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氏垂
摘要:缅甸海岸线长且境内河流众多,拥有良好的水产养殖和海洋捕捞的基础,在渔业生产和捕捞方面有线条优势。本文通过相关数据资料研究整理缅甸资源环境、结构组成、产量及相关政策,分析中缅双方渔业合作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中缅渔业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深化合作的建议。
2015年 3月 28日,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在其中提出要進一步推动中缅之间合作,取得更大进展。2017年 11月 19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内比都与缅甸国务资政兼外交部长昂山素季会见时又表示,要建设“人字型”从中国云南至缅甸皎漂的中缅经济走廊。2018年 9月,中缅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共建中缅经济走廊的谅解备忘录》,进一步推动中缅经济关系的发展。
中国是缅甸的第一大贸易国。据海关统计,2018年中缅两国双边贸易总额152.4亿美元,同比增长12.59%。其中,缅甸向中国出口46.88亿美元,同比增长3.55%;中国向缅甸出口105.5亿美元,同比增长17.13%。缅甸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在渔业方面拥有巨大优势,并且渔业作为缅甸重要出口产品之一,是缅甸经济支柱之一。本文通过分析缅甸渔业发展现状,分析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及中缅双方渔业合作可行性,并提出相关合作建议,对于促进双边渔业合作有着重要意义。
一、缅甸渔业发展现状
缅甸位于亚洲东南部,属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东北部与中国接壤,南面为安达曼海,西南为孟加拉湾,海岸线总长1930公里,占国境线总长的三分之一,沿岸海域形成广阔的渔场。缅甸捕捞水域专属经济区达48.6万平方米,还有约为810万平方米的内陆水域,包括湖泊、河流、水库和池塘。同时拥有广阔的红树林、珊瑚礁等适合鱼虾及海洋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18年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调研报告,2016年缅甸海洋捕捞产量居世界第17位,其中内陆捕捞产量排世界第四,水产养殖产量居于世界第九位。
缅甸渔业水产资源丰富,捕捞及水产养殖已成为仅次于农业、工业的第三大经济支柱性产业和出口产业。尽管缅甸渔业产品产量逐年上涨(表1),但是受限于资金和技术及加工能力限制,生产规模难以进一步扩大,生产加工能力差导致出口的产品主要是生鲜鱼类。缅甸渔业发展相对滞后,还导致加工后的产品质量不稳,影响出口量和出口经济效益。
缅甸的渔业类型取决于渔获的性质。它可以分为淡水渔业和海洋渔业。淡水渔业包括:水产养殖、租赁渔业、开放渔业。租赁渔业是指企业或私人与渔业局签订相关协议,在协议规定区域用指定捕捞工具和方式捕捞某一渔期的特定鱼类。开放渔业则是获得渔业局许可,按规定方式在内陆指定区域捕捞。海洋渔业包括近海渔业和远洋渔业。在近海渔业中,工作范围是海岸线10海里范围内的海洋区域;远洋渔业的捕捞范围则是从近海捕捞区的外部界限到专属经济区。
缅甸政府近年来针对缅甸的渔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水产养殖业的同时,对海洋捕捞产业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保护鱼类资源。同时来更加注重有关法令的执行和具体渔业发展措施的实施,加强渔业监管相关条例的执行,整顿外国渔船非法捕鱼行径;重视淡水养殖,提高水产品产量。在法律监管方面,为促进渔业发展,缅甸相继颁布了《水产养殖法》《缅甸海洋渔业法》《缅甸淡水渔业法》《外国渔船捕鱼法》和《缅甸海洋渔业法赔偿法案》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
二、中缅渔业合作面临的机遇
1. 淡水养殖业
鱼类是缅甸人民的主要蛋白质来源,随着缅甸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人均蛋白质需求量上升,缅甸国内市场对鱼类产品的需求增加。对中国市场的水产品出口量也在逐年增加,2017-2018财年缅甸对中国水产品出口总量达11.78万吨,总价值为1.98亿美元,从产量和产值上看,中国是缅甸第二大水产品出口国。从缅甸国内市场需求和国外市场需求方面来看,缅甸的淡水养殖业都拥有巨大潜力。
