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辉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中医医院,江苏 常州 213138)
脑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表现为眩晕,多数合并乏力、恶性呕吐、出汗、心悸等情况[1]。一般这类疾病发病突然,可为持续性或一过性,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其中以中老年患者居多。临床护理是保证临床治疗操作顺利开展和取得预期疗效所必不可少的手段[2]。中医护理则是利用中医特殊的护理手段来减少眩晕发作频率、缓解眩晕症状,让患者满意。详细报道如下。
研究的对象为2018年1月~12月期间我院的60例脑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其中对照组:男女比例17:13;年龄40~89岁,平均(53.8±3.2)岁;病程1~15天年,平均(3.2±0.6)天。两组具有可比性(P>0.05)。
对照组进行基础性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医护理,① 情志干预:眩晕患者头晕、呕吐,患者长期处于不适状态,心情急躁不安,不利于病情控制。护理人员首先要与患者耐心沟通、开导,向其说明情志对生理、病理转归的影响,调整患者心理状态,协助其一起克服困难,积极配合治疗;② 用药护理:叮嘱患者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内服中药适宜温服,严重呕吐时要坐立位服药。配合进行中药熏蒸,药物经皮吸收后有助于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眩晕症状。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脉象变化,观察用药后的患者反应。③ 饮食护理:要求患者清淡、低盐饮食,可适当多食芹菜、豆制品,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④日常护理:日常要保持二便通畅,不可低头下蹲时间太久,坐下、站立、抬头、转头等动作都要缓慢,不可剧烈运动。根据患者病情及转归情况可选择一些慢节奏运动,如慢走和打太极等,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⑤ 穴位护理:选择大椎、神阙、内关、曲池、足三里等穴位实施穴位贴敷,1次/天,连续贴敷1周。同时进行耳穴压豆,耳穴为肝、脾、肾,两天换一侧耳朵,每侧耳朵每日按压三次,每次按压100下或者一分钟。
比较二组临床疗效及SAS(焦虑)评分改善情况、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经过积极治疗、护理后眩晕相关症状消失,且生命体征恢复正常,为治愈;治疗及护理后临床症状好转为有效,否则为无效。护理满意度由院内设计好的百分制调查问卷进行评估。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6.67%及护理满意度(91.1±1.7)分更高,SAS评分(37.8±1.3)分更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
脑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中多因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等原因导致脑循环缺血,血流障碍下血管内会是否多种活性物质而进一步影响组织血流量,血管又会在血流量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出现痉挛反应,引发眩晕、呕吐等反应[3]。中老年患者因高血脂、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的影响,使得其脑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发生率明显升高[4]。在中医学中,眩晕症的出现原因在于脏腑功能失调及气血功能失调,气血不能正常运行,血液黏度随后增加,大脑脉络阻滞,继而眩晕[5]。患者情志不畅、劳累、饮食不节等也会影响病情发作及转归。中医护理从情志干预、饮食及运动护理、用药护理、针灸等方面着手让患者规律作息,调整情志状态,全面调整身体状态。本组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在治疗有效率、焦虑状态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所以对于脑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可选择使用中医护理干预,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