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新安名医关于痹证的治疗经验

2020-11-09 03:04汪珺
健康之友·下半月 2020年10期

汪珺

【摘 要】新安医家认为,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之邪而致关节经络闭阻是痹证的主要病因病机,除此之外,四时之令皆能为邪,五脏之气俱能受病,且痹证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痰浊内生;病久耗伤气血而致气血亏虚;复感于邪,病邪由经络内及脏腑,是痹证常见的病机转化。当代新安医家多继承以上观点,并结合现代医学充分发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疗理念。

【关键词】当代新安医家 胡翘武 胡国俊 王乐匋 王键 李济仁 痹证

【中图分类号】R255.6     【文献识别码】B【文章编号】1002-8714(2020)10-0294-01

新安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文化底蕴深厚,流派色彩明显,学术成就突出,历史影响深远的重要研究领域。自宋迄清,见于资料记载的新安医家达八百多位。其中在医学史上有影响的医家达600多位,明清两代更是医学鼎盛时期,有中医人才“硅谷”之称。在医著方面,新安医家共编撰中医药学术著作800余部,其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新安医学临床各科更是名医辈出,数十家世代相传的“家族链”享誉各方,成为中医学术继承的典范。[3]当代新安医家在继承先辈学术思想及临床诊疗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地实践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疗体系。现以痹证为讨论点,略论当代新安医家治疗此证的一些观点及临床经验。

1 胡翘武关于痹证的治疗与看法

类风关之初起,无不以风挟他邪客袭肌表为害,症以晨起手指微僵不适,全身关节游走疼痛,且以小指(趾)关节为甚,无关节肿胀畸形。多伴形寒肢凉,微恶风寒,或脊背酸楚,或一身尽痛。纳便尚可,少咳嗽咽痛之症,舌质淡润而苔多白薄,脉以浮紧浮濡多见。此以六经藩篱之太阳寒水之经为其病变场所。因客邪初袭肌表,痹着肢节,且气与之相争,拒阻于血络之外,故在经之邪,只宜从气分论治,疏风解表,驱逐兼挟之邪,诚为治疗之大法。若营卫失谐,气阳偏虚,又当将调和营卫,益气助阳等参辅其间。

在经之邪,治不如法或迁延失治,久羁时日,客邪多由气及血,由经入络,损

伤营血,实为类风关主客交混之严重阶段。症以手指关节肿胀畸形,晨僵转甚,功能活动受到一定限制为其特征。虽有肩肘腕膝关节交替疼痛,但小指关节疼痛大多相对固定,除感寒冒风外,一般鲜有形寒肢冷、微恶风寒之表证。且多畏冷喜温,夏轻冬甚。舌质略红瘦,多横裂乏津,苔多白薄或薄黄,脉以细数虚涩多见。入络客血之邪,与亏虚已极之营血交混一体,非瘀阻失濡之络脉,即更耗伤不足之阴血,故决非祛风散寒利湿之法所能疗治。此时以养血滋阴,通络和血之法,有利于祛除风寒湿邪,为其治疗之大法。

2 胡国俊诊治痹证的临床经验—擅用枝茎藤类药物

胡老认为枝茎藤类药物多具入四肢,通经络,利关节,止痹痛等作用,胡老习用于痹证疾患,或伍于配方之中,或独味煎浸饮服甚至竟汇枝藤于一方,验者甚多。然枝茎藤类植物入药者颇多,性味归经不同,主治功用亦别,故于枝茎藤类药物之择用时,或主或辅,何取何舍,则应随证而宜。如风寒湿痹证择用枝茎藤药物时,则应以辛温之品为佳,再视三邪孰主孰次,配伍于祛风散寒利湿方中辄收事半功倍之效,可选桂枝、海风藤、松节、天仙藤、丁公藤、伸筋草、透骨草等。性寒味苦之枝( 茎) 藤类药物,以其具清热利湿及祛风通络作用,故在疗治风湿热痹证方中加用,主辅此类枝藤药物可增清热通络,逐痹止痛,祛风消肿之效。常用者有桑枝、络石藤、忍冬藤、稀莶草、青风藤、大血藤、常春藤等。辛热枝藤时有加入风湿热痹方中者,取其通络宣痹或作反佐之用,用量不可大,以防喧宾夺主。

