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场上20纳米以上的工艺节点占82%的产能,拥有巨大的创新空间和市场空间,需加大对这些工艺节点的研发力度。”
近日,在第三屆全球IC企业家大会暨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半导体博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微纳电子学院院长吴汉明表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注定艰难,尤其是芯片制造工艺,面临的挑战极为严峻。为此,他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加强应用基础研究,鼓励原始创新,突出颠覆性技术创新。二是,加强集成电路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工作,聚焦围栅纳米线等新器件、极紫外光刻等新工艺研发。三是,从国家层面进行产业生态建设。系统、科学地规划和布局,遵循“一代设备、一代工艺、一代产品”的发展规律,加大材料、装备、关键工艺支持力度。四是,积极推进微电子学科教育建设。坚持产教融合,针对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多学科高度融合这一特点,加强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五是,产业发展依循内循环结合外循环发展,坚持全球化发展。
“建立量子领域自主科技创新体系,需要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布局。”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表示,量子科技是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领域,必须将创新主动权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强调,建立自主创新全链条有赖于长期的积累,因此特别需要面向长远目标,通过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前瞻布局,整合优势资源形成自主创新的体系化能力。他还表示,为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进一步扩大我国已经取得的领先优势,在新一轮量子革命中抢占先机,我们要发挥体制的优势,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凝聚全国各方面的创新力量,形成我国量子科技发展的体系化能力。
“从长远来看,新基建作为信息社会的基石,将激发更多新需求,创造更多新业态,释放更多动力和潜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新基建新经济高峰论坛”上表示,通过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技术为经济发展赋能。近两年,全国多地兴起了数据中心的建设热潮。对此,他认为,建设数据中心不能一哄而上,数据中心不同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在选择建设数据中心的时候,应关注当地温度、地质条件、用电成本等要素。作为政府来讲,建设数据中心强调的是共享和规模效益,每一个省建一个数据中心就已足够,不应该每个区每个县都建数据中心。
“未来的出行服务可能有1万亿元的产业机会,长安汽车十分重视这一领域,正在积极推动T3出行的发展。”
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朱华荣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智能化有三个方面,包括智能产品、智能制造和智能管理。当前,长安汽车的能力建设由原来的硬件能力(车身、发动机等研发技术能力)向软件能力(智能化、智能管理、智能制造)迅速转换,也正是这些软件能力的提升支撑了长安的转型和发展。他介绍说,长安汽车的智能化转型,是以公司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方面的积累为基础的。在智能制造方面,长安汽车正在利用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大力降低成本、提升质量、提升效率。在智能管理方面,长安汽车正在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内部沟通效率,“6万人在一个群里,可以快速地应对各种事务和解决处理相关用户反映的有关问题”。
“5G与AI的结合,与2G、3G相比较而言,所带来的价值将会大大提升,能够将整个社会系统进行升级,包括生活以及生产的系统,堪称是一场‘野心勃勃的科技革命。”
紫光展锐(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周晨认为,5G几乎所有功能的实现都基于半导体产业的支持,与此同时,5G也给半导体行业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市场机会和空间。这不仅仅体现在终端产品方面,在设备方面,同样也在呼唤着半导体的一些新的技术和产品的应用,来达到功耗等各方面相关的一些技术升级,可见半导体是整个5G发展的发动机。他介绍说,在往年紫光展锐的业务中,每年连接芯片的需求量都是数以亿套计算,今年虽然遭受到疫情,但是市场对于连接芯片的需求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
“通信技术的演进推动了电子设备升级,以5G通信为标签的信息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对集成电路来说,5G是新机遇也是新时代,推动了传统电子产品的全面更新和升级。”
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周卫平在题为“深耕“8+12”蓄势芯发展”的主题演讲中表示,新的应用和新的技术互动发展,将推动未来集成电路的新需求,华虹宏力将抓住时代的发展与自身能力的交叠点,来加快未来发展。从面向未来的重点来看, MCU、汽车电子、功率器件等都将是华虹宏力面向未来的发展重点。他进一步透露称 ,未来,华虹宏力将会在多维感知、无线互联、智能控制,超低功耗和信息安全这几个应用领域持续积累相关技术。
“尽管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新一代数字化浪潮已成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到来。”
默克中国总裁兼高性能材料业务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安高博(Allan Gabor)指出,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数据量呈现了爆发式增长。远程办公、居家办公模式使得人们对会议、在线购物等需求急剧增加。他认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正在迈向“数据驱动”的新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全球范围内,每一年产生数据量的年均增速将超过30%。这种数据量的指数级增长是由消费需求和工业需求共同驱动的。全部数据都需要被传输、处理和存储,通过智能界面,人类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