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
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由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组成。其中语言能力是基础要素,是其他几项能力发展的核心,文化品格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特征,学习能力是发展条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课程性质中强调了培养思维的必要性,指出:“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英语具有培养“学”和“思”的双重作用。英语的“学”是指学习语言知识和培养语言技能,“思”是指形成思维能力。英语教学中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协同发展非但必要而且可行。然而现在的英语课堂教学普遍注重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特别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弱化了语言的思维功能,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有些英语课堂教学偏重说、演、动、跳等表面形式活动,淡化语言学习从理解到表达的过程,忽视语言、思维和心智的全面发展。针对语言和思维脱节的现状,王蔷指出,英语教学应该使学生在互动和交流中引发思维碰撞,激发灵感,发现新知,产生顿悟,已达成新的理解,生成新的知识,产生新的感悟,达到真实输出的目的。因此,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尝试在“问题一思维一活动”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实现语言和思维的协同发展。初中英语课堂学思结合的教学策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导入是教师在新的课题或者是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一种行为方式。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能紧扣学生的心弦,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推动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常见的导入方式有头脑风暴、英文歌曲、英文视频、师生问答、故事讲解、温故知新等等,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都应当创设情境,紧扣课堂教学目标,激活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且尽量快捷、有效,在热身中开启思维,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知识和情感的铺垫。
问题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关键因素。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导弓I线,铺设这根引线是思维训练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将教材知识转变成层次鲜明、具有一定系统性、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系列问题,并且要使得这些问题层层铺垫,环环相扣,形成层次鲜明的问题链。从理解的进程看,问题分理解性问题、解释性问题和探究性问题。教师可通过问题情境制造认知中突,帮助学生有效地开展语言输入和加工活动,训练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搭建支架是指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支持、引导和协助,帮助学生独立完成某一任务,使其认知从一个水平发展到另一个更高水平。建构支架是基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克拉申的1+1 理论,以及二语习得的认知负荷理论。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可搭建语词支架、结构支架、情境支架、情感支架等等,帮助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当学生达到目标高度时撤离支架,让学生独立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发展语言和思维能力。
活动导向的教学会给一堂课注入活力。课堂活动有听后问答、同伴操练、情境对话、调查访问、小组讨论、代表汇报和辩论比赛等形式。这些活动能够驱动语言输入,推动交流、互动、分享和表达,增强学生的质疑、释疑、分析、判断和解释等思维活动。活动应当根据渐进性原则,把启发性问题和思维导图相结合,由控制性向半开放性、开放性过渡,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和加工信息后进行分享性自由表达。学生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参与主体,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有效参与的关键是学生的思维参与,只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智力才能得到开发,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学思结合的课堂教学应以思维为核心,使知识和学生主体和谐地融为一体,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在课堂实践教学中要学会灵活运用学思结合的教学策略,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倡导主体、客体、媒体的“三体论”。在“教”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知识是媒体;在“学”中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客体,教师是媒体。思维课堂要求发挥教师的主体和媒体作用,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训练思维技能,发展学科素养。驾驭思维课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需要教师自觉践行学思结合的教学思想。一方面,教师应学习有关思维科学的基础理论,了解思维结构的知识和思维品质的内涵;另一方面,教师应形成较强的思维培育实践能力,通晓思维训练技能,学会训练思维能力的方法,能够评价思维结果或产品。教师的思维品质是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协同发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