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万计划”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索
——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

2020-11-11 02:57王佳佳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双万计划大学生教育

王佳佳

(安徽建筑大学 数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2018年9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高等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1〕。“双万计划”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进而使高校大学生更加富有创新创业实践动手能力。中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双万计划”建设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在此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就业创业等显得越来越重要。高校应该如何推进全面发展的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教学条件和制度保障,以各类大赛为抓手,教学与实践的协同育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2〕。本文从安徽建筑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入手进行调查研究,从教师和大学生两个维度构建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综合指标体系,找到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

1 调查研究与指标体系

1.1 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调查根据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本科学生数量合理分布调查样本,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47份,有效率84.7%。同时,我们访谈了安徽建筑大学13个学院的26名一线授课教师(每个学院男、女一线教师各1名)。

1.2 指标体系

教师和大学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两个重要维度,抓住关键,才能让路径探索起来顺风顺水。此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各高校情况千差万别,不一定面面俱到,需要不断尝试,找出最适合、最有效的途径。本文从教师、大学生两个维度,各分成3个模块,构建出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六位一体”综合指标体系。教师维度主要分为以下3个模块:(1)高校创新创业师资力量;(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3)高校管理和评价机制。大学生维度主要分为以下3个模块:(1)创新创业大赛;(2)创新创业氛围;(3)创新创业平台。

1.3 调研分析

按照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六位一体”综合指标体系,对回收的847份大学生调查有效问卷采用因子分析的数据处理方法进一步处理,筛选出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3〕。从结果来看,在目前教育部提出的“双万背景”中“以赛促学”的模式还需要更进一步的落到实处,高校也需要在校园中弘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识,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的搭建、设施的准备上略有欠缺。66%的大学生认为创新创业平台、设施对双创活动影响很大,相比较于双创大赛、平台和设施对创业活动的影响,创业氛围影响相对较小,认为其影响不大的高出其余两项10个百分点左右(见图1)。

从一线教师访谈的结果来看,目前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培育、人才体系搭建、教育体系完善等方面的工作还处于相对比较初期的阶段。其次,相比较评价机制带来的影响而言,师资力量和教育体系的构建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承担了相对更加重要的角色〔4〕。一线教师所补充的建设性的意见大多也是围绕教育体系展开,47%的一线教师认为教育体系对创新创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评价机制方面则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提升,只有5%的一线教师认为学校此方面相对比较完善。

图1 大学生调研结果统计分析

注:A表示影响较大,B表示影响一般,C表示影响较小(无影响)

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索

2.1 注重“以赛促学”,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高校在注重大学生学业的同时,应多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赛事,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通过这样的赛事平台更好地了解互联网行业发展动态和国家扶持政策,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目的。参加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对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师生解决好繁重的教学任务、学业课程与漫长的参赛准备之间的重重困难〔5〕。在比赛的过程中可以磨炼和培育大学生创业团队,鼓励支持优秀获奖的创业项目走向社会,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2.2 完善师资力量,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高校可根据学院条件和专业特点,以专业特色和学科背景为中心培养创业创新师资力量梯队。统筹兼顾高水平专家、行业精英骨干以及参加创业创新大赛指导老师队伍建设,切实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从而能够更加真实的为大学生传授经验。此外,还要选聘一部分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创新创业专家,如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者、金融投资专家等,充实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队伍,真正构建出一支可以将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践、理论素养与创业经验、校内与校外互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高水平团队。

2.3 改革教育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积极引导各院系开展教学改革,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创业教育作为重点,加强培养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化的创新,通过日常社会实践的教育培养,以推动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通过“创新型专创融合”的新型教育模式,利用第一课堂主渠道的重要作用,鼓励一线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将有利于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培养的一切有利因素有机的融入到日常传统的课堂中〔6〕。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全方位覆盖指导,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并采用不同形式使其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例如萌芽式教育、讨论式教育、参与式教学,从而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大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观意愿,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灵感。此外,将本科生和研究生统筹联系,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学科竞赛等,形成“研带本”、“高带低”的层级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循环体系。

2.4 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创新创业思维

当前,高校还存在口号喊得高、落地不普遍、氛围不浓厚的现象,以致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度不够。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的营造应重点落脚在创造一种创新创业活动上,而不是理念的传承、文化的宣传上。各院系结合自身专业设置,邀请相关创新创业教育专家进课堂,在院系内部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金点子、创新创业竞赛活动,鼓励全体同学多多参与其中。组建各类大学生团体,如创新创业协会,产生“鲇鱼效应”,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2.5 搭建实践平台,助推创新创业成功

场地问题是高校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卡脖子”的首要难题。高校要整合利用校园内的活动中心、体育场、地下室等创建校园内部创业实践基地,从场地和资源对接上助推大学生创业走向成功。对于资源较为完善的高校,应打造比较完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区,整合学校内的商业店铺,如超市、文印处、水果店、校园通信服务店等经营点,做到让大学生利用创业服务的良好氛围。对于校内资源相对匮乏的高校,可以和校外孵化器共建部分创新创业基地、就业实习基地等作为优秀创业项目的培育基地。

2.6 创新评价机制,释放创新创业活力

创新创业评价机制要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形势的变化,应以释放师生创新创业活力为根本导向。高校应设立相应的师生奖励机制,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类赛事获得不同奖项可获得相应的奖学金、教师指导大学生参与竞赛获奖可视不同情况在责任制考核、工作量核算、奖金绩效及职称评定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同时,通过建立大学生第二课堂综合成绩评价机制将创新创业作为考核的重点指标,在制定专业培养计划时将创新创业纳入其中,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创新性的想法并促进创新实验的有效开展,参与学科竞赛、课题研究和发表论文等的积极性,鼓励大学生项目成果的转化、申报专利自主创业等方面。

3 结语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双万计划”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建设过程中各高校都在探索最适合、最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这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安徽建筑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紧紧抓住教师和大学生这两个关键变量,围绕师生做足文章,从竞赛到实践平台、从教育体系到评价机制、从师资力量到良好氛围等方面进行探索,推动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迈入新台阶。

猜你喜欢
双万计划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基于“双万计划”的“野外损伤的救援与处置”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思考
浅析“双万计划”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类金课建设的思考
新工科背景下森林工程专业课堂实物教学探索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双万计划”背景下商务经济学专业建设内涵探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