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的历史百年红色金融

2020-11-10 11:22陆岷峰欧阳文杰
金融理论探索 2020年5期
关键词:金融改革经济

陆岷峰 欧阳文杰

摘   要:在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历经革命、建设、改革等历史时期的砥砺创新,已经发展为自成一统、独具中国特色的思想理论体系,为革命胜利、社会转型、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高效的金融工作指导与服务,形成了坚定政治立场、突出问题导向、坚守功能本源、重视改革创新、扩大双向开放的金融思想发展经验主线。在总结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党建统领、市场主导、科技赋能、内外循环、理念输出的发展路线框架,对中国共产党百年金融思想的未来演变和升华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党的金融思想在新时代继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  键  词: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金融功能;改革创新;金融科技;国际金融循环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517(2020)05-0003-10

DOI:10.16620/j.cnki.jrjy.2020.05.001

一、引言

金融在经济运行体系中一直处于核心功能区位,是进行社会资源配置的关键枢纽,也是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和社会事务管理的重要工具。金融系统的主要运转方式,就是将社会资金进行跨时空的转移配置,促进资金在不同地理空间、不同经济个体和不同时间周期之间的有效流动,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增加社会福利[1]。

在宏观经济层面,一个健全的金融系统是打通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循环体系的核心环节,金融在集聚社会闲散资金并进行高效分配的过程中促进了国民储蓄向投资的顺利转化,是实现供给与需求平衡的重要工具,也是国民经济周期波动和长期增长的关键变量。

在微观经济层面,从企业来看,企业生产经营周期的顺利运转需要金融的支持,涉及到企业融资效率、资本结构、商业信用、支付链条等方面,影响企业再生产的扩大和财富积累。 从居民个体来看,居民个体层面金融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在生命周期中的财富配置,进而对人生福利效用最大化的实现程度产生影响。

在国家政治层面,金融系统的效率水平和政治属性,不仅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物质财富的增长,而且关系到社会公平与政治稳定的实现,金融是保护人民劳动财富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参与国际竞争和应对外来风险的关键领域[1]。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各项改革任务和开放措施还需要坚定不移地落实推进,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步入深水区,中国金融开放的进程在持续加快,而改革的难度与风险也在不断加大。同时,国际金融风险不断释放,全球金融环境渐趋恶化,美国在金融领域对我国发起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威胁。 在内外部困境的掣肘中,我国需要进一步发展我党的金融思想,建设现代化的金融体系,以更加稳健的步伐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党在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的基础上,立足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国国情, 围绕不同时期党的中心工作需要,发展出自己的金融思想,切实服务于党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工作目标,最终落脚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本文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金融思想的发展脉络,从中探寻其金融思想体系的历史基因和创新密码,总结其发展特点和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发展方向进行未来展望, 为提高我国新时代金融服务水平提供政策建议。

二、 中国共产党百年金融思想发展脉络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金融思想的发展历程中,金融作为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和我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与手段,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被运用于革命、 建设与改革的各项事业和中心工作之中,对中国革命和社会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金融思想在这些历史动态的演变过程中生根萌芽并开花结果,最终发展成科学高效又独具特色的金融思想体系。

(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到解放战争胜利(1921—1948年):服务于革命与战争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和领导工农革命的浪潮中诞生, 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较早认识到封建经济体系是落后反动势力生存的根基,而剥削性生产关系的存在则是广大无产阶级遭受压迫的根源[2]。从大革命开始,中国共产党就逐渐形成了发展独立自主的具有工農属性的金融机构的思想,建立了农民银行和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将广大农民从高利贷等剥削性质的金融关系中解放出来,同时缓解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土地和资金匮乏问题, 有效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助力农民运动的推进。

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为保障革命与战争的胜利前进,其金融工作主要服务于根据地经济和政权建设展开,一方面重视根据地工农业生产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致力于为革命战争筹措军费,借助金融系统为战争提供资金保障,这是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在战略运用上的一大突破。

