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爱波
一座城市的兴起不单与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关,科研机构的分布数量往往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崛起潜力。以中国城镇体系规划设置的最高层级——国家级中心城市为例,无论哪座入选城市都有着数量不菲的高校、科研院所。它们是城市创新的主要动力源泉,远到硅谷的崛起,近到合肥的突飞猛进,都彰显了高校与科研院所在城市命运中的关键作用。
于是,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争抢人才、争夺科研资源成为了城市暗战的一条主线。以山东双子星——济南、青岛为例,青岛凭借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引进高校资源,各知名大学分校、部分省内高校纷纷落地青岛,有统计显示,截至目前,青岛市共签约引进高校(含研究院所)30余所,已经落地运行的近20所。
济南则选择与中科院系统合作,不断引进中科院相关院所项目,数据显示,随着与中科院合作的不断深入,济南已先后引进“中科系”院所14家,这对打造“科创济南”、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省会高质量发展将发挥强劲支撑作用。
濟南为何选择与中科院系统合作?寻其脉络,可以上溯到2017年,济南党政考察团“南下”考察合肥,学习合肥崛起经验。
当时合肥GDP总量已经逼近济南,它的产业布局、城市布局以及创新驱动力都给了济南很大的借鉴意义。
“合肥将整个巢湖纳入版图,迈入了‘大湖时代,其中一个重要的城市定位是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是2017年5月8日,在济南市党政考察团先后考察了杭州、合肥、郑州之后回到济南召开的领导干部会议上,时任山东省委副书记、济南市委书记王文涛的“学习考察的体会”。
自此之后,对标合肥,成为了济南推进强省会战略的一条学习路径。
合肥合并巢湖,济南合并莱芜,合肥在2017年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济南则在2019年鲜明提出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何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资料显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助于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显著提升中国基础研究水平,强化原始创新能力。
截至目前,中国拥有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被业内称作“科研皇冠上的明珠”,被各大城市所追崇。对于上海、北京、深圳的入围,多数人认为在情理之中。但合肥的当选,不少城市表示不服。然而,你要是看懂了中国科学院的布局,或许就不会有这样的看法了。
我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由国家科技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认定,建设科学中心是中科院为主导,所以,建设的关键在中科院。
中科院是全球最大的科研机构。在顶级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发布的自然指数年度榜单中,中科院连续8年位列该排行榜全球第一。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到建成上海光源、“中国天眼”FAST等一批大科学装置,从暗物质卫星“悟空”发射成功,到我国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遨游太空,中科院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如今的中国科学院,集科研院所、学部、教育机构于一体,共拥有12个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3所大学(中科大、国科大、与上海市共建上海科技大学)、13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270多个野外观测台站,承担20余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正式职工7.1万余人,在学研究生6.4万余人。
从中科院3所大学的分布也能看出中科院系统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关键作用。北京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落址怀柔,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同样位于怀柔。上海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落址张江,2013年创建的中国科学院与上海联手新办的上海科技大学选址就在张江高科技园中区,是建设中的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区域。
至于合肥,它和中科大的依存关系就更不用说,可以说没有中科大就没有今天的合肥。早在2014年中科院启动“率先行动”计划,优先启动了中科院大科学中心的建设。其中,由合肥物质科研院和中科大联合申请获批的"中科院合肥大科学中心",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推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那么早就开始谋划,有了中科院的支持,合肥自然应该当选。
媒体报道显示,在成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政策公布之后,全国具有科研实力的城市,纷纷提出申请。申请的城市有:上海、北京、香港、广州、深圳、成都、武汉、南京、合肥、长沙、杭州、重庆、青岛、济南、西安、郑州和苏州等,但是国家只批复了4个城市。
客观而言,与其他候选城市相比,济南的科研机构数量并不突出,武汉、南京、西安等城市云集了大量高校和科研院所,济南无法与之相比,由此,“牵手”中科院成为了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
山东与中科院系统的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1958年成立的中科院山东分院,下设物理、化学、半导体、数学、无线电、自动化、机械动力、力学、历史、经济、哲学、教育等专业研究所。1959年,又增设合金、生物、海洋化学、科学技术情报等专业研究所。同时将历史、经济、哲学、教育等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所交有关部门领导。当时的任务是为当地工农业生产服务,保证钢、煤、粮、棉四大生产指标的实现,以及为尖端科学研究创造条件。
1961年中科院精简机构,除了新疆分院以外,其他省区市分院就全都撤销了,只留下大区派出机构,如华东分院、西北分院等,独立机构压缩到86个。山东分院撤销得晚一些,于1962年撤销,相关机构成为了山东省科学院的前身。
如今,中科院在各地设置了12个分院,济青两地未曾设置分院,100多个直属研究所中,山东只有3家,分别是位于青岛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以及位于烟台的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由沈阳分院协助管理。作为经济大省省会,济南目前还没有一家直属研究所。
随着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提出,近几年来,济南市和中科院的合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目前落地在济南的中科院院所共有14个。14个中科院院所中有13个是最近两三年引进的。
“積极参与国家大科学计划,推动一批大科学装置落户济南;加大中科院资源引进集聚力度,规划建设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实施高等教育资源汇聚计划,大力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在济设立各类研究院、研究生院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构……”
无论是济南市今年确定的“1+495”工作体系,还是今年发布的《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所有与科技创新有关的计划与安排无不指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对济南市尤其是科技界来说,这些政策、计划发出了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大力发展高端前沿产业的强烈信号。