3 王键教授关于痹证的治疗

王师在治疗上常用基本方为:羌、独活各10g,生薏苡仁30g,杜红花12g,炒怀牛膝12g,鸡血藤30g,当归10g,蜈蚣10g。共奏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养血活血、化瘀通络之效。临床随症灵活加减应用。寒湿者,佐以温通逐湿之品,从阳和汤意加减;热痹者,佐以清热化湿之品,从丹溪二妙丸意化裁。务使痹阻之邪得以散除,营卫气血得以畅通。痹证新病以邪实为主,应以祛邪为先。然前人谓:“久病必虚,穷必及肾。”痹证邪气久伏,必见气血失调,脏腑阴阳亏虚,是为本虚,此时须辅以扶正以祛邪,通补兼施以除痹通络。气虚加用黄芪、白术;血虚加用鸡血藤、当归;阴虚加用干地黄、肥玉竹;阳虚加用鹿角霜、淫羊藿。然脏腑中以肝肾为重点。肝藏血主筋,肾主骨生髓。久痹正虚,伤筋损骨,内舍于肝肾,则筋脉拘挛,僵直不利,骨质疏松受损。肝肾同源,补肾可以养肝。此时独活寄生汤为王师常用方,常用补肝肾药有:干地黄、淫羊藿、鹿角霜、骨碎补、杜仲、炙金毛狗脊、炒怀牛膝、补骨脂等值得注意的是,痹证日久,或长期服用辛燥之品,耗伤津液,病人除见关节隐痛、屈伸不利等症状外,并多见口干舌燥,舌质偏红等一派“燥胜则干”的症状。此时王师喜用南、北沙参来养阴生津润燥,临床每获较好疗效。[1]

痹证病在肢体关节,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的肿胀疼痛,王师临床常根据病位的不同,选用不同的通经活络之品,使通之有位,有的放矢。颈项痛者,常用羌活、炒川芎、葛根;上肢痛者,常用酒炒桑枝、羌活、威灵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王师常以片姜黄、炒陈枳壳合用,即方名之意来治疗上肢气滞血瘀作痛;腰背痛者,常用地鳖虫、桑寄生、骨碎补、炒续断等;下肢痛者,常用独活、炒怀牛膝、防己;足跟痛者,常用皂角刺、淫羊藿。从这种根据不同症状所在部位选择不同药物的治疗思路,可见王师用药经验的独到。痹证日久,邪气久羁,气血凝滞不行,变生痰浊瘀血,经络闭塞不通,非草木之品所能宣达,必借虫类血肉有情之品搜剔窜透,方能浊去凝开,气通血和,经行络畅,邪除正复。[1]

4 李济仁关于痹证的解析

李老认为痹证可生于内, 亦可发于外。如饮食失宜致痹, 长期饮酒可致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嗜食动物内脏、肉类、鱼虾类食物等可诱发关节痛。李老还认为,不论哪一种类型的痹证, 大都有关节肢体肿胀、重着,都离不开湿。湿留肌肤, 肿胀疼痛; 湿留关节, 则肿痛不已; 痰湿瘀久, 则关节变形。故李老认为痹证病初,以邪实为主, 病位在肌表; 病久则以虚实夹杂偏多, 病位在经络; 病久还可累及脏腑, 表现为心气不足、或脾胃虚弱, 或肝肾亏损, 或气血凝滞, 或痰饮内停, 或痰瘀互结的病理现象。

在用药方面,对于寒痹, 李老认为附子、川乌、草乌是不可缺的, 但此3味药峻猛且有毒性。附子辛温大热, 有毒, 走而不守, 性烈力雄, 有补火回阳, 通经散结之功,善治一切沉寒痼冷之证, 为祛散阴寒的首选药物。川乌、草乌的作用基本相同, 均具有明显镇痛和局麻作用。对于热痹, 李老重视应用苦参一药, 认为苦参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之良效,同时,常配用功擅祛风除湿、舒筋活血、通络止痛的青风藤诸药。[2]

李老在痹证治疗中, 十分重视引经药的应用, 此对痹证获效起着很大作用。如上肢疼痛, 先生常用片姜黄、桂枝; 下肢疼痛, 常用独活、怀牛膝、宣木瓜、五加皮; 腰背疼痛可加川断、杜仲、狗脊、功劳叶; 骨節疼痛可加威灵仙、补骨脂; 肌肉疼痛, 可加雷公藤等。对痹证的常用中药, 雷公藤被公认为治疗痹证的有效药物, 其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的作用,先生对该药的应用体会是雷公藤能明显地减轻肌肉、经脉关节之疼痛, 但不宜过久、过量服用。[2]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研究新安医学的学者从新安古医籍中筛选单位或复方药来治疗痹证,进行严格的临床疗效判定和长期随访,展示出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吴玲.王键临床治疗痹证经验评析[J]. 中医药学刊, 2005,1,23:(1)

[2] 李艳.国医大师李济仁辨治痹证经验集粹[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9:(22,9)

[3] 程晓昱.新安医学内科讲义[M].安徽中医学院, 2010