在革命与战争时期,根据地政权长期面临敌对势力经济封锁的威胁,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独立自主的金融发展思想[3],独立发行自己的法定货币并建立内部自有的金融运行系统,激活根据地内部经济循环体系,同时利用贸易等经济手段建立外部金融联系,满足内外部资源的调剂需要[4]。这些金融思想的运用, 不仅成功打破了敌人经济封锁的威胁,发展了内部经济,而且有效防范了敌对势力利用金融系统对根据地经济的操纵,进而阻止了其对革命与抗战的破坏。

(二) 建国初期到十年文革结束(1949—1976年):扎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导致国民经济千疮百孔,物价居高不下,工业生产停断,社会民生凋敝。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的金融工作主要包括维护币值稳定以控制通货膨胀,打击金融投机,改造没收而来的旧有金融体系与金融机构[5],为社会生产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促进国民经济平稳恢复。在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创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向社会发行人民币,建立了初步统一的货币机制,为新中国的金融体系发展奠定了基础[6]。

在“一五计划”开始实施和三大改造相继进行的过程中,中国以苏联模式为参照,逐渐转向计划经济体制,金融系统服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集中管理,金融简化为执行社会经济计划的一个环节和手段,金融的功能和系统出现了分割与萎缩,变成较为单一的计划操作工具。这一时期的金融思想未能获得较大发展, 较为突出的主要是陈云所提出的“综合平衡”理论,在财政、银行、供给与外汇领域运用金融调控手段寻求平衡。

(三)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末(1977—1997年):内嵌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 为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推动改革开放事业,这一时期党的金融思想主线是推动金融体制向市场化方向转型。邓小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对金融思想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其重点在于回归金融系统和金融机构的本质金融功能属性[7],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作用。强调将银行创办成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充分发挥其资金融通作用,进行商业化改造[8]。在改革的第一阵地,恢复农业银行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支持,助力农业生产的发展;在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布局与金融功能的多样性发挥方面,推动财政与金融的分离,建立了中央银行制度和多层次的商业银行体系,并积极发展保险、证券等不同形态和功能各异的金融机构。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实践,邓小平充分认识到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多次强调金融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性,“金融核心论”也成为其金融思想的一大特色[9]。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发展以股票等证券产品为代表的资本市场也成为金融指导思想的重点,上交所和深交所相继建立,中国资本市场开始蓬勃发展。面对开放进程中对外经济交往的需要, 邓小平指出要提高金融体系的国际化水平,推动外汇管理体制与汇率机制的改革,加快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并重视合理利用外资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已深刻认识到金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10]。在党的金融思想指导下,逐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金融立法,维护金融秩序;逐渐意识到金融风险的危害性,将金融风险管理作為金融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提出了相应的金融监管思路。在20世纪末,现代化金融体系建设已成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必不可少的关键部分,党的金融思想重点也从恢复搭建金融体系框架和回归金融本质,逐渐转为完善金融市场化机制和加强金融治理。

(四) 世纪之交到金融危机后期(1998—2011年):成长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正处于改革期的我国金融体系提出了一定的警示,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危机破坏性暴露无遗,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安全成为新世纪金融建设的一个重点方向,党的金融思想集中体现于金融体系功能的完善和金融机构治理的加强。

在金融市场化建设的进程中,配合于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需要,国有银行体系的改革相继展开,对其不良资产进行剥离并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对该类资产进行接管和市场化处置[11],银行系统的公司治理水平得到提高,市场化程度也得以提升,为应对金融开放情境下与外资银行的竞争打下了基础。在国企改革的推进过程中,资本市场为改革提供了资金支持,减缓了改革成本集中释放所带来的社会冲击。我国加入WTO之后,出口与投资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主导,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 外汇与汇率制度改革相继实施。随着银监会等监管机构的成立,我国金融分业监管的模式逐步确立,金融监管体制得以进一步完善。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外需大幅缩减,扩大国内需求以缓减出口下滑对经济增长的拖累成为施策重点,“四万亿”财政刺激计划应运而生。在应对危机的经济刺激计划实施过程中,金融系统的财政烙印再一次显现,金融系统成为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扩大投资所需资金的融资窗口。房改货币化以来形成的房地产金融加剧了房地产泡沫化程度,围绕房地产市场的金融调控也是这一时期金融思想的一个重要缩影,反映了党的金融思想在注重效率的同时更加兼顾社会公平。

