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淼杰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研究领域:国际贸易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2020年9月2日,北大国发院与“SAP成长型企业社区”共同推出“国际风云与‘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中国企业如何备考答卷”线上直播。本文根据北大国发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余淼杰教授的演讲精要整理。
“双循环”中的内需外需要相互促进,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代表我国要闭门造车,促进“双循环”格局也不意味着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向,更不意味着我国发展的内向化,而是要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和优势,把发展的立足点更多放到国内,同时通过畅通的国内大循环来推动国内和国际的双循环,更好地联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推动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更高水平。
中国发展“双循环”这一战略有四点:第一是规模巨大的市场优势;第二是中国全产业链的优势;第三是地区集聚的产业优势;第四是交易成本的优势。
具体而言,首先,中国拥有规模巨大的市场优势,并且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中国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在于劳动力比较便宜,而是因为我们具备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与此同时,贸易、企业、资本、人员、数据、技术等都已经深度融入到全球的价值链中,这是我们提出“双循环”的原因之一。
第二,目前全产业链的比较优势客观上只有中国拥有。一般来说,一国能生产的产品品种越多,说明产业链越齐全。如果按照我国海关8位码的编码来计算,中国2019年有超过七千种产品出口,如果按照美国更细的10位码编码来计算,中国出口的产品数目更多,这些都在说明中国全产业链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
第三,中国的产业集聚链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过去4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涌现出了众多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集群,产业集聚有利于专业化分工,降低交易成本,产业集聚的效应带来的价值,也是让中国的全产业链具有十分明显的比较优势。
第四,交易成本优势。中国有巨大的市场规模,14亿人口中有4亿中等收入群体,且这个群体未来会越来越大。以这个为基本前提,外资撤离中国,是不符合企业利润最大化要求的。
如果说过去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指“对外开放,对内改革”,那么目前这个阶段,可以称之为“对内开放、对外改革”,即搞活中国经济“内循环”,重在对内开放,而要做好中国经济“外循环”,重在对外改革。
针对中国经济“内循环”,有六点想法分享:
第一点,以中性竞争原则推进要素的市场化
今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进一步完善要素市场化的指导方针》,明确了各种要素,既包括我们传统的资本劳力、能源还有中间品,也包括新兴要素,比如数据等。这种要素如何完善市场化,通过中性竞争原则来推进非常有必要。中性竞争原则意味着公开、公正、公平,也意味着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一样重要,在市场中发挥各自的优点和特点,实现要素市场化。
第二点,通过构建全面开放的新格局推进贸易自由化
目前中国有18个自贸试验区,除了西部以外,只有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湖南、贵州这6个省份没有成立自贸试验区,这意味着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6省份中可能至少会有4个省份新增自由贸易试验区。
我们全面开放新格局的一个新举措,就是6月份出台的《海南自贸港建设总体方案》。它分两步走,一个叫早期收获,一个叫全面开放,在2025年实现早期收获,早期收获主要内容包括两个:一是商品的自由贸易,二是要素的自由流动,包括我们平时所讲标准意义上“一线放开、二线管住”,这是贸易的便利化。
第三点,改善营商环境推进投资便利化
国务院办公厅在8月5日出台了文件,提出了15点改善营商环境的具体举措,同时也总结了三个重点方向,第一是对外贸企业的融资支持;第二是加快加工贸易的梯度转移,从东部转到中西部去;第三是提升通关的便利化水平以及对外资重点项目的扶持。
第四点,以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来提升居民的消费
双循环中的内循环,很重要一点是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来提升居民的消费。促进内需要通过两条腿走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聚焦在三个方向:第一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第二是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第三是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
第五点,以发展“两新一重”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三化融合
所谓“两新”指的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一重”是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国家投资1.6万亿元用于“两新一重”,目标就是通过城镇化来带动投资需求上升,推动城市化尤其是都市圈一体化的发展。“两新一重”是为了服务城镇化的发展,而发展城镇化一定要依靠工业化和信息化相互融合。
第六点,通过重点发展都市圈、城市群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国的城镇化率2019年是60.6%,美英国家的城镇化率都在75%以上,有的甚至在80%以上,我们与之相比还有一定距离。提高城镇化率也是未来工作重点之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以及长江中游城市带这五大城市群,将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
对于中国经济的“外循环”,要注意的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在于贸易自由化,然而,去全球化、贸易单边主义时有发生,使得经济全球化面临很多冲击,在此情形下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没有终结,只不过呈现一个新的形态。
中国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实现经济外循环,有两大工作重点。
第一个重点,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切实落地。
中国的“一带一路”分成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现在官方数据显示,有65个成员国家,如果从广义上讲数量会更多。通过两条腿走路,我们“一带一路”的外贸已经占中国外贸的31%左右,目前看来,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前景应该会优先于陆上丝绸之路。
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是东盟10+1自贸区,东盟10国已经成取代美国和欧盟以外最大的贸易伙伴,所以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更要优先发展海上丝绸之路。
第二个重点,是发展区域经济合作伙伴关系。
区域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目前一共覆盖16个国家,包括东盟10国再加上中日韩、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自从在2010年建立东盟10+1自贸区之后,东盟10国已经成为我国最大贸易伙伴,也使东盟成为我国外贸的后花园。
双循环不是说只有内循环,也不是说不要外循环,相反是要加强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心节点的位置。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心节点位置并不会因为我们面临几个大挑战而被取代。
如何重构中国中心节点的全球价值链?第一点,是要提高国内产品的附加值,第二点,是要发展数字导向和知识密集型的全球价值链。
这次疫情中全球贸易下降11%左右,数字贸易却逆势上升。发展数字贸易有两个重点方向:第一要跟“一带一路”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将数字的新形态体现在商品贸易中;第二要跟服务贸易结合在一起,通过落地自由贸易试验区来实现。
中国要发展全球价值链,要以数字贸易为先导,通过知识密集、数字密集的方向实现,而且从数字角度来讲,我们的5G、AI等产品跟发达国家基本处在同步起跑线上,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有利于我们未来的跨越式发展,所以,数字贸易是中国未来国际贸易以及发展中国经济的一个重点。
对于众多的企业而言,接下来如何融入“双循环”新格局之中,并扬长避短提升竞争力也至关重要。
首先,企业要看准大方向、瞄准新方向。所谓大方向是指对中美关系持续下滑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新方向是指把目标转向一些新兴工业体及新兴市场。
其次,是走得远。无论是传统的劳力密集型产业,还是过去几年兴起的互联网产业,可以把自身的触角延伸得更长远一些,积极发展包括东南亚乃至非洲等市场,通过加大投资输出中国技术、中国模式,为全球各市场带来更多的经济优化价值。
第三,是挖得深。企业要大力提升企业产品附加值,特别是通过技术创新做好新产品的创新,由此提升企业竞争力。此外,从更大的范围来说,发展知识密集、数字密集等全新的数字经济,实现弯道超车也是未来的趋势和重点。
最后,是到西部去。目前,国内的经济体系正逐步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来帮忙实现梯度转移,资本密集型产业和企业,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向国内的中西部转移,这样不仅能对“西部大开发”起到更多作用,也能够重塑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总的来看,在“双循环”新格局、大战略的背景之下,中国一定会从长期增加有效供给,打造经济新增长点的布局之中,培育出更多新经济、新模式和新产业。对中国企业来说,未来以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抓手”,同样也是实现企业竞争力提升,完成产业转型升级,以及赢得更加广阔市场空间的关键和新动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