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连德:首位获诺奖提名的华人

2020-11-11 03:10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伍连德鼠疫诺贝尔奖

关于诺贝尔奖,中国历来有颇多话题。其实,中国离诺贝尔奖并不遥远。1901年,伦琴(发明X射线)等五人分别获得第一届诺贝尔奖五大奖项。仅仅30多年后,就有一位中国人获得诺奖提名——在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家候选人的名单中,伍连德的名字赫然在列。

从这个意义上说,伍连德也是目前公开资料中首位被诺贝尔奖提名的中国人。只不过因为诺贝尔奖的保密原则,直到2007年,这份名单才得以解密。

伍连德(1879~1960年),祖籍广东台山,出生于英属海峡殖民地槟榔屿(如今的马来西亚槟榔屿)。年少时就读于槟城大英义塾,因成绩优异,获英女皇奖学金,赴英国剑桥大学深造,终获医学博士而归。在南洋,他积极投身到海峡殖民地的反种族歧视,反吸毒赌博迷信、长辫小脚等社会改革活动中,年纪轻轻就是位活跃的社会活动家,与林文庆(早期厦门大学校长)、宋旺相并称为“海峡华人三杰”。1905年,伍连德与爱国华侨领袖黄乃裳之女黄淑琼结为夫妻,与林文庆结为连襟(林文庆的原配夫人为黄乃裳之女黄端琼)。

1907年,伍连德应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之邀,从南洋回到中国,出任天津陆军军医堂副监督(副校长)。

1910年冬,东北瘟疫流行,得病者发烧、咳嗽、出血,然后死亡,皮肤几天内变成紫色,每日死亡人数以百计,引起民众和政府的极度恐慌。伍连德在危急之时,受清廷之命任北满防疫处总医官,时年31岁。

当时的人们,还固守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观念,伍连德要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地解剖尸体;面对堆积如山的疫尸,天寒地冻无法深埋,他要上奏皇帝颁旨恩准,才能实施火葬;因为他是无名小辈,他的防疫措施常受到“权威”人士的蛮横干预;日俄殖民者百般阻挠,企图借机夺我东北主权……

伍连德顶住种种压力,开始研究如何控制鼠疫。在当时毫无防疫常识,也没有像样的医学实验室的情况下,他力排众议,得出了这次瘟疫是由肺鼠疫病毒传染的结论。他将病人送往鼠疫医院,接触者被隔离,所有人佩戴加厚的口罩,并且对尸体进行火化处理。在一系列正确的措施之下,整个防疫局势被扭转了。

随着鼠疫的消灭,伍连德名扬全球。1911年4月,伍连德主持在奉天(沈阳)举行的世界鼠疫研究大会,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11国的专家公推伍连德为大会主席。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伍连德获得了“鼠疫斗士”的称号。

1913年6月,袁世凯聘请伍连德为大总统侍从医官之一。不过,伍连德继续待在哈尔滨,因为他担心鼠疫会再次出现。几年过去了,除了一些零星的病例,没有大的鼠疫流行,民众开始松懈了,可是伍连德没有,他认定鼠疫一定会卷土重來。

1917年底,山西鼠疫流行,伍连德奉命赶赴现场,负责防疫。由于有了上一次的经验,这场夺去16000人生命的鼠疫很快被控制住。

1920年底,东北再次爆发鼠疫,这对伍连德所建立的鼠疫防疫系统是个真正的考验。和10年前流行整个东北以至华北,死亡6万人相比,这次鼠疫的流行,仅仅限于西伯利亚和北满洲里,死亡人数为6500人。

因为在肺鼠疫防治实践与研究等方面的杰出成就,伍连德被提名为193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候选人。

(林冠珍/文,摘自《北京晚报》)

猜你喜欢
伍连德鼠疫诺贝尔奖
重温英雄壮举 致敬抗疫先驱
百年前的“钟南山”
走进战“疫”先驱伍连德纪念馆
伍连德:中国科学防疫第一人
鼠疫并非无药可治
鼠疫“六问”
重新认识鼠疫
鼠疫是一种什么病
诺贝尔奖的由来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