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越:勇于创新 不辱使命

2020-11-09 03:47梁佳欢
科学中国人·下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北京理工大学博士教授

梁佳欢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正如《“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所讲的那样,“我国科技创新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科学技术从微观到宏观各个尺度向纵深演进”。科技创新不仅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更决定了国家的国防安全。

众所周知,我国陆地边界线长度世界第一,邻国数量众多,边境战略安全局势复杂,坦克装甲车辆就成为陆军实施机动打击和高效毁伤等地面作战的核心装备。如何才能使坦克装甲车辆等陆战装备能集火力、机动、防护和信息为一体,适应体系化作战、信息化作战等新的作战模式,为电磁炮、电磁装甲等武器和防御系统提供大功率电能,就成为本领域广大科研工作者神圣而艰巨的使命。

“未来战争的形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从装备的角度来说,就是以电能利用为基础的新一代坦克装甲车辆性能的变革。目前,高机动性和大功率用电需求已成为未来战争中高机动武器平台设计的重要理念,而以电能作为未来坦克装甲车辆的基础能源也已成为各国一致的思想。”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特种车辆研究所副教授马越在采访中详细介绍道。多年以来,他一直在地面无人机动平台动力学及控制、机电复合传动(混联式、串联式混合动力系统)控制、非线性分布参数系统控制等研究领域默默耕耘,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展开科研攻关,不断突破、大胆创新,用前沿科技破解新一代装备研制的核心关键问题,为我国国防安全发展和科技进步注入一股强而有力的新鲜血液。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科研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往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但只要志存高远,保持奋进,就能到达鲜花盛开的彼岸。马越的科研之路正是如此。

被誉为“红色国防工程师的摇篮”的北京理工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自1940年创办以来,一直致力于培养“胸怀壮志、明德精工、创新包容、时代担当”的领军领导人才。马越的大学时代就在这里度过。4年中,在“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的感召下,在“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学风的影响下,马越在学业上从未有过懈怠。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毕业时他获得了免试推荐读研究生的机会,也开启了他走上科研之路的大门。

硕士时期的马越,在学业上更加精進,老师们也很欣赏他的才华。原本可以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但懂事的他还是选择留校任教。“硕士毕业的那一年,正好我弟弟要上大学,家里的经济条件也不是特别好,所以就没有读博士。”采访中,马越回忆说。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虽已参加工作,但在好学上进的马越心里,攻读博士的渴望从未消失。当弟弟大学毕业,家里的经济条件也有所缓解时,马越也迎来了重回校园继续深造的机会。“那年北京理工大学正好和英国西英格兰大学有一个联合培养博士的计划,我就报名了。我很想体验一下其他学校教学和科研的氛围。”马越坦言道。据介绍,英国西英格兰大学位于布里斯托市,与同样位于该市的布里斯托大学合建了布里斯托机器人实验室。该实验室是英国最大的机器人技术实验室,同时也是欧洲最大的机器人技术实验室,由近70位在机器人科技、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尖端人才带领,其科研实力和条件在欧洲名列前茅,这就为开展机器人、无人车等相关的前沿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优质的平台。

当时智能车辆等前沿研究已成为国际研究热点,国内也有不少学校开始探索该领域。作为中国知名的机械类专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也不例外,马越所在的课题组正打算将传统机械类的研究转向智能车辆的研究。因此,无论是学院还是学校都非常支持这次联合培养博士计划。尤其是曾看着马越不断成长的、他的研究生导师闫清东教授,在工作安排、科研经费等方面都给予马越极大的支持,为他免除后顾之忧,让他能心无旁骛地开展博士阶段的学习。

2004年,在学校的资助下,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马越正式前往英国西英格兰大学,跟随朱全民教授和A l a n Winfield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因为是在职博士,一年中我有3?4个月的时间待在英国学习,其余时间还在北京理工大学工作,所以到2010年才毕业。”马越回忆说。

研究学者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所能看到的宽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由其的学术视野所决定。马越的大学、硕士时期都是在北京理工大学度过,学术视野相对集中在国内学术界。来到英国后,在朱全民教授悉心的指导下,他的学术视野也从国内扩展到国际,同时对新的控制理念等也有所了解。此外朱教授极其严谨的学风更让他获益匪浅。“除了学术研究以外,朱教授对论文的书写规范也十分严格,小到标点符号的使用、空格的数目都有严格的要求,而经他指导后的论文在格式上也确实漂亮。”马越由衷地感慨道。如今,马越已将这种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传承发扬,在指导研究生写论文时,他也同样要求学生这样做。

越努力越幸运,博士期间马越在学业上的专注与上进也打动了朱教授,而这位良师也逐渐成为他人生中重要的一位益友。在马越博士毕业后,朱教授和他一直保持着交流与合作,并在学术上给予他诸多提携。譬如,推荐他与国际知名的学术出版机构爱思唯尔(Elsevier)合作出书;将其纳入国际技术委员会,从事与自动控制和人工智能相关国际会议的组织管理工作;邀请其在重要学术大会上作主题报告等。“我很感谢朱教授,是他一直不断地在帮助我提高国际影响力。”马越发自内心地感谢道。

与此同时,攻读博士期间,在探索前沿科技的同时,马越仍积极参加北京理工大学的科研项目,其中“军用履带车辆系列变矩器及其设计理论”项目荣获2005年度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大功率车辆传动系统扭振匹配理论及应用”项目荣获2009年度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都是团队的力量,我们确实参与了项目中大量的设计工作,但也都是在闫清东等老一辈教授的指导下做的,而且好多基础性的工作实际上都是老一辈的老师们做的,是他们把我们年轻人推到前面去的。”面对荣誉,心怀感恩的马越谦虚地回答道。

猜你喜欢
北京理工大学博士教授
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延安精神 坚定走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红色育人路”
英雄少年
森博士作战室
平博士密码
博士蚊
开心格格
Q博士课堂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
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