(五)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至今):助力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蔓延以及欧债危机的深化,给全球金融体系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世界各国相继实施了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 零利率、负利率等特殊的金融调控手段也成为施策常态,全球流动性充溢,国际资本流动频繁,新兴市场国家的宏观金融风险加大。经过前期的大规模经济刺激和畸形发展, 国内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和金融风险积聚,经济增长乏力,深化改革实现转型发展成为党在新时期经济工作的重点。在扩大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期的金融工作进行了不断探索[12]。

为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推进,金融服务贯穿于五大改革任务的实施,让金融成为协调改革进程的一大抓手。减少金融资源流向低效和无效的产能领域,停止向“僵尸企业”输血,加快落后产能的市场出清, 为产业整合并购重组提供融资支持;加强信贷流向管理,推动公司资本结构优化,降低企业杠杆率,重点关注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债务激增问题,积极处置不良资产;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信用体系优化,降低企业的利息负担,向实体企业让利;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哺育科技创新产业链的成长。

加强底线思维,改革监管体制,防范金融风险,重视金融安全。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多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都指出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13]。颁布并实施新预算法,强化地方主体责任,化解地方政府债务。严厉整治金融违法,加大金融反腐力度,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14],对互联网金融等风控薄弱领域加强监管与治理。 实施监管体制改革,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将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新设为银保监会,适应金融混业经营形势下加强混业监管的需要[12]。

強调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扭转金融“脱实向虚”的趋势[15]。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增速换挡,传统实体企业盈利能力减弱,企业经营风险也相应增加,很多企业经营者和资本所有者逐渐减少对实体经济的投资,将更多的资金投向房地产、股票等虚拟经济领域。而金融机构在逐利本能的驱动下,也为这类资金运作提供支持,甚至金融机构本身也加入到投机逐利行为之中,金融资本在金融体系内空转,金融资源错配程度恶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金融工作应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 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切实解决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16]。

加快资本市场改革,建设透明高效的资本市场体系,助力新经济的发展。为发展科技创新企业和高科技产业提供配套的现代化融资体系,资本市场改革快速推进,“科创板”和“注册制”相继推出,直接融资发展迅速;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产业基金、风险投资等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不断发展,不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重视对金融科技的开发与运用,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组织中央领导干部集体学习区块链等金融科技,十分重视金融科技在现代金融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鼓励积极开发和应用金融科技;在金融制度的创新性安排上,以绿色金融支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等绿色产业的发展,助力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面对社会不同人民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利用金融科技等技术手段降低服务成本并提高服务效率和风险控制水平,为脱贫攻坚提供金融支持。

扩大金融开放,建设更高水平的金融双向开放体系。在保护国外金融机构在境内的合法商业存在的基础上, 不断放开金融机构的外资股比例限制,降低外资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门槛;“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 等资本市场开放措施也相继实施,取消境外机构投资者额度限制。 提高金融国际化程度, 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企业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成功加入SDR货币篮子, 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17]。成立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全球合作层面的金融机构,助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行。

三、 中国共产党百年金融思想发展历程的特点与经验总结

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的一个核心特色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百年金融思想的演变同样贯穿了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其思想内涵更多地展现于不同时期的金融调控政策、 金融运行体制与金融改革措施之中,具有鲜明的思想特色和理论品质,形成了丰富的金融思想发展经验。

