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田勤
以北宋仁宗盛治为主要时代背景的电视剧《清平乐》带火了宋朝的各种风俗习惯。当时的宋朝天下安定,百姓富足,每逢节假日,从皇宫到民间,处处歌舞升平。
学者彭恒礼指出,与现在节日联系最紧密的就是宋朝的节日,宋朝的很多民间传统节日保留至今,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从宋朝祠部的休假清单上,我们发现,宋朝的七天长假有五个,分别是元日(春节)、元宵节、寒食节、天庆节、冬至。换言之,宋朝人可以过五个“黄金周”。
“黄金周”的说法,据说最早由日本传入,意指国家通过给人们放长假的方式,刺激旅游、餐饮、购物、娱乐等节日消费,从而达到拉动经济的目标。如果以这个含义衡量,宋朝的七天长假符合“黄金周”的定义吗?
不太严格地说,是符合的。宋朝的五个七日长假,至少有三个是旅游旺季与购物旺季:春节、元宵节、寒食节。
那么宋朝人是怎样过节的呢?
北宋时期节日休闲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节日出游,上至皇室成员、士大夫,下至普通市民,他们在节日里无不结伴出游,享受自然的风光,体味节日的乐趣。
在北宋东京,文人士大夫们都会按例休假。没有了往日的繁忙公务,他们会尽情享受节日的欢娱。上元节,官员们或与君同庆,或邀好友观灯,或与家人共享节日欢快轻松的气氛,满城尽是愉悦的氛围。从不少文献里我们可以看到士大夫节日时出游的盛况,“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他们在大自然里享受节日的氛围,流连忘归。
节日还是宋朝最集中的全民外出游玩的时间。在节日里,东京马行街、潘楼街、州东宋门外、州西梁门外、州北封丘外及州南一带,“皆结彩棚”,舞场歌馆,车水马龙。这些反映了宋朝东京节日与商品经济、文化娱乐相结合的热闹景象。宋朝京都地区农业经济发达,农闲时间相对充裕,这为普通民众的节日出游提供了经济上和时间上的前提。
宋朝京都地区种类繁多的节庆活动和皇室贵族的游玩活动,强烈地吸引着普通的市民,他们当然不满足于仅仅是一饱眼福,往往是亲自参与其中。
除了元旦、元宵节外,民间还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端午节所需的物品,如果子、粽子、紫苏、菖蒲、木瓜等,街上还有人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等,家家户户竞相采购、铺陈于门户。重阳节已经形成登高的习俗,“都人多出郊外登高”,还会进行宴聚等活动。七夕时,人们写下“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的句子,怀着美好憧憬欢度七夕。中秋节,人们赏月、游湖、吃月饼,还有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下面我们一起去宋朝最热闹、最盛大的节日——元宵节瞧瞧。
宋朝的元宵节是一个全民狂欢的节日。当时,政府对于元宵节的国民狂欢表现得非常宽容,诚如宋太祖所言,“宜纵士民之行乐”。从苏东坡的“元宵似是欢游好,何况公庭民讼少。万家游赏上春台,十里神仙迷海岛。平原不似高阳傲,促席雍容陪语笑。座中有客最多情,不惜玉山拼醉倒”中,我们可以看到万人出游庆元宵的情景。逛花市、赏花灯,成为元宵节的惯例。当时,到了元宵放灯期间,“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各种各样的花灯,有灯球、灯槊、绢灯笼、日月灯、诗牌绢灯、镜灯、字灯、马骑灯、凤灯、水灯、琉璃灯、影灯等,精妙绝伦。街头每天都有各色艺人表演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节目,如魔术、杂技、说唱、歌舞、杂剧、蹴鞠、猴戏等,“奇巧百端,日新耳目”。入夜之后,万人空巷,都出门观赏花灯,街市上人多得连个吃饭喝酒的地方都没有:“欲为夜宴,则绝无可往处,人多故也”。不仅皇宫里会点上灯山,而且皇帝还会“乘小辇,幸宣德门”,观赏花灯,欣赏相扑、百戏等节目,与民同乐。
北宋期间,猜灯谜活动的加入,使得元宵的节日习俗更加丰富。灯谜就是将谜语贴在花灯上,让人一面赏灯,一面猜谜。由于谜底不易猜中,就像老虎不易被射中一样,所以灯谜也被称为“灯虎”。灯谜在制作上非常讲求巧思,要符合“八美”,即句练、法净、语圆、意明、字切、雅驯、超脱、体备。这些谜格,如果运用得当的话,往往可以制出十分高妙的灯谜。
“元夕花市灯如昼”,平日“躲在深闺人不识”的女子也趁此机会外出游玩。她们打扮得漂漂亮亮,戴上各色首饰,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金合、貂蝉袖、项帕等,穿上白色的衣服,于夜市之上,尽情欣赏,甚至彻夜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