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珍臻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图书馆,山东青岛266580)
地质资源与地质是一门面向国家资源需求与国民经济战略,以资源勘查与工程建设为主题,对能源和固体矿产的形成、分布与勘探开展深入研究的学科。但相较于通识类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在我国综合类高校中开设的不多,多集中于油、地、矿类等专业性较强的高校。且由于培养方向的侧重点不同,学科建设与发展情况表现出极大的差异。为更好地促进学科完善发展、辅助科研管理人员有针对性地制定科研决策,本文综合了在全国第四次学科评估中表现不同的10所高校,以Incites科研评价工具为基础,对2008—2018年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收录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从多重维度表征不同高校在该学科的绩效表现。
本统计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的InCites平台,时间范围选取了2008—2018年的发文数据,计量文献类型包含“Article”“Letter”“Review”3个类别。考虑到平台学科分类与现有教育部学科分类不完全匹配问题,本文综合分析了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主要的培养方向与期刊领域,重点选取Web of Science分类标准里的“Geochemistry&Geophysics”“Geology”“Geosciences,Multidisciplinary”3个研究分类,基本与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的发文领域相一致。
从文献计量角度表征科研绩效主要包括科研产出、创新产出、科学影响力等几个方面[1],具体的指标包括WoS论文收录数量、WoS的引文影响力、期刊与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高被引论文数量、论文合作结构、载文期刊质量等。具体的定义如下。
(1)WoS论文数:即被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录的论文数量;
(2)WoS引文影响力:即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论文篇均被引的次数;
(3)期刊与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期刊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是按期刊、出版年和文献类型统计的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论文篇均引文数),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是按学科、出版年和文献类型统计的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论文篇均引文数);
(4)高被引论文:指同一年同一个ESI学科发表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按照由高到低进行排序,排在前1%的论文;
(5)论文合作结构:论文合作结构包括国际合作以及横向合作结构,即根据论文作者中国际作者或者横向合作单位的作者出现的比例来定义;
(6)载文期刊质量:体现载文期刊质量的主要包括期刊影响因子、JCR分区或者中科院分区等。
在全国高校中,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有27所,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参评26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38所。本次统计选取教育部同时参与第四轮学科评估的相关高校进行对比分析。为体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科研单位在该学科领域的科研表现差异,本文对比高校选取了本次学科评估中的A+高校2所(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A-高校1所(中国矿业大学),B+高校2所(吉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B类高校1所(西南石油大学),B-高校3所(东北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长江大学)以及C-高校1所(中国海洋大学)。
科研生产力代表了学科机构在该领域的论文产出水平[2]。图1给出了10所对标高校在2008—2018年期间的发文总量,由于该学科在不同高校的设立规模不同,因此在论文产出方面除了受制于真正的生产力水平差异之外,论文数量上表现出较大的差距。在学科评估中获得A+的2所高校拥有较多的论文产出。其中,中国地质大学论文数量占有绝对优势,共计8 803篇;其次是中国石油大学,2 716篇,位居第二,但相较于中国地质大学仍有6 000余篇的差距。其他高校也在发文数量中表现出巨大的差异。
从文献计量角度考量的科研影响力水平代表的是科研机构在该领域的发文质量水平。对标高校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科研影响力如图2、表1所示。论文的引文影响力即论文篇均被引频次。中国地质大学作为地质学领域的专业类院校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的引文影响力水平仍然位列第一。相较于科研产出的悬殊差异,在影响力方面,各对标高校的差异显著缩小。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海洋大学虽然在论文产出数量不占优势,但引文影响力水平达到15.23,远超其他对标高校。除了引文影响力水平,表征科研影响力的指标还包括学科与期刊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被引次数排名前1%与前10%的论文百分比。这些指标的表现排名与引文影响力的水平排名差异不大。除了中国地质大学与中国海洋大学之外,中国矿业大学在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期刊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与被引次数排名前1%与10%的论文百分比等方面也具有较优异的表现。
图1 2008—2018年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对标高校论文产出
图2 2008—2018年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对标高校科研影响力水平
表1 2008—2018年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对标高校科研影响力对比
2008—2018年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的高被引论文分布及百分比情况如图3所示。中国地质大学以118篇的绝对优势排在榜首。但从高被引论文百分比上来看,中国矿业大学与中国海洋大学分别以1.64%与1.55%的比例显示了较高的科研创新水平。东北石油大学与山东科技大学的该项指标为0。
学科论文的合作情况往往能一定程度反映一个学科的生态结构。特别在越来越提倡学科领域的产学研结合与国际交流合作的发展方向下,论文的合作水平一定程度可以反映成果的创新水平与质量[3]。特别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作为学科交叉很密集的应用性工程类学科,论文的合作情况更为显著。
图3 2008—2018年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对标高校的高被引论文与百分比
2.5.1 国际合作论文
中国海洋大学在该学科的论文产出中有高达46.19%的国际合作比例,高于在论文基数及其他指标均表现优异的中国地质大学(见图4)。中国海洋大学在这一指标的突出表现恰与其在表征科研论文质量的影响力水平上相互呼应。除此之外,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与长江大学的国际合作论文百分比也均在25%以上。
2.5.2 横向合作论文
图4 2008—2018年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国际合作论文情况
图5 2008—2018年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横向合作论文情况
横向合作指合作作者机构为企业或非高校的合作类型。值得注意的是,横向合作论文百分比呈现出与其他指标近乎相反的表现(见图5)。例如其他指标均表现较好的中国地质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都呈现出较低的横向合作比例;相反的,3所石油类高校如中国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大学均有超过40%的横向合作比例。一方面体现出这些石油类高校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的发文领域具有较高的油企合作情况;另一方面,可能也体现出在这些更多依托横向课题而发表的科研论文在论文影响力水平或者是论文质量方面,有更多待提高和深化的研究需求。
载文期刊质量一定程度反映论文质量。文章分别统计了10所高校发文量最多的5种期刊,并按照期刊名称进行汇总,总计获得26种发文量较多的期刊分布。通过对比期刊的影响因子以及中科院分区等指标,可以体现出10所高校在该学科的发文偏好与相对质量。由表2所示,不同高校的研究侧重点不同,因此在期刊选择上有差异。总体来讲,载文期刊较多集中于Q2与Q3分区,而Q1与Q4分区期刊相对较少。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是最受石油类高校欢迎的期刊,地矿类高校在Acta Petrologica Sinica上发文较多,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Chinese Edition是发文最多的地球物理领域期刊。
表2 2008—2018年10所高校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的发文期刊分布
表2 (续)2008—2018年10所高校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的发文期刊分布
(1)加强高质量产出。
不同高校因办学规模或者学科规模不同,在学科的科研产出相差较大。但在科研影响力方面,综合产出较高的高校在高引用百分比的表现并不突出。相反有些高校以高质量的论文产出表现优异。在目前倡导破除“四维”,强化高水平代表作的形势下,科研单位,尤其是排名靠前的单位,更应该进一步淡化论文数量指标,加强论文发表质量。
(2)加强国际合作。
在论文合作结构的对比上,有较高国际合作比例的高校往往具有较好的科研产出。在科技全球化背景下,应更加重视国际合作产生的积极影响,促进广泛的交流合作,积极消化吸收先进的科学理论,为更好提升自主创新力创造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3)积极引导在国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
从目前各个高校的发文期刊分布来看,绝大多数论文发表在国外的期刊上。近些年国内的办刊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很多国内主办的期刊的影响力水平开始进入检索大类的第一梯队。通过进一步积极引导在国内期刊发表论文,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国内的技术交流与创新,营造更良好的学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