(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明确金融政治属性

金融是上层建筑与国家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治属性的定位直接影响到国家性质和社会经济关系的内涵。在中国共产党百年金融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旗帜鲜明地树立金融工作的人民立场,保证金融为人民服务,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党在金融领域的绝对领导权,是中国共产党新生政权能够坚强生存下来并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在革命与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建自己的金融系统,积极开展自力更生的经济建设,有效打破了敌对势力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和经济威胁,成功阻隔了国民党买办阶级金融对根据地经济建设成果的侵蚀和破坏,并为革命与抗战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资金保障。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坚持党在金融领域的绝对领导权,使得我国金融系统能够有效克服资本主义金融的剥削性质[18],显著区分于西方金融与国民党买办金融对民生经济的侵蚀,不为少数特殊利益集团服务,坚持金融的人民立场,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坚持党的领导,也是我国金融体系能够经受住历次大型金融危机冲击的关键, 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凝聚社会共识,集中力量抵抗危机。

(二)金融服务于党的工作需要,问题导向特征突出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金融作为党经世济民和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开展和国家战略的实施,以问题导向作为金融体系构建和金融生态运转的重要原则,致力于解决党和国家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系列现实难题,为党的工作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效率支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金融系统帮助广大农民从剥削性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并为农业生产的开展提供资金支持,金融服务于根据地经济建设。此外,战时金融体制还肩负着为抗战融通资金的任务,保障抗战军费的筹集。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以新的金融系统替代国民党旧政府腐败的金融系统,新金融致力于解决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金融乱象,有效控制通货膨胀,使社会经济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计划金融内嵌于财政体系,成为计划资金调拨的工具,在建设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过程中利用“剪刀差”的运作机制将农业生产积累资本导入工业体系,有效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形成。

在改革开放时期,金融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帮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改革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有效的融资渠道,建设股票等资本市场为国企改革打开新的局面, 分摊改革成本和分散改革风险; 利用房地产金融的发展推动住房体制改革,并将金融调控作为抑制房地产泡沫的重要手段[19]。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金融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转换过程中发挥资源导向作用,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20]。亚投行、丝路基金以及离岸市场等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的设立,成为“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等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

(三)坚守金融功能本源,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在金融生态体系的发展过程中,金融系统具有天然的自我循环能力和倾向,叠加资本逐利本性的驱动,金融极易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而转入虚拟经济空转套利的恶性循环[21]。在中国共产党百年金融思想的理论体系中,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本源是其金融思想的一大重要原则,及时扭转金融脱实向虚的倾向,切实改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市场化改革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 也加深了金融系统运转的复杂程度,激发了金融创新和监管套利的盛行。进入新世纪以后,在房地产金融的催化下,房地产市场泡沫化程度加深,投机炒房行为盛行,银行信贷资金利用第三方通道业务避开监管绕道进入房地产领域,刺激房地产市场过度扩张,对实体经济造成投资挤出效应,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严重损害了经济健康发展; 而实体经济投资收益率的下降,使得银行出现惜贷倾向, 资金在金融系统内空转。产业资本也减少生产扩大和再生产投资,通过购买银行理财等财务运作方式将资金投入股市等资本市场,资金出现脱实向虚。

为了让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党中央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通过监管体制改革加强监管,严厉打击资金空转套利行为,并利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22],定向引导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同时,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企业的盈利能力,提高实体企业对投资资金的吸引力。

(四)重視金融改革创新,让金融适应并引领经济改革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百年金融思想具有与时俱进和自我革新的理论品质,重视金融改革创新,让金融积极适应并引领经济改革与发展。当金融改革落后于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时,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将遭受拖累,只有不断进行金融改革与创新,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需要,实现经济体系循环的顺利闭环。 金融也是引领去旧革新的一把改革之刀,当经济社会改革迟缓甚至难以推进之际,金融领域的变革创新将成为打破传统利益藩篱桎梏的突破口,引领并深化经济社会的全面改革。金融活,经济活;金融强,经济强[23]。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金融改革促进了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为社会经济建设的资金融通注入了活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房地产金融的发展是住房制度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推动力,利用金融进行跨时空财富配置的功能撬动社会居民的住房购买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混业监管、穿透式监管和宏观审慎管理等监管体制机制的改革,适应了金融混业经营以及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的发展,提高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电子支付、数字货币、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的创新应用,改变了金融生态体系的基础设施和运转逻辑,推动了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变革。科创板、注册制等重大资本市场制度变革,为科技创新企业和高端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融资环境,是引领高端产业链建设的突破性制度变革。

