人物心理的变化仅用如此简单的手笔就已完成,一个高洁品性的女子形象栩栩如生,让人爱让人敬。此时围巾的功能从生活物品的功能转换为表意的功能,并具有两层象征,一层象征着美好爱情以及对丈夫的牵挂,另一层象征着革命精神以及星星之火。第二次转换为“女子的期望”,完成现实空间到幻想空间的转换。围巾重新双层围在脖颈,其功能从富有象征意义的表意功能转化为生活物品的功能。女子带着围巾与丈夫甜蜜的双人舞,仿佛回到了他们的过去,抑或是他们的梦境。女子满怀期待的高举鸡毛信,牵着丈夫快速奔跑着,穿过层层阻碍,好似在奔向光明的未来,表达出女子的期望,包括对革命胜利的期望,对丈夫坚持下去的期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三次转换为“女子遗物与期望的传递”,结合用牙传信的舞段再现,实现幻想空间到现实空间的转换。两位群舞演员手捧围巾,步伐沉重地走向丈夫,此时围巾不再围在女子脖颈,场上只有物不见人,围巾变为了女子的遗物,同时也承载了她的希望,被郑重地传递到丈夫手中。

随着女子挣扎反抗到最终逝去的,是美好事物被撕碎的悲剧,让围巾与鸡毛信变得更为沉重,也让传信这一行为变得必须,为了守护余下的美好而必须,为了祭奠逝去的美好而必须。

三、结构的分层与发展

结构的分层与发展主要以道具鸡毛信为依托实现,分为结构的分层以及结构的发展两部分。

结构的分层,体现为鸡毛信的出现,即鸡毛信被拿出。此时鸡毛信作为一个新的元素,第一次在作品中出现。新元素的出现要求其有新的作用体现,编导将拿出鸡毛信这个点,作为舞蹈叙事结构进入下一环节的信号。用背对观众的方式分割空间,体现鸡毛信所需环境的隐蔽性;通过演员拿信之前的缩脖举手投降,到拿信时的挺胸拔背,揭示之前的服从只是暂时妥协,革命先辈们心中的革命之火仍在熊熊燃烧,而鸡毛信就是他们革命的方式。

结构的发展,体现为鸡毛信的使用,即传信的行为。下一段落的展开,与信的使用方式直接相关。编导用“传”作为信的使用方式,符合鸡毛信的文化背景与符号意义。怎么传?主要的传信舞段有两段。第一段传信段落位于鸡毛信第一次出现之后,双人舞段之前。编导在这一段落,为传信做了两重处理,一是“拿信的人”的处理,二是“交接的方式”的处理。聚焦拿信之人,表现不同人物或坚定,或紧张,或勇敢,或惶恐的心理状态。区别于革命题材中大无畏的单一形象,《鸡毛信》中的先辈们是由一群会害怕,会无措,却能顽强隐忍地完成组织任务的鲜活个体组成,真实呈现革命背景下的一副传信浮世绘。用传信时或悄无声息,或殷殷嘱托的交接方式,建立人物联系,描绘革命先辈们为革命事业步步为营、谨小慎微的情态。编导用传信的两重处理,解决了关于信的两个需解决的问题,一是信的重要性的凸显,二是信的身份的联想。做到即使不看作品名字,也能触发“鸡毛信”的联想,触发关于时代背景的联想。段落最后停留在戴着红色围巾的男女倒地匍匐,用牙传信的画面,影射男女艰难反抗的曾经,虚弱状态的现在,以及锲而不舍的胜利渴望,为之后女子逝去的结局铺下引子,也为结构下一阶段的推进设置转折。

第二段传信段落位于双人舞段之后,作品结束画面之前。道具鸡毛信通过“道具弧线”的方式,实现结构发展的推动作用。在电影中常用“人物弧线”描述影片中人物性格、观念等发生转变的过程。在作品《鸡毛信》中,鸡毛信也完成了自己的转变,从一封干净的鸡毛信转变为一封沾满鲜血的鸡毛信。为合理化“道具弧线”,编导做了以下两部分处理:第一部分为群体传信状态的描绘,第二部分为两个叙事画面的重点刻画。群体传信状态的描绘,体现为人群先以快速、高频、长线奔跑的方式交替传信,表现人群悲愤、迫切的情绪;后以轻柔的传递方式,曲折的传递路线,视线背后的传递空间,表现爱与希望的传递状态以及漫长曲折的传递历程。结合两个以交接为内容的叙事画面的重点刻画,借用群舞遮挡演员肢体仅露出手臂,从而突出道具的方式,实现聚焦效果。第一个叙事画面,是演员高空托举递信,一只从人群中穿出的手颤抖接信的画面,侧重传信之惨烈。第二个叙事画面,是演员跪地接过人群中所伸出的血淋淋的鸡毛信。经由对传信的两部分处理,成功完成鸡毛信的合理转化,并有效将作品推向高潮。

四、画面的分层与联系

作品中画面的分层与融合,主要呈现为:同一个画面,两个道具,處于不同空间,却相互联系。以作品的结尾画面为例,画面由两个空间构成,一个空间是拿着鸡毛信疯狂奔跑的场景,鸡毛信带着他走向希望;另一个空间是丈夫坚定与洒脱地将红围巾缠在脖颈进入举手投降的人群中,红色围巾带着爱与希望正面迎向敌人。虽然两个空间的演员即便不拿道具,也会因在同一画面,同一舞台,前期铺垫而产生关联。但道具的融入,因其物之寄情,让内容意蕴更丰满,并让两个空间产生因果关系,鸡毛信所寄托的内容是“果”,红色围巾所寄托的内容是“因”。在结尾处重申主题,做了个简单大气的收口,给作品画上圆满句号。

舞蹈道具的使用,是舞蹈编创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与任何舞蹈编创的手段一样,都是为了舞蹈作品的表达。一切与舞蹈作品表达相关的元素都应成为编导专业研究的对象,不可忽视。舞蹈道具对比舞蹈作品中的其他元素,舞蹈道具具有强烈的符号性,其重要性不下于舞蹈动作。因此,对于舞蹈道具使用方式的探索,是编导需毕生致力的研究方向。

(责任编辑:刘小红)

参考文献:

[1]朱紫微,刘炼.“描叙语境”在叙事性舞蹈作品时空脉络中的构建——以于平教授《论舞蹈的叙事性》为例[J].文艺争鸣,2017(09).

[2]田二林.无声的语言 有用的物体——以作品《鸡毛信》为例分析舞蹈道具的特性[J].声乐舞蹈,2018(05).

猜你喜欢
鸡毛信聚焦分层
鸡毛信的故事
一封鸡毛信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雨林的分层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
漫话鸡毛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