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会梅
(沭阳县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江苏 宿迁 223600)
由于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增加,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做好临床护理。运动康复护理属于一种科学化、高效化的临床护理模式,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心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选择6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NYHA心功能分级与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现报告如下。
择本院在2019年6月~2020年2月收治的6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根据患者自愿要求,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分组具体情况如下:对照组:男28例、女2例、年龄85~95岁、平均(89.5±2.5)岁、心功能分级:I级:10例、Ⅱ级:15例、Ⅲ级:5例;观察组:男29例、女1例、年龄85~95岁、平均(89.5±2.5)岁、心功能分级:I级:11例、Ⅱ级:15例、Ⅲ级:4例;统计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后进行对比,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延缓病情的发展。
1.2.1 对照组
为对照组内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进行护理,主要包括:缓解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为患者讲解与疾病有关的知识;叮嘱患者合理进食且戒烟忌酒。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内患者需在型常规护理后,采用运动康复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干预,具体做法如下:①评估体征:患者接受治疗前,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全面、仔细的检查,并做好相关的记录[1];②指导患者进行运动锻炼:每天监督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严格掌控运动量,比如直到患者进行腿部屈伸、翻身等小幅度运动。指导患者进行运动前,也可以先让患者静坐10分钟,如果患者身体情况良好,则可以让患者开展简单的上下楼梯或慢走运动;③分级护理:根据患者心功能分级的具体情况,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在心功能分析后,因Ⅰ级、Ⅱ级患者的心力衰竭程度比较轻,所以可以组织患者进行简单的步行运动,并按照患者身体情况规定步行的距离,比如在室内组织患者开展步行运动,将运动距离设置为500米,每天进行1~2次。而对于Ⅲ级心理衰竭的患者,因其病情程度比较严重,则可以引导患者进行站立运动,每天根据患者的病情组织患者开展3~5次运动,每次运动的持续时间在5~10 min,带到患者病情稳定后,可适当的增加运动强度,在患者进行运动时,应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全面关注,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应立即终止运动[2]。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
采用医院自制生活质量评分量表,统计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满分100分,分值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佳。
使用SPSS 17.0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功能改善情况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观察组患者在经护理后,NYHA心功能各项指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护理前后心功能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对比()
表1 患者护理前后心功能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对比()
组别 左心室射血分数 6分钟步行距离 生活质量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n=36) 34.1±3.7 42.5±4.1 279.1±30.6 458.4±38.4 70.1±6.6 95.4±5.5对照组(n=36) 35.2±3.6 50.3±3.9 280.6±29.4 385.7±36.2 71.3±5.2 84.2±4.9 t 0.3143 6.5214 0.2541 6.9625 0.047 5.5871 P 0.7252 0.0132 0.8341 0.0041 0.9185 0.0038
慢性心率衰竭作为老年人群中常发的疾病之一,患者在发病期间会出现呼吸困难、运动能力差等临床症状,从而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与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应该采用有效的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心功能各项指标。
在本次研究结果中表明,观察组患者在经护理后,NYHA心功能各项指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也就说明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采用运动康复护理方法对其进行护理,从而达到改善患者心功能与生活质量的护理目标。
应用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者型护理干预,可以改善其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效果显著,可推广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