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止由心》—新闻人的别样行走感悟

2020-11-11 07:57朱晓梅
南都周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大竹高翔乡愁

朱晓梅

《行止由心》是南方都市报编委、南都周刊主编邹高翔收集自己历年随记所成文集,用他的话是“字无玑珠,敝帚自珍耳。”读此书,不仅感受他用行走写成文字的纯真,更亲切感受到他行走传递的温度。

作者爱游览。在《行走品史》中,作者除了游历名山大川,更爱游览的承载历史情怀的人文景观。作者向往的,并非只是美景,更多的是探究其历史文化内涵。许多地方,作者一再重游。因为随着时间的沉淀,看事物眼力愈深刻,见解愈广博,真性情愈发明显。自然美景靠眼睛去发现,人文内涵靠心灵去契合。

本书除了对历史的深刻感悟,也有作者的无尽感怀,这些感怀在《读景寄情》一辑里尽情演绎。天子山小导游的纯真、尧茂书的爱国情怀、徐闻人的热忱、外滩弄潮儿的勇气,无不体现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无论是平凡之景,如连绵的剑麻林,还是古韵修长的江南古镇西塘,都显现了作者别具一格的审美情趣,抒发其赞美、热爱、敬畏的情怀。作者游历之广博、感怀之细腻,无时不刻不表现在行走中。寒山寺的文化标记、壶口瀑布河与沙的传奇、延安的精神图腾、吉庆街的生活本色、长城的温柔呢喃、康西草原的烈风,更体现了一名新闻人犀利的视觉,显现了新闻人高尚的情操。景,要寓情,才能亘古。单是一抷土、一阵风,平淡无奇,没有情怀的支撑,是走不远的。

乡愁是文人歌咏的永恒主题,邹高翔也不例外。他在《那乡那人》一辑中写亲情、友情,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对故乡——大竹的向往和热爱。红豆腐、大竹面、儿菜、折耳根,成为他乡愁的慰藉。食物是乡愁的来源,故乡总会从热闹的生活现场回到厨房、回到食物、回到一棵菜、一碗凉虾里。《舌尖上的中国》说得极妙:“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韧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每个读者读罢,都会不由想起自己的家乡,想起童年,想起梦里梦外那些人、那些事。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不仅表现在亲情友情,他还独辟蹊径寻找到另一个点:三线基地。

三线建设是1964年起在中国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建设建设。400万工人干部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建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国防尖端项目“靠山、分散、隐蔽”,可以说是艰苦卓绝的建设,保密性极强。邹高翔的故乡大竹就有三线建设基地306。探索三线基地,从峥嵘历史中寻找故乡的荣光,是作者对故乡的另一种情怀。他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把那段尘封的历史重新展现,让我们认识一代史歌式的英雄人物。他讴歌三线精神,号召保护基地建筑,提出保护与开发并行的理念。作者担忧:损害建筑,将会看不到三线痕迹。而这段历史,承载着一辈人的记忆。保护它们,就不会留下“长城的墙砖被拆去建猪圈”的遗憾。这种呼吁,有新闻人的敏锐,也是文化人的忧患。保护历史,不仅仅是保护古代文化遗迹,也应该包括近现代文化遗迹。因为,若干年后,我们的今天就是子孙后代的的历史。

《行止由心》第四辑是:立地仰天。文章记录的有让作者景行行止之人,感悟良深之篇章、影视。凡人琐事,符合平常人心境,最易引起读者共鸣。作者对《红楼梦》宝琴、邢岫烟、尤氏人物的解读,对《西游记》杏仙的点评,见解新颖,可见作者对名著探究之深。这一辑还写了作者的爱好:乒乓、跑马、斯诺克,文虽短小,尽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在物质过剩、信息泛滥的今天,能保持一份纯真之心,着实不易。他不仅读纸质书,也在行走中读生活之书。读书、旅游、写作,是他生活的最好姿态。

纵观全书,作者写得自然随性,但偶尔过于冷静和理性,该大肆磅礴之处一笔带过,该浓墨重彩时蜻蜓点水,当渲染刻画时戛然而止,让人恨不能这补刀捉笔,代为铺陈夸张。不过,这是邹高翔的文风,带了新闻人的谨慎。

作者在风景中穿梭,在行走中成長。天南海北,兴之所至,游之所至,目之所及,思之所广,实在令人钦佩。他的文章,有思想、有警示、有呼号,记叙有史有据,议论由衷而发,从某些方面来讲,完全可是历史教学的参考书,也可以说是一本旅游的指南书。但它更是智者与历史对话的散文集,而且是一本有温度、有力度、有厚度、有深度的好书。作者行走万里,看山川形胜思风云际会,在风物景致里感悟人间真谛,在行走的空间里洗涤灵魂,找寻到精神的寄托所在。

《行止由心》

作者:邹高翔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猜你喜欢
大竹高翔乡愁
乡愁
乡愁
《巧用对称形》教学设计
大竹农商行向贫困村捐赠图书
不要轻易辜负曾真心对你的人
回头一望是乡愁
大竹农商银行挂牌开业
乡愁
“嘉德威”音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