(五)坚定扩大金融开放,在双向互动中优化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金融思想的理论版图中,金融开放思想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中国共产党百年金融思想不断创新发展的一个动力源泉。在金融开放思想的指引下,坚定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金融技术和金融管理经验,推动中国金融走向全球,保持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互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在建国初期,陈云等党内领导人就提出在建立独立自主的金融体系的基础上,应充分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金融管理经验和金融技术,同时要吸取资本主义金融实践的教训[6]。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鼓励并支持引进西方的金融技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股票市场等资本市场基础设施相继发展起来, 同时逐渐开放国外金融机构来华开展业务,促进了出口加工贸易的发展。加入WTO之后,中国金融的开放程度继续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商业存在显著增加,在激活国内金融市场竞争机制的同时促进了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双向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在大幅降低外资金融机构准入门槛的同时,加快与国际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的建设, 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中国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的能力显著提升。

四、 中国共产党百年金融思想演变升华的未来展望

在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历经革命、建设、改革等历史时期的砥砺创新,已经发展成自成一统、 独具中国特色的思想理论体系,为革命胜利、社会转型、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高效的金融工作指导与服务,形成了坚定政治立场、突出问题导向、坚守功能本源、重视改革创新、扩大双向开放的金融思想发展经验主线。

面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格局和社会形势的复杂变化趋势,致力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总结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共产党百年金融思想的演变和升华进行未来展望,提出了党建统领、市场主导、科技赋能、内外循环、理念输出的发展路线框架。

(一)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发展独立自主的中国金融

金融自古以来就是国之重器,具有高度的政治属性, 金融工作的成败事关政权更迭与国家兴亡。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长远道路上,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发展独立自主的中国金融,始终维护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历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中国金融都能够化险为夷,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就是因为坚持党在金融工作中的集中统一领导,从全局利益出发化解危机。与为少数利益集团服务的西方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够保证金融始终为人民利益服务,让中国金融在正确的政治方向上健康发展。金融活动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调整波动会对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冲击,金融领域一直是不法分子觊觎的对象,在金融开放背景下也成为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的破环目标,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是新形势下巩固金融安全的必要之举。

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 给本就脆弱的全球经济体系蒙上深度阴影,并引发了一系列国际政治经济冲突事件,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全球性经济危机和热点突发事件呈现出多点随机爆发的非线性态势。在诸多国际关系冲突中,中美两国之间的对抗性与不稳定性在不断增强, 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金融、贸易与外交关系等领域对中国发动了全面挑战,中美脱钩的可能性与长期性冲突在日益增加,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恶化。党在领导中国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更加严峻的外部环境考验,要发展独立自主的中国金融,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

(二)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以高效金融支撑高质量发展

在迈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实现增长动力转换与经济结构调整,金融改革应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配套的市场化金融服务,这是发展质量效益型经济的重要基础。

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基础上,金融改革应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金融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革命时期的战时金融体制以及长期的计划金融实践给中国金融体系留下了很深的计划指令色彩,金融受控于财政的历史烙印在改革开放之后的金融实践中依然有所残存。计划控制色彩的存在使金融体系运转容易偏离市场化的效率导向,掩盖低效金融配置的风险积聚过程并导致金融市场的供需错配[24],扭曲的金融市场最终会形成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在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进行过程中,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切实推进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要素市场化改革;優化金融市场结构,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渐进放开外资准入限制,形成市场化竞争机制;创新金融供给,补齐金融供给短板,支持普惠金融、绿色金融以及科技金融的发展,以高效金融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积极发展金融科技,建设现代化金融体系

