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静
【摘 要】目的:针对无痛分娩对产妇产成功及分娩结局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本院待产的产妇9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比组和实验组,对比组产妇进行阴道分娩,实验组产妇进行无痛分娩,对比两组产妇的产程、分娩结局和出血量。结果:实验组产妇的第一、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比组产妇,且出血量少于对比组,对比组产妇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实验组产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痛分娩能够有效缩减产妇的产程时间,改善分娩结局,降低剖宫产分娩率,增加分娩安全度,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无痛分娩;产程;分娩结局
【中图分类号】R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20)20--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本院待产的产妇9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比组和实验组,每组46例。对比组产妇年龄22至43岁,平均年龄在(26.31±3.38)岁,孕周38至40周,平均孕周(38.11±0.34)周;实验组产妇年龄23至42岁,平均年龄在(26.71±3.46)岁,孕周39至41周,平均孕周(37.89±0.68)周。本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得到所有产妇及家属的同意。对比两组产妇的一般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不具有调节血压(p>0.05)。
纳入标准:①有自然分娩意愿;②胎儿头位正常;③初产妇、单胎;⑤无阴道试产禁忌。
排除标准:①麻醉禁忌;②有血液系统、循环系统疾病;③意识障碍或精神疾病患者;④临床资料缺失。
1.2 方法
两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均进行常规治疗干预,如常规吸氧,实时监测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宫缩和胎心等情况。对比组行自然分娩,不采用任何镇痛药物助产。实验组产妇予无痛分娩,操作如下:当宫口打开至2 cm至3 cm 时,让产妇取屈膝、左侧卧体位,经L2~3 腰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将3 cm~4 cm的硬膜外导管留置向头端。宫缩期间,给予产妇5mL 1%的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国药准字为H20023775的利多卡因作为试验量,观察5min,无异常反应, 将 0.5 mL 0.75%的瑞阳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为H20183151的罗哌卡因与0.1mL5μg的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国药准字为H20054171舒芬太尼及8mL 0.9%生理盐水混合后注入镇痛泵。待宫口开至 4 cm 时,产妇更换至平卧位,将自控硬膜外镇痛泵连接,将10 mL、0.75%罗哌卡因、1mL、50μg 的舒芬太尼及 88 mL、 0.9%生理盐水以6~8mL的速度持续注入,宫口开至8cm 时停止给药[2]。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的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产程包括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对比两组分娩结局,包括胎儿窘迫、窒息、胎心异常等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24.0进行处理,计量型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型资料采用率(%)表示,行x?检验,若结果差异显著,则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
2 結果
2.1 对比两组产妇的产程和出血量。
实验组产妇的第一、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比组产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组产妇的出血量多于实验组产妇,详情见表一。
2.2 对比两组产妇的分娩结局。
实验组产妇的剖宫产率低于对比组产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分娩结局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情见表二。
3 结论
分娩时的疼痛会导致产妇有强烈的应激反应,过度通气可能导致脱水、呼吸性碱中毒等不良症状,使母体血红蛋白释氧量降低;另外母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下,提高了基础代谢水平,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从而引起胎盘血流量、胎儿氧饱和度的下降,对母婴健康都有一定的危害。无痛分娩是指在产妇分娩过程中使用镇痛药物帮助减轻甚至消除分娩疼痛,临床上又称其为分娩镇痛。无痛分娩能够减轻分娩疼痛,还能够减少产妇的能量消耗与耗氧量,使母婴代谢性酸中毒发生概率降低,对胎盘血流量进行更加有效的控制,从而有效改善了胎儿氧合状态,促使胎儿窒息的发生几率降低。分娩过程中硬膜外麻醉的应用不会阻滞产妇的运动神经,对产程配合度不会产生影响,能够快速镇痛,具有较高的安全性[3]。
综上所述,应用无痛分娩能够有效缩短产妇的产程时间,降低剖宫产率,对新生儿也无明显不良影响,提高分娩的安全可靠性,值得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孔艳.无痛分娩对产程及妊娠结局影响的临床观察及效果评价[J].中国农村卫生,2019,11(19):48-49.
魏玉萍.无痛分娩与阴道分娩对产程及妊娠结局的影响对比[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29):4281-4282.
陈少娟,龙爱华,曾建英,焦瑞平,叶慧丹.无痛分娩下体位护理对足月妊娠初产妇产程以及母婴结局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30(16):2893-2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