缅甸内陆河流众多,主要是伊洛瓦底江、钦敦江、锡唐河和萨尔温江四条大河。伊洛瓦底江是缅甸第一大河,其向南流到兴实达附近散成多条分流入安达曼海,并冲积成广阔的三角洲(3.1万平方公里),在淡水养殖方面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缅甸从1988年就进行缅甸开始实施市场开放政策,并已对租用土地进行水产养殖实施立法,并对水产养殖贸易合法化,近年来更是鼓励外资进入水产养殖行业,并给予一定的政策优待。
如表2 所示,缅甸的渔业产量增长主要是由是海洋渔业的增长。世界野生动物学的弗里乔夫?南森博士在1979-1980和 2013-2015年两次对缅甸渔业资源情况进行调研,结果显示缅甸专属海洋经济区中的中上层生物量在30年间减少了约80%,底层生物量减少了约50%。其中商业价值较高品种如金线鱼、黄鱼、海鲶、鲷鱼大幅度减少,价值低且繁衍能力强的品种数量大幅增加,种种迹象表明缅甸在海洋渔业方面已经过度捕捞。缅甸的水产养殖多为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但均处于技术水平较低,污染程度大,产量不高的状态。
2. 水产品加工及相关基础设施行业
缅甸当地人民更偏好于食用新鲜鱼类,但是国内的淡水鱼类产量相较于海洋捕捞鱼类产量较低,需要将海洋捕捞上来的鱼类要输送到各地满足需求。但限于缅甸的供电能力和基础设施情况,难以及时输送到各地,因而需要采用冷冻保鲜或是直接进入附近的加工厂,加工后才能运输到各地进行销售或出口。为了保存和产品增值,也会对水产品进行加工,主要包括干制、熏制、罐藏以及发酵等,鱼酱和鱼露更是缅甸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调味品。但缅甸由于经济实力不强导致电力供应不足,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得水产加工相关企业较少。现有的水产品加工企业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现有的基础设施限制水产品加工企业进一步扩大发展,因此,水产品加工基础设施行业也是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合作项目,尤其是缅甸政府近年来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大力引进外资进入水产加工行业,对于中资企业来说是一个良好的机遇。
三、中缅渔业合作面临的挑战
尽管缅甸资源丰富、在政策对外资企业友好且投资机会众多,但是依旧面临着许多风险,特别在于缅甸国内政治环境、营商环境和劳动力等方面。
在政治方面,缅甸的民盟政府和缅甸军方存在不可调解的矛盾冲突,缅甸的权力结构不稳定。尽管现阶段稳定,但是存在各种政治隐患。其次是缅甸民间有排华情绪存在,政府决策易受民间态度影响。2020年是缅甸政府大选年,缅甸政府可能会为保障其政治地位而改变其现有的政治决策,改变对华政治立场,影响企业在缅甸的正常经营。
在经济方面,缅甸近年来大力招商引资,制定相应的外资管理政策、努力创建良好的营商环境,争取融入世界经济。但其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汇率不稳定、通货膨胀率高、外贸逆差增加、外债较高等。缅甸经济的不稳定性会导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更多未知风险,缅甸是否能保持经济环境稳定是一个影响外资企业进入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缅甸虽然充满机会,但是也充满竞争,中资企业投资缅甸不仅可能面临缅甸本国企业的竞争还有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者,尤其是日本。尽管中国是缅甸最大的投资来源国,但为了避免中国在东南亚市场“一家独大”,日本近年来增大对缅甸投资的同时注重形象工程和文化输出。而缅甸政府为了降低对中国的经济依赖而更减少部分同中方的合作项目,且排华情绪仍然存在,影响中缅合作深入发展。
在基础设施方面,缅甸基础设施建设陈旧,工业基础差且门类不够完善,交通、能源、电力、金融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对投资者的投资活动造成很大阻碍,也是緬甸目前吸引外资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缅甸的基础设施和宏观经济指标均未在140个国家中进入排名。