金融系统本身就具有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天然基因,金融科技的赋能将显著扩大金融业务的服务范围和渗透深度,在运转效率和服务的精准度上也将带来极大的提升。 积极开发并运用金融科技,发展数字化金融生态体系,是建设现代化金融体系的未来趋势与方向[25]。

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为金融业务拓展、市场价值挖掘、工作流程优化、金融监管提效与金融风险管理等金融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加快金融科技的发展与应用是提供现代化金融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26]。在运用金融科技的同时,要加强对数字技术本身及其特有金融风险的研究。

未来经济社会形态将会朝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新一代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深刻改变了社会事务的运转逻辑和互动生态[27],金融领域的工作线条和业务模式呈现纷繁复杂的特点,数字技术的运用是金融适应未来经济形态和改善金融服务水平的必要条件,发展数字金融也是实现金融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四)构建金融国内国际双循环,布局全球性金融网络

在构建“国内大循环”的新要求下,完善国内金融循环体系作为底层基础性循环链条,充分发挥金融循环的资源配置和触媒链接功能, 整合资本、技术、劳动、土地与数据等生产要素,打通研发、生产、分配、流通、销售与消费环节构成的主要经济循环链条,推动“国内大循环”的完整链接与顺利运行。建立安全通畅的国际金融循环体系,加紧布局全球性金融网络,加快建设国际化金融基础设施,为中国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提供配套的国际化金融支持,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受中美贸易战和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影响,国际贸易环境持续恶化,外部需求锐减,我国经济增长将面临较长时期的外部条件制约。在美国对我国敌对遏制政策的冲击下, 中美脱钩的风险增加,美国加大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和科技压制,我国高端科技的发展受其牵制。面对外部需求市场和技术合作交流的条件破坏,党中央提出构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举措。金融内循环的构建与优化是解决国内大循环痛点的关键,普惠金融、消费金融等新金融的发展有助于推动消费内循环的形成[28],解决内需循环不畅的痛点,扩大内需市场以减少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而科创板、注册制等金融制度的改革创新,提供了适应科创产业的融资体制,将有助于科技产业链内循环的形成,通过资本的哺育孵化促进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解决基础核心科技不强的痛点。

美国掌握着世界金融霸权,在国际金融运行体系中享有绝对的主导权,未来存在利用其全球性金融优势对我国进行金融打击的可能性,美国的金融制裁威胁将长期存在。我国需要构建科学安全的国际金融循环体系,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争夺国际大宗商品的人民币定价权[29],在国际清算系统、离岸市场、 数字货币等方面加快全球网络的布局,加强国际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五)以国际标准、世界眼光,以中国金融理念助力全球治理

当前全球金融治理体系框架奠基于二战后美国主导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长期受制于美国金融霸权的压迫,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全球金融治理话语权被极度压制,世界金融体系的规则制定和利益分配缺乏公平,引起一系列的机制失衡和治理失效问题。在“美国优先”的治国理念推动下,美国利用现有全球金融治理机制侵犯他国利益,肆意破坏全球多边金融合作,引起世界其他国家不满。经过多次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新冠疫情的冲击, 全球金融治理体制的缺陷与弊端暴露无遗,在促进全球金融合作与维护全球金融安全方面的作用损失殆尽,世界各国对完善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改革呼声愈加强烈。

进入新时代以来, 在联合国大会、G20峰会以及APEC会议等全球外交舞台上,中国始终以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担当为全球金融治理提供建设性的改革意见与方案。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价值观主导下, 中国利用现有的国际体制机制,团结世界各国的力量,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多边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促进全球金融合作与金融安全共享,维护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赞赏与支持。

中国共产党在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进行了长期的金融治理实践,并以“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为战略支撑实施了积极的国际金融合作布局,在国内和国际金融建设与改革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傲人的成绩, 得到广大人民的热烈拥护,积累了丰富的金融工作经验,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百年金融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百年金融思想的未来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有能力、有意愿为全球金融治理发挥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

[1]袁志刚.增长动能转换中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J].社会科学战线,2017(12):30-38.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3]赵文姬.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述略[J].马克思主义学刊,2017(2):100-120.

