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琼洁
近日,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支持15个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发挥好数字经济新引擎作用,激发新的消费市场、就业形态和投资需求,培育强大国内市场,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此,赛迪智库信软所数字化转型研究团队围绕15个新业态新模式的内涵及特征、基本进展、发展趋势和发展痛点进行了系统梳理,形成了《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研究报告》、各方向专题报告等系列研究成果。本文为该研究系列之“共享生活新空间”篇。
共享生活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深入挖掘人们在出行、购物、餐饮、住宿、文化旅游等生活服务消费需求,将碎片化生活服务资源与个性化需求精准对接的新模式。在居家隔离机制的倒逼下,生鲜电商、餐饮外卖、物流配送等本地生活领域共享新模式快速普及,共享生活迎来发展新契机。
发展现状
生活服务电商快速发展。疫情期间出行受限,越来越多的人将线下消费转为线上,生活服务电商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德勤测算,2023年我国生活服务市场整体规模将达到33万亿元,其中生活服务电商市场将有望超过8万亿元。盒马、京东、多点等生鲜电商成为许多人居家购物的首选,快驴进货承诺供应链“报价不断货”,保障最快7小时送达,各类生活服务平台的产品供应链、物流配送体系、售后管理等服务能力通过线上线下快速融合,实现快速试错、迭代升级。
交通、旅游市场严重受挫。受疫情与春节假期叠加影响,交通、家政、旅游、酒店住宿等领域一改往日供不应求态势,进入較长时间的“停摆期”。交通方面,共享出行大幅受挫,36个城市全面暂停网约车;旅游方面,多数景区关闭,几乎全部旅行社停业,疫后“社交不信任”心态蔓延,导致人们更趋向于减少外出,最大程度避免人群集聚;家政方面,58同城上家政服务签单延迟或取消超5000单。
发展趋势
共享生活市场持续扩大。在疫情爆发期间,人们不得不转向线上采购和消费,反而进一步扩大了用户人群,特别是以往线上服务使用率较低的三、四线城市居民以及中老年客户。客户量的显著增加,促使在线购物、在线订票、在线娱乐等共享生活服务朝着更加便捷丰富的方向优化升级。随着疫情的结束,共享生活模式将进一步向旅游、住宿、交通等领域辐射并日益成熟。
用户对共享生活的依赖度不断提升。通过疫情期的使用经历,用户体验到线上服务的便利性,从不得不选择到逐渐接受共享生活在成本、效率等方面的优势,线上消费习惯逐步养成和固化,最终形成对外卖、线上购物等共享生活模式的惯性依赖。
共享生活产业链进一步优化。经过线上流量激增的疫情“大考”,共享生活平台逐步解决了需求链与产业链、供应链不匹配的问题,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大幅提升,将实现更加高效、更加精准地满足用户生活所需。
突出问题
生鲜电商产品服务差强人意。由于疫情始于春节,企业用工人数本就十分短缺,加之用户人数激增,线上需求空前旺盛,货品单一、产品品质差、售后服务管理弱等老问题得到充分暴露,而补货慢、配送人员不足、配送不及时等新问题也严重影响了用户的购物体验。
个人信息安全难以保障。随着共享生活习惯的养成,用户的购物、就医、办公、教育等活动都更多地在互联网上完成,却也因为要登录APP、办理会员、填写收货地址等,不可回避地向平台提供了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等私人信息,在未受到充分的法律保护前提下,这些信息有可能通过各种渠道泄露,给用户造成诸多不便。
从业人员社会保障有待提升。共享经济在生活领域催生了一大批网约车司机、外卖小哥、网约家政服务员、代驾司机等新兴就业人员。这一群体的工作流动性大、工作时间弹性大、用工关系零散化,社会关注度有限,其合法权益也缺乏有效机制保障。
发展建议
引导更多闲置生活资源分时段市场化共享。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各类资源拥有者进一步合规开放停车位、充电桩、换电站等闲置资源,尤其是在,借助大数据技术手段实现利润公平分配,减少拥有者在安全隐患、额外管理成本等方面的顾虑,从而解决停车难、充电难等城市“老大难”问题。
将个人征信纳入共享生活体系。共享生活线上化、无接触的特点,增加了个人、集体信息遭受非法利用和侵害的风险。将资源共享链路上的每个角色都纳入个人征信体系,对资源共享过程中的行为规范进行合理约束,循序渐进推动共享经济中的个人行为文明规范。
加强区块链在共享资源回溯的作用。共享经济已成为区块链技术的重要应用场景,区块链技术可应用于保障数据传输使用中的安全,明确的数据权属有利推动平台间、政企业间的数据共享。通过区块链技术提高数据共享的产权保护,在版权认证、内容交换的全程回溯、侵权纠纷的维权举证、利益划分等方面提供技术途径,促进共享生活新价值体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