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云
永嘉县实验中学
我们常常不无自豪地说,中国是诗的过渡,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皇冠上的璀璨明珠。一直以来,古典诗歌都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尚书·尧志》说:“诗言志。”诗是诗人之志的载体,诗人作诗,先有志于心,而后收到情感的激发,发言而为诗。因此,“志”是诗歌的基础,是诗歌的“核”,这个核的好与坏决定着诗歌生命力的旺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古诗教学中对于“志”的追寻被异化成了简单机械的主题解读,富于情感的诗歌经过这样的解读变成了干巴巴的毫无感情色彩的所谓思想或哲理,这使得诗歌教学失去了本身应有的丰盈诗意。如何才能把对于诗中这“志”的追寻变成一个富于情感与诗意的探索过程呢?下面就谈谈笔者在古诗教学中在计诗教学中在主题解读方面的尝试。
笔者认为,诗歌主题的解读首先需要把诗歌“破”开。所谓“破”,就是在仔细阅读文本的前提下,把诗歌的语句分出层次来,找出“关键词语”并以此为辐射点观照全诗,继而用全诗解证“关键词语”,这样,诗歌的读就成为了一种有目的的读,一种探寻式的读。从教学角度看,破开之后会比较容易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在恰当的切入点引导之下进行深入的剖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案例1】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断肠人”就是在“破”的过程中挑选出来的关键词,以此为切入口,把文本散开来解读。比如 以“从前文当中你能感受到‘断肠’吗”为话题进行讨论,学生在熟读文本之后,会很自然地注意到“枯”“老”“昏”“瘦”“天涯”等词,品读之后会形成文本的第一主题,那就是“漂泊游子的孤苦”和"触景生情的思乡情怀"。“古道”当中的“古”字就成为“破”的第二个关键词。可以把这一任务交给学生,引导他们作进一步的探究:在肯定这个字所表现出来的“衰败”以及“时间漫长”的意思之后,“古道”两字蕴涵的文人命运就需进一步明晰,它是一种生活际遇,更是一种生活模式,是千万文人沿着一个方向一路艰辛一路坎坷的写照,也正因此这首曲子才会引发历代文人的感慨,得到他们的认同,由此才会明白,前面的描述绝不是惯用意象的简单堆砌。
这样的“破”就是深入文本,把对一个关键字(词)的解证转变为对于文句间的相互关联的求索,转变为对于那些富于情意的修饰语词的揣摩。这样的“破”实际上使得学生对文本的细密解读过程变得更具目的性,也有助于培养形成学生对文字的一份敏感。
“凡物各自有根本”,事物的发展总有它内在的因果。我们在读诗的时候当然也要注意因果,唯有有依据的结论才会让人信服。在“破”的基础上,我们要做的第二步是“展”。所谓“展”,就是要跳出文本,进行扩展性的求证。在这个“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依赖的是与作品有关的“注”“序”“生平”“背景”等信息,即“知人论世”。在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给学生提供一些作者的背景资料,但往往局限于诗人简介,对于诗歌创作的具体情况则缺乏交待。因此,必要的“展”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案例2】比如王维的《终男别业》这首诗,其中一个环节:细读诗歌:你读到一位的王维?
备:一位好道(佛)、悠闲、自由、随性、淡然、陶醉山水……的诗人
1.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喜欢佛法,想要归隐。
(介入资料佐证:半官半隐)
依据一:“颇好道”。不是一般的喜欢,而是“颇”,很喜欢佛法。
依据二:“南山陲”。终南山,唐代仙山,理想的归隐之地。
2.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备:纵情山水、游山玩水……
依据一:“兴来”字,。依据二:“空自知”他才不会把周围的景色写得那么美呢!
3.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备:闲适、随性、淡然……
依据一:“行到”和“坐看”,不知不觉,没有时间限制也没有目的性。
依据二:“云”意象把握。
我们仅仅从喜欢佛法,想要归隐,悠闲自得去认识作者,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可以看到山水诗中的王维,但人物形象是不够完整的;我们可以看到边塞诗中的王维,送别诗中的王维来丰满他。
这个时候就需要合理的“展”,就要适当地拓展出一些符合这首诗解读的材料和背景。《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就可以知道边塞诗中的王维是旷达豪放,胸怀宽广的;送别诗中的王维是真实感人的。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只是轻轻推开王维诗歌的一扇门,更多的是引领同学能走到门内去领读不一样的王维。
宏大的主题肯定会给人以高度,但生活化的主题感悟也许更容易让作品具有生命力,诗中之“志”是浸透着诗人的个性和情意的。在诗歌主题的解读上,我们要尽量做到“润物细无声”,要将主题具体化,让它充满生活气息。这就是主题解读的第三步——“浸”。所谓“浸”,就是要尽可能巧妙地使主题与学生当下的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到学有得、学有悟。
【案例3】 一老师在上《约客》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要解决刚才的疑问,我们必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他当时的心情。在如此漫长的等待中,诗人是什么心情呢?
备:寂寞、无聊、孤独、失望。
1.“寂寞的等待”
备:依据一:“过夜半”。诗人都等了那么久了,说不定有四五个小时了,谁不着急啊?
依据二:“落灯花”。等待时间很长,很寂寞。
(“寂寞的等待”是学生最初的真切的浅显体验和理解。让学生从诗的字里行间找出“寂寞”的依据,理解关键词,并适时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
2.“闲适的享受”
诗人开始或许寂寞无聊焦躁过,但这种焦躁情绪怎么会持续到“过夜半”呢,还不早早就离去了吗?是什么样的心情让诗人觉得时间过得如此之快,到半夜还未察觉呢?
备:闲适、陶醉、愉悦、悠闲。
请同学们再次回到诗中,从诗的字里行间找出依据。
备:依据一:“过”字。夜半已过,还未察觉。早已忘却时间的流逝,忘却等待,沉浸在闲适的享受中。
依据二:“闲敲”。悠闲地敲击着棋子。
(“闲适的心情”是学生进一步的理解感受,这种感受也是通过找关键词、细读文本获得的。)
总之,古代诗歌教学中情感碰撞应该是最为强烈的,体验那或悲或喜的情绪是与前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对话中的清醒与顿悟是阅读者对诗歌生命的有力补给,希望诗歌教学对于诗人“志”的探寻能够和锤炼语言、陶冶性情、提升修养融为一炉,成为富于情感与诗意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