2019年12月30日23时31分44秒,济南高新区的量子技术研究院。随着漆黑的夜空中出现了一个耀眼的绿色光束,来自地面的红色光束经过自动搜寻准确“迎”了上去,由中国科大、国盾量子和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共同研制的全球首个可移动量子卫星地面站,成功与经过中国上空、距离地面500公里的“墨子号”量子卫星实现了对接。这标志着量子技术研发应用又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2020年1月1日,新年第一天上午,济南市委主要领导到中科院电工研究所先进电磁驱动技术产业化项目、国际生命科学城项目、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产业化项目进行调研。据了解,中科院电工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唯一以电气工程为主要学科方向的研究所,在我国能源与电气工程科技领域具有重要地位。而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产业化项目,主要包括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齐鲁研究院、济钢防务技术有限公司和空天信息科技馆等项目。其中,齐鲁研究院是近十年来国家级研究单位在济南首次新设的实体研究机构,填补了山东省空天信息产业领域空白,从签约到注册仅用了17天……
从“电磁驱动”“真空深冷”“固态激光”等5项大科学装置落实落地,一举实现“零”的突破,到全球首个可移动量子卫星地面站实现星地对接;从全国首个人才有价平台投入运营,率先提出人力资本服务业并纳入国家产业目录;到全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R&D占比、人才吸引指数均居全省第一等,济南吹响了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冲锋号。
2020年1月9日,中国科学院济南科创城规划汇报会举行,引发多方关注。根据初步方案,以齐鲁科创大走廊为载体,统筹中科院在济合作项目,规划建设约5平方公里集科研、中试、转化等于一体的中科院济南科创城,落地一批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建设一批重大科学基础设施。
事实上,已经明确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济南,与中科院所属院所机构的合作日益紧密,频频联合设立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在多领域、多产业开花结果,济南这座文化古城的科学、科技氛围愈发浓厚。
2019年2月27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济南市人民政府、济南高新区签约合作,山东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同时揭牌,落户高新区。山东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工业设计等领域,建设高水平研发及转化平台。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山东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积极对接诺奖实验室、康复机器人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的建设工作,已遴选国内外各类意向引进项目60余个,初步敲定引进孵化项目10个。
2019年7月30日,山东产研院挂牌成立,孙殿义担任山东产研院院长,此前其曾任中科院院地合作局局长、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等职。同样引人注目的是,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院长吴一戎在内的九位两院院士担任这个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
2019年11月30日,山东产研院济南产业基地启动暨创新发展成果汇报会举行,十多个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创新项目在山东产研院落地,其中多有中科院合作背景。备受瞩目的齐鲁卫星项目、山东燃气轮机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计算研究院、国家先进电磁驱动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就是合作下的优秀产物。
2019年11月10日,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在济南揭牌成立,标志着山东基础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19年12月18日,在由山东首家“四不像”研究机构山东工研院承办的2019山东省创新驱动发展高峰论坛上,不仅10位院士现场受聘,山东工研院同时授牌22家协同创新中心,签约30个好项目。
2019年12月22日,由济南市、省科技厅与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三方共建,山东中科院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启动,全力推动中科院先进技术成果在山东落地转化,建设人工智能、高功率激光器、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低轨卫星五大产业集群,以中科院资源为核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全国性示范基地,打造“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三链融合发展的样板工程,首批引入30余家平台机构与创新企业,比如范滇元院士团队大功率激光器实验室、黄明东杰青团队光能靶向产业化项目等。
记者了解到,目前济南市已引进“中科系”所属院所机构14家。引进院士专家,成立多种新型研发机构,都有利于把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做扎实,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使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站得住、站得稳、有根基。基于济南市与中科院多领域、多产业、多主体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中科院济南科创城的规划建设应是水到渠成。
10月29日,山东省、济南市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共建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合作协议,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建设迈入新阶段。
迸发的创新活力引来“国家级”关注。当前,山东正积极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着力以科技创新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济南区位条件优越、人才资源密集,是科技创新的沃土。“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必将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科创济南,为国家科技创新事业作出新贡献。”在今年年初召开的中国科学院济南科创城规划汇报会上,山东省、济南市主要领导对济南科创城的到来充满期待。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毫不吝惜对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建设的赞美,“电工所一期项目仅用38天就完成了2万平方米实验大楼的建设,济南的诚意和建设速度让我们感动,中科院将进一步加强与山东省和济南市的对接,共同努力把科创城建设好。”
落地项目向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快速集聚。除落地先行区的工程热物理所、计算所、高能物理所3个在建项目和落地济钢片区的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项目已动工无法集中外,电工所、理化所、生態环境中心、空间应用中心4个项目已入驻和即将入驻济南科创城一期,其他6个院所和今后落地中科院院所原则上均向中科院济南科创城集聚,成为山东省、济南市的创新策源地。
“14家‘中科系院所项目先后落地,对打造‘科创济南、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省会高质量发展将发挥强劲支撑作用。”济南市科技局局长吕建涛说。
此外,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由济南市、省科技厅、国科控股联合共建的山东中科院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在“科技+金融”的创新路径上不断发力。
10 月29 日,中科院与山东省、济南市举行会谈并签约共建中科院济南科创城。
在具体实施上,中科院所属国科控股公司将与济南共建济南国科科创母基金,服务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建设,设立国科(济南)成果转化创投基金,重点投资协同创新中心引进的科技企业,打造济南“科技+金融”的中科院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