[4]于永臻.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的发展与实践[J].理论视野,2007(2):48-50.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6]崔鸿雁,李果.我国金融体制变迁路径考察与机制分析[J].商业时代,2011(29):108-109.

[7]张杰.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演进轨迹与取向观察[J].改革,2018(5):37-47.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56.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3-373.

[10]赵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40年的实践历程、逻辑进路与未来展望[J].新疆社会科学,2018(5):1-9,162.

[11]付敏,李少君.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7):73-77.

[12]刘壮.马克思金融理论与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8(4):39-44.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147.

[14]邹新月,蔡卫星,潘成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思想研究[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8(2):4-11.

[1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56-274.

[16]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45-130.

[17]韩心灵.习近平新时代金融思想述论[J].上海经济研究,2018(9):22-30.

[18]陈娟娟,欧阳彬.党领导金融建设的基本经验[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2(1):42-45.

[19]陆岷峰,欧阳文杰.金融开放背景下货币错配风险新特点及治理对策——以房地产行业为例[J].南都学坛,2020(3):115-124.

[2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6.

[21]陆岷峰.地方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纾困小微企业融资路径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20(1):80-86.

[22]陆岷峰,陈捷.民营企业融资困境:供给结构、导向错位与校正重点[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7):68-77.

[23]习近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4-168.

[24]陆岷峰.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J].福建金融,2020(4):26-31.

[25]陆岷峰,周军煜.金融科技驱动商业银行变革的进程、特性及愿景[J].福建金融,2020(1):67-73.

[26]陆岷峰.金融科技:回顾与前瞻[J].金融博览,2020,(1):18-19.

[27]陆岷峰,王婷婷.基于数字银行背景下数字信贷风险控制管理的战略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0(1):21-26.

[28]陆岷峰,徐阳洋.数字小微金融:产生场景与发展策略[J].西南金融,2020(1):62-70.

[29]陆岷峰,徐博欢.“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家间金融冲突及融合机制研究——基于金融文化的功能及运用模式思考[J].金融理论与教学,2020(1):3-10.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One Hundred Years History and Red Finance

——CPCs Financial Ideology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Experience and

Inspiration over the Past One Hundred Years

Lu Minfeng1, Ouyang Wenjie2

(1. Internet Financ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0, China; 2. Finance School,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Nanjing 210046, China)

Abstract: Over the past one hundred years,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financial ideology has undergone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periods and has formed a unique theoretical system with distinctiv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ideology has provided efficient financial guidance and service for success revolution, social transformation, economic construction,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and has formed financial ideology development course with solid political stance, problem orientation, insistence on function, concentration on reform and innovation and expansion of bilateral opening up.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ence, the paper proposes a development framework that emphasizes party building, market orientation,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 inner and outer circulation and concept output. The paper also proposes expectation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financial ideology and tries to find out new thinking for its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inancial ideology; financial function; reform and innovation; financial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irculation system

(責任编辑:龙会芳;校对:李丹)

收稿日期:2020-07-10

基金项目:迪普思数字经济研究所年度重大项目“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经济思想研究”(DPSSYS20210101)

作者简介:陆岷峰,男,江苏金湖人,南京大学博士后,教授,北京大学访问学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上联智库首席经济学家,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创新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现任迪普思数字经济研究所所长,南京工业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江苏省高校哲社重点建设基地)主任,江苏银行总行董事办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欧阳文杰,男,安徽安庆人,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江苏紫金产业金融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宏观经济。

猜你喜欢
金融改革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改革”就是涨价吗?
经济
金融大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