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课程改革 优化课堂教学

2020-11-11 03:09黄发光
学周刊 2020年31期
关键词:实践优化改革

黄发光

摘 要: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由实验阶段向普及阶段的迈进,新理念、新思维逐渐为广大教师理解和运用。我们学校作为初中,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我们政治教学组的全体教师,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总结,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事实证明,实践课程改革,结合实际转变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最终呈现的将是优质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实践;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31-014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1.074

在多年的中学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新课改理念对课堂教学的优化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课堂教学气氛

课堂教学气氛是指班集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包括师生的心境、态度和情绪波动以及课堂秩序等,反映了在教学情境作用下学生对情境的反映和投入程度,是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1.新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形成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承担了知识传授者和主考官角色,学生则是知识接受者和被考试者,部分教师强调统一模式。新课改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的中心更在于“学”,这就把教师和学生摆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这种情形下,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情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讨论、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師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成了学习前进路上的“知音”,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了,心理吸引力增加了,和谐、民主、平等而活跃的课堂氛围自然水到渠成。

2.新课程的实施,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凸显主体作用。新课程理念认为,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自主而全面发展,同时关注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所体验到的就不单纯是得到答案的快乐,而是包括了困惑、迷惘、痛苦、顿悟、欣喜等在内的心理磨砺。这样的过程无疑比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具有更大的吸引力。那么,当我们把这样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呈现的时候,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自然高涨,课堂教学的核心凝聚力也就提升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自然产生。同时,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自觉参与,反过来又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心,激励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方式,由此产生一种良性循环。

3.新课程的实施,将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摆上前台,最大限度地扩展了课堂教学的“群众基础”。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如果硬性将每一个学生按照同一个模子去塑造,那么一部分不适合这个模子的学生就会成为牺牲品。因此,在传统课堂中,往往有一部分学生被教师忽视,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而新课改要求教师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创建一个多层次多方向的评价体系,鼓励成为最常用的评价手段,让学生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中能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于是,不同的学生将有不同的成功目标,通过不同的渠道都能获得成就感,课堂将成为他们展现自己个性特点的舞台。在这种情况下,参与课堂教学的才真正是全体学生,课堂气氛才会更加活跃,教学才会更加高效。

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新课改理念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包办”,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目标得到优化。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传统的教学目标,主要围绕着既定的教学任务来制订,确定在单位时间内要完成的教学任务量,而较少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个体差异性。新课程明确提出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构建起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把握学科的整体素质教育目标的基础上,紧贴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充分考虑各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灵活动态的课堂教学目标,做到知、能、情、悟、行的有机统一。

2.教学结构得到优化。由于新课程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生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因此,复习—导入—新授—小结—练习反馈这样的比较稳定的传统教学结构将会被打破,各个教学环节的位置将具有不确定性并可能不断交叉反复,甚至一个讨论就能占用一个课时。这虽然增加了教师驾驭课堂的难度,但却能够增加学生“学”的自由度,更有利于他们创造才能的充分发挥。

3.教学方法得到优化。多年来,讲授法一直是我们课堂当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尤其是人文学科,基本上是从头讲到尾,其他方法充其量只是点缀。在实施新课程的条件下,强调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实践和体验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就应主要围绕着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特征、操作能力来展开。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设备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法,做到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与学生发现问题相结合;教师点拨引导与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相结合;发展智力因素与培养非智力因素相结合;教知识与教方法相结合;指导学生将教材的知识内化为认知结构,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4.教学手段得到优化。在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手段也应是多种多样的。那些能够让学生更直接地去体验和感悟的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的教学手段应该成为教师的首选。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录音录像、电子白板等电化教学,小品表演、演讲辩论、情境再现等体验教学,尤其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多媒体教学,都要成为教师所熟练掌握的教学手段。一些要求走出课堂的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也应为教师所了解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特别是连接生活内容的教学手段,能使学生保持长久的新鲜感与兴奋度,正确认识知识的价值所在,使他们能够不懈地去探索世界,获得真知。当然,时刻要注意的是,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各种手段的使用,最终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即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新课程实践当中,教师课前需要考虑、准备的东西很多,还必须想方设法去创造,去想点子,所以压力比以前更大了。但同时,自己的思维更开阔了,技能更全面了,更会上课了,与学生的距离缩减了,从课堂上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三、优化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由于新课程强调课堂的开放性、互动性、创造性、综合性,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必然会给课堂带来许多的不确定性。这就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更高的教学设计水平。新课程使课堂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宽广,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实际(即“备学生”),以免造成“冷场”;必须预留更多的弹性时间,以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必须考虑更多“意外”情况的出现,以做好应变准备。那么,在这些前提下所形成的教学设计,就不应该是“完美”的,把课堂每一分钟都占满了的,而应该根据课堂的需要呈现出开放、动态的特点。当然,教学设计必须始终围绕教学的三维目标,并为之服务。

2.更宽阔的知识面。教师除了自己本身的专业知识、基本功需要更扎实外,还必须对其他学科等多方面的知识有所涉猎,努力使自己成为“杂家”,政治(思品)科教师更是这样。此外,还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对国内外重大时事能有准确及时把握。唯此,才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游刃有余。才能在面对学生所迸发出的创造性思维或“奇谈怪论”时,能胸有成竹地给予回答或引导。

3.更高的教学智慧。开放性的课堂,使学生敢说了,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了,往往就会有意想不到的观点或场面出现,甚至还会遇到钻牛角尖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需要有过硬的技巧来处理。除了在备课时要预先准备之外,也要培养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幽默感,使教学不至于偏离主题又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让学生和教师都有台阶可下。作为教师,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切忌对问题所知不详却又牵强附会,否则不但不能说服学生,还会动摇学生对教师的信心。因此,当遇到不太敢肯定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坦然承认,并通过鼓励和提供途径的方式帮助学生寻找,或师生一起寻找正确答案。

4.更强的语言运用能力。这里的语言指的是广义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表情语言、肢体语言等。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就必须先使自己的情感充分投入,通过激情洋溢的口头语言、内涵丰富的表情语言、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去体现自己的教学热情,激发学生共鸣,增强教学感染力。另一方面,通过对各种语言的合理运用,实现对课堂的引领作用。如对那些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回答问题积极踊跃的学生表示赞许、表扬和鼓励;也可对那些听课不认真、做小动作的学生暗示批评;对学生不着边际的“漫谈”适时回收;对羞于表达的学生予以期待等。

总之,充分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全面发展,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也是整个教育的目标。虽然我们才刚刚迈出第一步,但我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会有奔跑的那一天。

参考文献:

[1]张耀灿.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与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7).

[2]符竞波.浅析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6(2).

作者简介:黃发光(1969.9— ),男,汉族,甘肃民勤人,中学高级,研究方向: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

猜你喜欢
实践优化改革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