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静
(盐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000)
临床对原发性肺癌多以胸腔镜手术治疗,但患者术后受疼痛、肢体制动等因素影响,使其深静脉血栓出现几率明显提升,原发性肺癌切除后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的几率相较于非手术者至少提升2倍,而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导致肺栓塞风险增加,不利于机体康复。预防性护理属前瞻性护理,在防治深静脉血栓方面具重大意义。
选取2017年03月~2020年01月探究对象为此区间本科室收诊的原发性肺癌切除术患者,统计60例。纳入标准:符合原发性肺癌相关判别标准;无手术禁忌证;患者签署知情书。排除标准:凝血机制异常;手术禁忌症者;术前并发深静脉血栓。按照简单分样法分组,即参照组(n=29)和实验组(n=31),参照组男19例,女10例;年龄46~74岁,平均(60.54±4.34)岁;实验组男21例,女10例;年龄48~73岁,平均(60.24±4.1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比较价值。
参照组辅以一般护理,遵医嘱开展药物指导,嘱患者、家属就受压位置实施按摩,口头介绍深静脉血栓的危害性,且开展饮食及康复训练等护理工作。
实验组予预防性护理:①健康宣教。于术前、术后告知患者深静脉血栓有关知识,如疾病发生原因、病理机制及防治措施等。经多次宣教,不仅使患者对深静脉血栓有更深的认识,且知晓该病对身体的危害性,提高警惕性。②针对性预防护理。术后24 h采取Autar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量表评分制开展全方位评估,评估内容有年龄、高危疾病、受限情况等,依据评估数据进行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的判断,分为低风险(19~24分)、中风险(14~18分)及高风险(<13分)。针对低风险者(单侧有肿胀表现),对其肢体实施严密测定,同时基于医嘱下采取溶栓和抗凝药物;中风险者(肢体肿胀,可见血栓形成),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保持卧床静养,嘱其用食新鲜蔬菜,忌食油炸和辛辣食品。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钠诊疗。高风险者(肢体肿胀显著,深静脉血栓明显),应基于低、中风险治护(溶栓、抗凝药物及低分子肝素钠和饮食指导)基础上对机体中心静脉压开展严密监测,记录其出入量,同时测定血常规及生化指标,于4h后再次辅以风险评估。③心理护理。因各种因素协同作用,患者易萌生悲观、焦虑等情绪,与患者多沟通,掌握其动态,同时介绍成功案例,增强治疗信心。
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及满意度。以自制量表对两组满意度展开调查,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三项,满分100分,分值界限80~100分、70~89分、低于69分。同时参考Autar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量表评分制进行两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的有效比较,低风险:19~24分;中风险:14~18分,高风险:13分以下。
使用SPSS 22.0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检验用x2,定量资料用()表示,行t验证,P<0.05统计意义存在。
实验组满意度相比于参照组具显著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满意度[n(%)]
实验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相较于参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深静脉血栓形成率[n(%)]
深静脉血栓为原发性肺癌切除术多发性并发症,是由静脉腔内血流黏稠度异常变化、血管壁受损及恶性肿瘤所引起。恶性肿瘤患者不同于其他疾病患者,其凝血机制异常,而肿瘤细胞代谢产物能够对凝血功能发挥促进作用。术后深静脉血栓初期症状无显著性特征,如若未及时干预,可致血栓脱落,继而引起肺栓塞,累及生命。本次研究实验组满意度、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相比于参照组具显著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预防性护理理想。预防性护理为前瞻性、超前护理,其可借助评估高危因素进行护理方案的积极制定,有利于提高临床干预的针对性。对深静脉血栓未形成时采取目的性干预,经健康宣教、风险等级评估、针对性护理等手段进行深静脉血栓早期进展的阻断,继而实现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效果,促进疾病转归。
原发性肺癌切除术后采取预防性护理效果可观,可降低亦或是避免深静脉血栓发生,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