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影 汝元昕 李阳
无论距离远近,熊一直都在那儿。
谈起最具俄罗斯气质的动物,有一个答案一定占据最大的优势,那就是熊。在我国清末的《时局图》中,象征沙俄的正是一头大熊。尽管俄罗斯帝国与俄罗斯联邦国徽上的动物都是鹰,但这只从根源上来自东罗马的双头飞鸟,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仍然比不上 熊。
如今俄罗斯国家杜马的第一大党“统一俄罗斯”党标志是白、蓝、红三色的圆形底色图案上有俄罗斯联邦的地图,地图下方正是一只大棕熊。
“熊”也是姓氏的来源之一,曾担任俄罗斯总统、总理,现任俄罗斯联邦安全委员会副主席的梅德韦杰夫,他的姓“Медведев”就来自俄语“медведь”即“熊”,Медведков(梅德韦德科夫)和Медведников(梅德韦德尼科夫)等姓氏也源自“熊”这一词汇。
在罗斯受洗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熊在多神教信仰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被尊为森林之王,人类会定期为它献出祭品,即便在古罗斯皈依东正教后,熊也依然作为一种象征形象继续活跃在纹章和旗帜上。俄罗斯帝国皇室1672年颁布的官方纹章书上记录了三个与熊相关的城市徽标。
在这三个徽标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是诺夫哥罗德的城市徽标。1565年,根据伊凡雷帝(伊凡四世)的法令,诺夫哥罗德地方长官的图章两侧分别是熊和山猫,到罗曼诺夫王朝第一任沙皇时,另一侧的山猫也被换成了站立的熊,如今的诺夫哥罗德州旗便是两只站立的熊护卫着中央的宝座,其下有两条 鱼。
在此前“金环”系列的文章中,我们已经介绍过雅罗斯拉夫尔城市徽标上熊的来源,它代表着“智者”雅罗斯拉夫来到这座城市时战胜的那头熊。一开始熊的肩膀上抗的是类似于钩戟的重武器,17世纪时变为如今雅罗斯拉夫尔州旗上的斧头。
乌拉尔城市彼尔姆的徽记则显示出熊的形象已经融入了当地的东正教信仰:一只带着福音书,身背十字架的白熊。这一徽标也反映出当地对一神教信仰的普遍接受。
时间向着近代推移,熊也渐渐从掌管自然之力的神灵变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伙伴。据说在伊凡雷帝统治期间(1547—1584),莫斯科城中每一百人就拥有一头熊。熊不再是需要供奉的对象,而是以舞蹈、杂技等马戏技巧娱人的可被驯服的动物。
当时的欧洲旅行者经常在关于俄罗斯的游记中提到熊,既有人讲述关于熊的故事,也有人提到当地装饰着华丽熊皮的豪华马车和雪橇。英国诗人、旅行家,曾担任英国驻俄罗斯大使的吉尔斯·弗莱彻(Giles Fletcher)就曾在笔记中写道:“野生熊一般被人用陷坑或网罗抓住,关进笼子里。到指定的日期和时间,无数人聚集在剧院前的决斗地点;勇敢的角斗士握着一支猎矛,人们放出绑在架上的熊,看到对面的人后,它挣脱了捆绑,张着嘴向角斗士扑来。”这段文字生动地描写出了当时莫斯科人观看人斗熊的场景。弗莱彻在笔记中提到的“猎矛”,或翻译为“熊矛”,俄语是“рогатина”,是俄罗斯自12世纪以来流传的一种重型武器,被广泛地运用于狩猎中。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写到过一个小情节,在小说剧情开始后不久,年轻的皮埃尔·别祖霍夫与一群富家子弟饮酒作乐,喝醉了的年轻人们找来了一只小熊给宴会助兴,最后还把它和警察局长绑到了一起,让小熊背着局长在河里游泳,由这个情节引出了后面皮埃尔遇到的一系列事情。从这里也能看出,一直到19世纪,熊作为娱乐的对象,并非罕见之事。
到了20世纪,熊的形象也愈发可爱亲民起來,出现在各种不同的纪念品上。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吉祥物“米沙”(“米沙”或“米什卡”在俄语中可用作熊的昵称)是一只棕熊,在当年的苏联全国投票中,它以绝对的领先优势胜出,闭幕式上“流泪的米沙”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到现在,“小熊米什卡”还是俄罗斯知名的旅游纪念品之一。2014年索契冬奥会三只吉祥物中,北极熊也占据了一席之地。动画片《玛莎与熊》中,熊是小姑娘玛莎的好朋友,憨厚善良,常常被她捉弄。
在俄罗斯,熊的形象一方面是孔武有力、体格健壮,另一方面则是笨拙、憨厚。很多谚语与熊相关,如“熊笨手笨脚,但力大无比”“家中的主人,犹如林中的棕熊”“一穴不容二熊”等。在一些俗语中,人们用“脚趾内向的熊”形容像熊那样笨拙的人,用“教熊跳舞”比喻传授知识或技艺的困难,还有“耳朵被熊踩过”形容一个人五音不全、没有音乐天赋。
克雷洛夫的寓言《隐士和熊》是一个“好心办坏事”的故事。熊因为想把停在隐士脸上的苍蝇赶走,最后用石头砸中了苍蝇,也断送了朋友的性命,作家在最后感叹道“殷勤的傻瓜比敌人还要危险可怕”(屈洪、岳岩译本),后来人们就把帮倒忙称为“熊的帮助”。
除此之外,熊在俄罗斯民间文化中还有“未婚夫”的含义,如普希金的长诗《叶甫根尼·奥涅金》中,女主人公达吉雅娜梦到森林中的大熊把她带到了林中小屋,体现了她想要嫁人的心愿;契诃夫喜剧《熊》中,女主人公波波娃把男主人公斯米尔诺夫比作“粗鲁的熊”,但最后两人却结为眷属,熊粗鲁、笨重、心地善良的形象体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