在行业风险方面,缅甸政府腐败程度较高,招投标程序透明度较低。国家政策执行力低且缺乏整体发展战略,同时国内社会治安情况欠佳,对基础设施正常建设和运营有极大影响;落后的基础设施导致建筑材料运输成本上升,使得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增加。缅甸历史上不乏大规模反华行为,中资企业进入缅甸市场会面临民众排斥;当地媒体的负面宣传也会影响中资企业形象,会影响民众对中资企业的态度,阻碍项目推进。缅甸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但近年来也在逐渐升高,但缅甸劳动力素质相较于国内情况还存在一定差距,人均受教育程度低,对企业经营发展有较大影响。
四、加强中缅渔业合作的建议
1. 加强渔业合作国家层面政策引导和支持
中资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对风险评估不足,且企业本身规模较小,资金实力不够强大,抗风险能力差。对待这一情况,需要国家层面进行帮助引导以及相关行业协会的帮助,如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促进行业间信息共享和成功企业经验分享,帮助企业更好扎根缅甸。国家层面提供渔业相关风险评估和市场基本情况调研。比如,缅甸渔业政策、缅甸渔业市场情况、缅甸基础设施及劳动力情况,环保等相关法律法规,帮助企业了解市场。并建立风险预警和应急机制,帮助企业抵抗风险。在政策支持方面,简化企业相关投资手续,提供对外投资金融服务,并加强保险保障措施,促进渔业合作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同时在开展渔业合作的过程中,“走出去”的中资企业要做好媒体宣传工作,公正客观宣传企业及项目形象,并且尊重本地居民意见,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同非政府组织保持友好交往,避免因“民意”导致官方限制或是非政府组织抗议情况。
2. 加强基础设施方面合作交流
缅甸渔业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优势,但是其基础设施方面的不足极大阻碍自然资源发挥其最大经济效益。中缅双方可加强渔业相关基础设施的合作,鼓励中资企业参与缅甸沿海港口、码头、通讯导航、电力及养殖设施等渔业相关基础设施的升级与改造。基础设施合作能有效帮助缅甸经济和民生发展,提高人民满意程度,降低因“民意”而影响中资企业在缅投资的风险。
3. 加强养殖业和水产品加工方面技术交流
缅甸的水产养殖业通过增加与国外的交流而提升自身技术能力,进一步促进缅甸的渔业产量和价值的提升。有部分国家不仅投资于缅甸,还采取技术支持等方式帮助缅甸发展,提升双方关系,如意大利提供海岸带渔业管理、区域渔业组织的发展指导等。我国也采取类似行为,2017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专家张家松博士带领5 人专业小组访问缅甸,帮助缅甸推动现代渔业工业园区建设;商务部2018年举办渔业培训班,吸引了16名来自缅甸的渔业官员和技术人员参加。技术交流能有效推进缅甸渔业养殖及加工技术和劳动力素质提升,帮助缅甸增加鱼类产品产量,扩大双边贸易额。同时缅甸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帮助中资企业投资缅甸克服一个困难。
参考文献:
[1] 李晨阳,孟姿君,罗圣荣“.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缅经济走廊建设:主要内容、面临挑战与推进路径[J/OL].南亚研究,2019(04):112-133+157-158[2019-12-26].https://doi.org/10.16608/j.cnki.nyyj.2019.04.06.
[2] 吴旗韬,李苑君,梁育填.广东省与东南亚海洋渔业合作路径和政策[J].新经济,2019(09):28-31.
[3] 缪苗,陈军,刘晃,王佳迪“.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缅渔业合作潜力分析与发展策略[J].热带农业科学,2019,39(08):104-110.
[4]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亚经济与政治研究院课题组,刘家凯.广西与东盟产业合作创新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9,35(01):109-124.
[5] 刘堃.我国海洋产业“走出去”的影响因素及建议[N].中国海洋报,2018-01-03(002).
[6] 朴光姬,李芳“.一带一路”对接缅甸水资源开发新思路研究[J].南亚研究,2017(04):60-77+153.
[7] 朱念,李伊.广西与东盟国家的海洋产业合作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1(06):27-31.
[8]刘宝祥.缅甸渔业现状[J].现代渔业信息,2011,26(05):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